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安史之亂的A面與B面之A面:唐朝

[複製鏈接]

1

主題

1

帖子

18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凌雲壯志 發表於 2015-12-27 2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押沙龍

  轉自:國家人文歷史(微信號:gjrwls)

  安史之亂的A面:唐朝

  要搞明白安史之亂,首先要梳理一下雙方的力量對比。

  當時唐帝國的軍事力量集中在邊疆,內地相當虛弱。這種虛弱不能完全歸咎於政府的短視,它是一種很自然的因果反應。如果實行的是徵兵制、府兵制,老百姓被輪番徵發到邊疆,幾年之後帶著作戰經驗返回家鄉,這樣內地會有一支潛在的預備部隊。但是唐朝逐漸實行募兵制,軍隊開始職業化。這樣一來,內地百姓就缺少實際作戰的經驗。《唐會要》里就說,中原之人,「老死不聞戰聲」。這樣的一群良民怎麼能跟那些殺人不眨眼的職業兵對陣?而唐朝又是外向型的強勢國家,軍事資源比較緊張,不可能把大量職業軍白白囤積在內地,這樣一來,內地就等於被解除了武裝。比如安祿山剛反叛的時候,滎陽的民兵居然「聞鼓角聲,自墜如雨」。這樣的部隊能中什麼用?

  能打仗的就是邊軍。天寶年間,整個帝國有十大節度使,四十九萬邊軍。其中最重要的有兩支力量,一支是西北軍團,包括隴右、河西兩鎮。此外還有一個朔方軍,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劃為西北軍團。另一支力量則是安祿山的東北軍團,包括范陽、平盧、河東三鎮。這兩支軍團大致實力相當,以天寶初年的數字計算,西北軍團(包括朔方軍)大約有二十一萬軍隊,東北軍團則是十八萬軍隊。《通典》里記載,「驍將銳士,善馬精金,空於京師,萃於二統」,它說的二統,就是西北軍和東北軍。到了戰爭後期,雙方都大量擴軍,質量自然參差不齊。同樣是一萬軍隊,臨時徵募的軍隊和原來的職業軍,戰鬥力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所以常能看到一支大軍被小規模敵軍擊潰。史書上往往不交代軍隊構成讀者對此往往莫名其妙,其實這跟軍隊構成有很大關係。

  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安祿山帶著十五萬大軍南下,一路攻城破郡,如入無人之境。唐玄宗起用了兩名大將封常清和高仙芝前去迎敵。這兩個將領都非常優秀,但是臨時拼湊出的軍隊,哪能抵擋住安祿山的東北軍?兩人一路退到潼關,死死守住關中的門戶。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潼關地勢險要,只要守住這裡,就有時間抽調西北軍團迎敵,慢慢挽回局面。但是唐玄宗做了一個極其可怕的決定,居然處決了這兩位大將!這個決定實在讓人難以理解,也許是他心態暴躁失衡,也許是疑心病發作,更有可能的是他並不理解前線到底發生了什麼。安史之亂中,唐朝政府作出了很多錯誤的決定,但面臨複雜局面,誰都難免犯錯。錯誤並不等於荒謬。要說荒謬,只有這個決定是全盤荒謬的。

  但唐玄宗敢這麼干,是因為他覺得手裡還藏著一張大牌,那就是哥舒翰。處死兩位大將后,唐玄宗起用了哥舒翰做潼關的最高指揮官。哥舒翰本來也非常能幹,但問題是他病了,中風癱瘓,躺在床上。唐玄宗讓這樣一個病人指揮大軍,是不是另一個荒謬之舉?倒也不完全是。當時河西、隴右兩軍正往前線抽調,在潼關聚集的軍隊非常龐雜,結構複雜,將領眾多,確實需要一個壓得住陣腳的元帥。哥舒翰和安祿山齊名,「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圖石堡取紫袍」,是大唐帝國威名最顯赫的將領。最重要的是,哥舒翰做過河西、隴右兩鎮節度使,是潼關那一大堆將領的老領導,確實能壓得住陣腳。唐玄宗作為一個政治家,對政治管理方面很敏感,對軍事方面則比較隔膜。他任命哥舒翰更多的是出於政治考慮,至於一個癱瘓病人如何指揮戰役,他好像並不擔心。既然他泡在華清池裡也能管理一個帝國,那哥舒翰躺在病床上為什麼就不能指揮一支軍隊呢?好像也可以吧。

