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世界「看中國」與中國走向世界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5-12-22 11: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趙靈敏

    歲末年終,又到了盤點整理、後顧前瞻的時候。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中國國內全面深化改革進展如何,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展如何,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深入思考。近讀馬國川先生的新著《看中國》,讀到基辛格、傅高義、福山、科爾奈等國外政治人物、知名學者對中國現狀和未來的看法和建議,受益良多。英國前副首相曼德爾森將中國比作一艘巨型油輪,「然而它正在駛過的卻是一條條狹窄的海峽,而我們,全都生活在這些狹窄海峽的岸邊」。著名漢學家傅高義認為,中國如果處理不好「鷹派」的問題,就會產生很多矛盾,甚至和世界發生衝突。的確,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中國與世界特別是西方國家之間的關係,不僅與中國自己的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

  鴉片戰爭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國雖然相比西方已經落後,但並不自知,依然夜郎自大地生活在自設的「朝貢體系」小圈子裡,自我感覺良好。1842年鴉片戰爭戰敗,中國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被動進入了一個完全陌生和充滿敵意的國際關係體系中,不但原有的優越感不復存在,而且第一次發現自己原來是一個被動挨打的loser。這種痛苦的自我意識摧毀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自己什麼都不行、西方什麼都好的觀念幾乎成了全民族的無意識,學習西方、師夷長技以制夷成了順理成章的選擇。

  此後一百多年來,中國對西方的了解和學習並不系統和完整,其中包含不少迷思和誤讀。中國真正開始全方位和西方打交道,全面深入了解西方,是在改革開放之後,西方的政治體系如何運作,經濟情況如何,社會是什麼狀況等等,這些資訊的普及不過是近30多年的事情。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旅遊、留學或居住,中國社會關於西方國家的信息正在變得更加豐富、多元和真實。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人的實力和自信也在快速增長。特別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遭遇了自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衝擊,而中國經濟一枝獨秀,成了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西方輿論普遍認為,中國經濟總量超越美國只是時間問題。伴隨著實力的增長,中國人看待西方的視角也在發生變化,由過去一百多年來習慣性的仰視逐漸轉向平視。從歷史的脈絡來看,這肯定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們也要避免走到另一個極端,就是認為中國過去受了太多氣,現在應該揚眉吐氣,由別國來遷就中國。一些人希望恢復「朝貢體系」,重現「萬邦來朝」之榮光,說明他們的國際觀還停留在過去。實際上,中國今天的實力遠沒有強大到可以「隨心所欲」的地步,而且無論中國的實力有多強大,也都不會謀求「隨心所欲」式的霸權。反觀美國,其制度中的糾錯機制仍然存在,體制的穩定性依然很強,遠非一些人想象的那樣已經日薄西山走向衰敗。中國GDP總量超過了日本,並不意味著中日經濟實力對比的全面轉變,在人均GDP等諸多領域,中國依然落後於日本。在未來較長時間裡,西方國家對中國仍然具有明顯的優勢,中國對西方國家的學習、借鑒不應停止。

  一百多年來,被中國人奉為圭臬的一句話是「落後就要挨打」,而「落後」又被片面解釋為經濟的不發達。這種發展主義哲學體現在外交上,經濟發展被歸結為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前提,認為外交上的一些「不便」乃經濟發展不力所致。這種思維造成的後果是,一方面為了強大和崛起可以不計代價,造成了國內政治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失衡;另一方面,把中國在國際上提升話語權、承擔大國責任的更多希望甚至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經濟發展這個單一指標上,這其實並不利於中國提升話語權和更好地承擔大國責任。

  看看基辛格、傅高義、福山等國外大師如何「看中國」,對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自己、更加穩健自如地走向世界大有裨益。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0: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