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詩說節氣:冬至看文人們如何集體懷舊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5-12-22 05: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古時,這一天皇帝要去郊外祭天,百姓要祭祖,還有賀冬、迎神、辟邪、食餛飩等民間風俗。誠如《清嘉錄》里引用一首拜冬詩所云:「相傳冬至大如年,賀節紛紛衣帽鮮。畢竟勾吳風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冬至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則漸漸變短,所以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古人在冬至這天對一年的回首往顧,也常有懷舊情結。南北朝詩人鮑照在《冬至》中云:「舟遷庄甚笑,水流孔急嘆。景移風度改,日至晷回換。眇眇負霜鶴,皎皎帶雲雁。長河結瓓玕,層冰如玉岸。哀哀古老容,慘顏愁歲晏。催促時節過,逼迫聚離散。美人還未央,鳴箏誰與彈。」通過日晷影移的變化,反映了冬至日的到來,同時描寫了鶴負霜、雁帶雲、長河結冰的冬至景色,抒發了時節易逝,人生難免聚散離合的愁情思緒。同樣的情感,不只鮑照所有。杜甫寫的一首《冬至》詩:「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杖藜雪后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古代冬至,亦稱「至日」。白居易也在《邯鄲冬至夜思家》詩中流露出:「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兩位大詩人都在冬至這天動起了思鄉之情。

  

  冬至日也意味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數九」嚴寒天氣,古代先民認為,從冬至起,每數九天算一個「九」,數到九個「九」,共計八十一天後,春天便翩然而至。由於古人以九九的形式概括冬天寒冷的變化,故而也產生了一些與數九相聯繫的諺語、俗語、歌謠。人們比較熟悉的是《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文人雅士則會以圖、表或填影格等形式來表示氣候的變化,稱之為「九九消寒圖」。清代夏仁虎寫有《消寒圖》詩,頗有意思。詩云:「亭前垂柳待春風,珍重親塗一畫紅。九九圖成春已至,宸居真可亮天工。」這首詩,描寫了九字消寒圖的製作和塗法。「九字」即「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按繁體每字九畫,計八十一畫,每天塗一畫,塗完這九個字,數九寒冬也就結束了。這就是「九字九九消寒圖」。據說這九個字曾被康熙皇帝引用過。那是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廢,心境複雜的老皇帝於當年冬至日,在乾清宮鋪了一張紙,每天來此寫一筆就走,共寫了九九八十一天,當「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寫畢,春天來了,康熙宣告太子複位。可以說,這個冬至對康熙來說肯定是思慮重重,憂心忡忡,於所思所憂所煩所惱的種種糾結中度過的。

  

  遙想千百年前,冬至作為一個節日是那麼的隆重多彩,天子祭天、百姓祭祖,百官朝賀、拜師尊長,闔家團聚、親朋互饋,忙碌了一年的先民們,從這天開始休養生息,並衍生出豐富的節日活動和民俗之樂,其傳統節日的地位,不亞於新年,應了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只是到了近現代,冬至的盛況才日漸式微,而長留在歷史的記憶里。本文首發於《光明日報》( 2015年12月18日16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3: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