  當時的局面正向有利於唐朝政府的方向轉變。唐軍守住了潼關,安祿山被困在洛陽,無法西進。河西、隴右大軍正向潼關集結,而朔方軍則從側翼攻入河北,和當地起義的郡縣聯合起來,聲勢浩大,眼看要切斷安祿山和范陽老巢的交通線。安祿山進無可進,退無可退,唐軍形勢一片大好。如果按照這個形勢發展下去,叛亂應該不會持續八年之久。但就在這時,唐玄宗又做出了一個錯誤決定,他督促哥舒翰從潼關出發,進擊叛軍。結果局面就此完全翻轉。

  唐玄宗為什麼會做出這個決定?首先,唐玄宗也有他的顧慮。關中需要大量物資供應,每年通過黃河要運過來差不多四百萬石糧食。現在安祿山把這條運輸線給掐斷了。物資只能經長江入漢水,然後從陸路運到關中,這樣一來數量就大大減少,唐朝政府自然會感到經濟上的壓力,自然會盼著儘快收回洛陽,打通運輸線。其次,你也不能說唐玄宗要錢不要命。他也掂量過軍事局面,覺得出擊沒有問題。其實讓我們和唐玄宗易地而處,多半也會覺得沒問題。河西、隴右兩軍主力都在潼關,又加上了其他部隊,潼關大軍已超過二十萬人。安祿山的軍隊則分散得多,一部分留在老家,一部分囤在洛陽,一部分在河北和朔方軍周旋,真正部署在潼關前線的崔乾佑軍團大約只有兩三萬人。西北軍本身很強悍,歷史上的戰績一點不比東北軍差。現在它主力傾巢出動,憑什麼打不贏和東北軍的一個支隊交手?唐玄宗當然會質問:哥舒翰為什麼不能出軍?唐玄宗的這個問題並不能說愚蠢。

  結果發生了靈寶會戰。哥舒翰的二十萬大軍在峽谷中覆沒,逃回潼關的只有八千人。河西、隴右這兩支西北軍主力就此消失。西北軍團被東北軍團的一支小部隊殲滅,這讓唐玄宗極度震驚,但哥舒翰、郭子儀他們似乎在開戰前就多少預測到了結局。問題出在哪兒呢?如果一定要猜的話,我覺得有可能是出在組織管理上。潼關大軍結構過於龐雜,比如它的外族部隊就有奴刺、頡、跌、朱耶、契苾、渾、蹛林、奚結、沙陁、蓬子、處蜜、吐谷渾、恩結等一十三部落之多,而哥舒翰又是一個中風的病人,指揮管理上可能確實有問題。各軍各自為政,前軍受挫后,后軍就自己崩潰掉了,黃河北岸的分遣隊居然「望之亦潰」。史書上說:「瞬息間兩岸皆空」。如果讓我說的話,這支大軍好像是被管理成本壓垮的。

  無論如何,政客和將領間的隔膜導致了可怕結果。政客壓倒了將領,結果軍事反噬了政治。形勢一天之間全盤逆轉。唐玄宗倉皇西逃,朔方軍也被迫撤出河北。沒有了正規軍的支持,河北義軍毫無抵抗能力,被殘酷地鎮壓掉了。這是安史之亂中最黑暗的時刻。

  唐玄宗西逃路上,發生了著名的馬嵬坡之變。這個事件的背後藏著一個人,那就是太子李亨。

  唐朝皇帝和兒子關係都非常壞,這幾乎成了通例。本來,李亨還要委屈好多年,現在安祿山反叛,唐玄宗逃跑,這對朝廷是個巨大打擊,但對李亨來說,卻意味著翻身的時候到了。現在的史學家大多認為他是馬嵬坡之變的背後主謀,陳玄禮不過是具體執行者。有的學者甚至懷疑李亨曾想就勢殺掉父親,但是陳玄禮本人忠於皇帝,所以沒有成功。我覺得這個猜疑有點過了。在那個環境下,如果發生皇家父子相屠的事件,對唐朝的生存會是致命打擊。李亨不是安慶緒,而唐朝的政治大環境也不同於安祿山的軍閥小朝廷,他應該不至於瘋狂到這個地步。

