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降低企業成本」不妨從減稅費開始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5-12-21 10: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過後,圍繞應對過剩產能、降低企業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防範金融風險的「組合拳」料將陸續亮相。從目前各方釋放的信號來看,化解房地產庫存已經成為先行者。但是,筆者認為,要取得四個「殲滅戰」的勝利,「降低企業成本」同樣不可忽視,而要真正落實「降低企業成本」不妨從減稅開始。

  降低企業成本是中國企業轉型倒逼之下的必然選擇。在過去的十幾年,在歐美國家消費、新興國家製造產品、資源國家提供要素的舊的世界經濟平衡框架下,中國依賴每年高達20%—30%的出口增長創造了年均9%以上的經濟增速。在規模擴張下,中國企業依賴低人力成本、低土地成本和低環境成本,即使「薄利多銷」照樣能過上逍遙日子。但自2008年以後,中國企業遇到了兩個大麻煩:一是舊的世界經濟平衡框架坍塌了,美歐國家民眾不敢消費了,外需急劇萎縮,中國企業「以量取勝」的策略失靈了;二是隨著中國人均GDP超過7000美元,勞動力、房租和環境成本都快速飆升。在銷售不振和成本拉升的兩頭夾擊之下,中國傳統製造業盈利狀況不斷惡化。

  在經濟由高速增長步入中速增長的轉軌時期,中國企業「以量取勝」的時代註定一去不復還了。企業必須轉型,一是要靠產品創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二是要靠工藝創新,降低產品生產成本。但是,現在企業盈利能力很差,活命都困難,哪裡還有財力和功夫去創新?企業在苦熬寒冬時,特別需要政府扶持一把,降低企業成本就是最好的雪中送炭。

  企業成本包括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電力價格、物流成本等等,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電力價格、物流成本等涉及多方面的行政改革和市場改革,是一項長期的改革任務,相比之下,降低企業稅費負擔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應急舉措。

  實際上,通過減稅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促進經濟復甦一直是社會各界的共同期待。但是,這麼些年來,中國一直奉行的是「結構性減稅」,而不是「整體上減稅」,在宏觀上的表現就是小口徑的稅負(稅收收入佔GD P的比重)多年來一直在上升。政府和許多學者認為,如果考慮到財政支出長期以來具有的剛性特徵,以及民眾收入水平提高后對公共福利需求的進一步提升,中國繼續減稅並不具備現實的可操作性。

  對於此觀點,筆者也是大致認同的。因為不論是與發達國家27%的稅負相比,還是與發展中國家22%的稅負相比,中國現在20%左右的小口徑宏觀稅負都不是太高。但是,筆者以為,把整體性減稅作為中短期供給側改革措施應該還是一個好政策。

  可資借鑒的是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進行的供給革命。里根上台後,先後於1981年和1986年出台了旨在大幅減稅的經濟復興稅法和系列稅收改革法案。 1988年上台的布希政府也沿襲了里根的減稅政策。結果表明,這一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1983年開始,美國出現了連續92個月、平均4%的增長。雖然美國的減稅政策導致政府的財政赤字初期快速增加,但微觀稅負的降低很快帶來投資恢復、經濟增長和稅基擴大,最後的結果是政府的財政收入反而增長得更快。

  更何況,從預算改革的角度看,中國還是有一定減稅空間的。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這些年在預算民主和預算監督方面都有了不小的進步,但是,目前的預算制度還存在三個問題:一是預算比較粗,各單位往往先報個大致數,而且會盡量多報一點;二是財政支出中的經濟支出佔比大,財政支出需要逐步回歸公共本性;三是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缺乏有效考核。常見的「突擊花錢」現象表明,隨著預算制度的改革,財政支出還是大有潛力可挖的。

  如果從廣義的角度看稅收,則中國的減稅空間還會更大。上面提到的中國稅負不高,指的是小口徑稅負,如果拿政府收入佔G D P的比重來計算大口徑的宏觀稅負,則中國37%左右的大口徑稅負在世界上橫向比較來看都是不低的。除稅收外,這裡的政府收入還包括政府收取的社會保險費、非稅收入和各類政府性基金收入。雖然後三者不是稅收,但同樣是社會和民眾的負擔,同樣是靠政府強制力徵收的,具有部分稅收的屬性。也就是說,中國雖然稅不高,但費很高,減稅的空間雖然不大,但降費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當然,正如美國一樣,減稅費對中國而言,一樣會帶來暫時的財政赤字增加,但應對的辦法還是有的。一是中國中央財政的債務率本來就不高,再增加點財政赤字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二是減稅只是作為中短期救急政策,等中國經濟轉型成功,企業活力恢復后,再逐步增稅以償還政府欠債也不遲。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1: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