  但是馬嵬坡之變確實幫助他擺脫了父親的控制。事變過後,唐玄宗和太子很快分道揚鑣。唐玄宗繼續南下四川,太子則帶著兩千士兵前去投奔朔方軍。達到朔方總部靈武城三天後,他就宣布登基,把四川的老父親變成了太上皇。當然李亨不會說自己想當皇上,現在父親惹出滔天大禍,丟人現眼地逃到四川去,該是換人的時候了。相反,他說父親「久厭大位」,非要傳給他,他沒辦法只好勉強答應云云。這件事形近篡權,但從大局考慮卻是對的。如果李亨也跟著唐玄宗跑到四川,朔方軍脫離朝廷的直接控制,很可能會進入瓦解狀態。他以皇帝的身份留在平叛前線,就給平叛的軍隊提供了一面旗幟,一個核心,對平叛是有利的。史書上也記載說,聽到靈武繼位的消息后,「諸道徇國之志益堅」。

  問題是唐玄宗會有什麼反應?唐玄宗對李亨的舉動一無所知。逃難路上,他還興緻勃勃地發號施令,封這個官兒封那個官兒的。但很快他就收到了喜訊:陛下久厭大位,非要傳位給太子,現在太子終於答應了!這對當皇帝沒當夠的唐玄宗,無疑是兜頭一棒。但他終究是浸淫政治多年的老政治家,雖然在軍事方面顯得相當遲鈍,但在政治方面極其機靈。他馬上意識到只能接受這個既定事實,否則必然會導致大決裂。風雨飄揚的唐室承受不了這個打擊。事實上,李亨也判定了這一點,所以賭父親不敢不買賬。

  唐玄宗只能買賬。他做出歡喜無限的樣子:「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同時非常精明地為自己爭取到了一些籌碼。他發布了一道詔書,在詔書里,首先他承認傳位於太子,但是保留了一些條件:天下奏報除了送給皇帝以外,必須同時奏聞太上皇;離皇帝路遠,不好及時處理的事情,太上皇可以「隨事處置」。這等於說同時存在靈武和成都兩個朝廷,靈武雖然權威更大,但成都也握有相當自主性。這一切什麼時候結束呢?唐玄宗也給出了條件:克複上京以後。

  唐玄宗確實考慮了大局。為了大局,他做出了一個皇帝能做出的最大讓步,放棄了皇位。在軍事上,這樣並不划算。叛軍的根據地在范陽,前線在長安,放在地圖上就像一個巨大的弧形。這個戰線過於漫長,首尾很難呼應,這成了它的一個軟肋。謀士李泌就提出過一個軍事計劃,讓朔方軍以山西為基地,佔據中間位置,同時威脅兩頭的長安和范陽,最後重點進攻范陽,范陽有難,則長安的叛軍自潰。後來的軍事史家普遍認為這個戰略是正確的。一開始,李亨也贊同這個戰略,但很快他就變卦了。他覺得還是要先收回長安、洛陽,把老父親給收拾安頓了再說。這樣做其實是把叛軍往大本營趕,幫他們縮短戰線,但是李亨顧不得這些了。後人往往指責李亨目光短淺,昧於大局。其實李亨不是不懂大局,而是他的利益和大局的利益並不完全吻合。站在宏觀角度考慮,當然縮短戰爭時間最重要,但站在李亨本人的立場考慮,戰事能縮短些固然好,但結束兩個朝廷的局面卻更加迫切。

  李亨果然提前克複了長安和洛陽。唐玄宗心不甘情不願地回到了兒子身邊。太上皇在成都頤指氣使的日子一去不返。他馬上就被看管起來了。最後李亨還是不放心,乾脆把父親趕到了荒涼的西內,讓他接觸不到人。最後唐玄宗在幽禁中不明不白地死去。

  李亨自己也有兒子要對付。在平叛過程中,他悍然處死了兒子建寧王,而建寧王被公認為最有才幹的皇子。他的死因含糊曖昧,史學家們也眾說紛紜,但想來無非是宮闈鬥爭的老一套。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安史集團里兩次發生弒父。大燕皇帝好端端的,忽然就被兒子的人衝進來活活弄死,這個在唐朝集團是從沒有發生過的。太子在馬嵬坡沒有動手殺害父親,而只能採用複雜的政治手法脫離父親的控制;而建寧王面對父親李亨的誅殺,也毫無抵抗能力,這多少說明唐朝集團的政治體制要複雜成熟得多。

  靈寶之戰後,唐朝只剩下了一支完整的主力軍,那就是朔方軍。朔方軍的戰鬥水平和叛軍在伯仲之間,但是它的兵力不足。按照天寶初年的數字,它的編製只有六萬四千多人,只有東北軍團的三分之一強。河西、隴右軍團的主力在靈寶戰役覆滅,唐軍一度處於絕對劣勢,幾乎有徹底滅亡的可能。好在這個時候安祿山忽然被殺,叛軍的范陽集團和長安-洛陽集團出現了裂痕,這才拯救了唐朝政府。唐朝政府以靈武為基地,積極組織軍事力量,從遙遠的中亞調來的勤王軍、河西隴右軍團的殘兵敗將、從境外招來的一些外國兵、還有中看不中用的禁軍…都以朔方軍為核心整合了起來。

  但是唐肅宗李亨不太信任朔方軍。這倒不是他疑心病太重,也是當時形勢所格。朔方軍一支獨大,已能決定唐朝政府的生死。剛開始的時候,唐肅宗曾試圖繞開朔方大將,用文官來帶兵。他任用了宰相房琯,命他帶一支軍隊去進攻長安。結果這位老宰相異想天開,不知從那本古書上學了條妙計,弄了兩千輛牛車,準備給敵人結一個牛車大陣,結果可想而知,「人畜大亂」,慘敗而歸。顏面掃地的唐肅宗只能重新依靠朔方大將。安慶緒當時得不到范陽集團的支持,孤立無援,給了朔方軍進攻的機會。同時,唐政府又向回紇借了四五千騎兵。回紇騎兵人數雖然不多,卻是一支最精銳的突擊力量。這支聯軍果然擊潰了安慶緒的部隊,在公元758年收復了長安,接著一鼓作氣又打下了洛陽。安慶緒逃到了鄴城,唐軍傾巢而出,把他團團圍住,多年戰亂眼看要結束。

  可惜這只是一個錯覺。被打敗的只是安慶緒帶領的長安-洛陽集團。等史思明的范陽大軍終於南下救援安慶緒時,唐軍就發生了著名的相州大潰敗。這次潰敗幾乎可以和靈寶之戰相比,九個節度使的六十萬大軍,一日之間土崩瓦解,讓後世的讀者覺得不可思議。其實它並不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我們覺得奇特,是被唐軍表面上的龐大所迷惑。其實只要算算就知道,這六十萬是個紙面上的虛數,前線根本就沒那麼多軍隊。而且軍隊裡頭真能打硬仗的,還是以朔方軍為骨幹的那些邊軍。臨時徵集來的民兵沒有多少戰鬥力。叛軍一旦聯合起來,實力就和這支軍隊相當接近,又何況唐軍的管理調度有極大問題呢。

  管理問題跟朝廷的政策有關。房琯敗后,唐肅宗不得不依賴朔方將領,但他採取了分而治之的辦法,盡量抬舉朔方軍的二把手,來平衡朔方軍的一把手。這個策略貫穿了安史之亂的始終。郭子儀是朔方軍最高領導,二號人物是李光弼,肅宗就有意抬高李光弼的地位。相州之戰時,按道理應是郭子儀擔任總指揮,唐肅宗卻故意說郭李二人地位相當,不宜彼此節制,所以不設總指揮。其實他主要還是擔心朔方軍落於郭子儀一人之手。既然沒有總指揮,特派員魚朝恩太監就成了總協調員。但他一個太監,又沒有多少威望,哪有本事讓這麼多剽悍將領聽他的指揮?唐軍再次出現各自為戰的局面。相州大戰時,雙方戰鬥力相差無幾,打到最後都出現了崩潰之勢,但史思明很快就收拾住了局面,唐軍卻徹底潰敗。戰爭局勢瞬息萬變,雙方所差往往不過尺寸之間,政客們任何拖後腿的行為都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相州潰敗后,郭子儀被剝奪了指揮權,李光弼成了朔方軍首腦,而原來的三號人物僕固懷恩上升到了二號。這本來不見得是壞事。李光弼比郭子儀會打仗。郭子儀指揮水平一般,治兵也不嚴,在相州他的部隊潰散得極其嚴重,而李光弼卻帶軍全身而退,雙方軍事水平高下立判。但是肅宗又故伎重演,捧僕固懷恩以平衡李光弼。李光弼待人嚴苛,僕固懷恩本來就和他不和,皇上這麼一捧,更不聽李光弼的指揮了。都要開戰了兩人還在爭吵該怎麼布陣,結果大軍兵敗邙山,史思明大軍直逼潼關。這下唐肅宗倒是不用擔心李光弼了,卻要擔心史思明了。誰料憨子有個傻福氣,歷史重演了一遍,史思明被兒子謀殺,叛軍集團再度分裂。唐朝政府又僥倖逃出生天。

  邙山戰後,李光弼引咎辭職,朝廷試圖以文官接管朔方軍,派出宗室李國貞出任朔方諸鎮行營都統,結果不到半年就被士兵殺害。經過一陣折騰后,朝廷不得已,還是派僕固懷恩出任朔方節度使。最後安史之亂就是在僕固懷恩手裡結束的。這倒不是說他有多厲害,但要說軍事才能,他還趕不上李光弼。可是他的命好。史思明被殺后,叛軍四分五裂,史朝義幾乎可以說是孤軍奮戰。而唐朝政府也發生了變化,肅宗駕崩,太子李豫繼位,是為代宗。代宗繼位不久,雙方就進行了安史之亂中的最後一次大會戰:昭覺寺戰役。

  僕固懷恩擔任戰役總指揮,李光弼、李抱玉、郭英乂等大將都參與了戰鬥,回紇精騎也再度助陣。在這次戰鬥里,將領們沒有爭吵沒有拆台,所有人都拚命衝殺,就連在相州會戰、邙山會戰中兩次起到破壞作用的太監魚朝恩,這次也全力以赴做貢獻,最終徹底擊潰了史朝義部隊。和相州之戰比起來,這次可以說是打得相當漂亮,其背後的原因可能跟皇帝的更換有關。老皇帝肅宗遠離戰場,對政治平衡考慮得多,對軍事效率考慮較少。新登基的代宗雖然也喜歡玩弄政治,但是他長期以太子身份親臨前線,畢竟對戰場的殘酷有切身體會。這一次,軍事效率徹底壓倒了政治平衡。皇帝唯一要的就是勝利,而勝利很快也就到來了。史朝義往范陽老巢撤退,僕固懷恩派軍一路追擊,最後史朝義自殺於盧龍溫泉柵。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遂告終結。

  但是皇帝和將軍們的彼此猜忌沒有終結。不久,李光弼鬱郁而死,僕固懷恩則發動叛變,身死異域。幸好還留下了一個郭子儀。面對安史之亂后的爛攤子,皇帝不得不一次次起用郭子儀。他既是朔方軍的精神領袖,又極有政治頭腦。他一次次地被起用,又一次次地全身而退,最終成了一個神話般的人物。現代讀者閱讀唐書《郭子儀傳》時,多少都會覺得有點憤懣不平,覺得皇帝過河拆橋,太過薄情。但是仔細想來,那篇傳記的背後更多的不是皇帝的薄情,而是恐懼:將軍的恐懼,以及皇帝的恐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7: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