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基因辯論,發掘柔性的一面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5-12-15 09: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據媒體報道,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羅雲波,日前與江西籍人士舉行了座談,回應家鄉人對轉基因的困惑。這則並不算顯眼的新聞,並未登上各大媒體報章的頭條。當然,一兩個學者,即便再大牌,與家鄉父老會見,也的確沒有大肆報道的必要。如果不是與轉基因相關,我們亦無在此討論的必要。

  饒毅和羅雲波同為國內知名的科學家,同為海歸,也同為江西人。他們選擇以座談的方式與自己的老鄉們談談轉基因,說來也頗為有趣。一般而言,座談會比較隨意,這與轉基因這樣嚴肅的科學話題,顯得有些格格不入。饒、羅二人,一不是選擇正式的演講,二不選擇撰文刊發,唯獨用座談的方式進行交流,個中考量究竟如何呢?

  反對轉基因食品合法化,甚至談「轉基因」色變的那部分人,絕大多數並不能精準地說出科學意義上的推論。他們主觀情緒上的吐露,往往更加明顯。或者是捍衛民族生死存亡的吶喊,或者是對食品安全的嚴重質疑,或者是對無良公司的聲討,在其眼裡,媒體抑或學者,為轉基因說話,即是站台,即是被收買者。正如風險認知模式心理學家保羅所指出:「當面對新出現的,未知的科學技術時,實驗數據絕對是主觀情緒的手下敗將。」

  從饒毅和羅雲波一貫的觀點和立場來看,二人對於轉基因食品都持有較為正面的態度,他們認為只要是美國、中國國家批准的轉基因食品,就是安全的。二人的態度,如果從反對者的角度來看,大抵有被收買的嫌疑,可列入「磚家」名錄。不過,饒、羅二人面對的不是一群激憤人士,而是自己的老鄉,連著土地情結的「鄉親」。

  這裡涉及到一個社會學意義上的分析,即信任是如何建立的。對於理性的科學工作者來說,對轉基因食品的信任,來自於可重複的科學實驗結果。但對於普通的非科學工作者來說,信任包藏在許多非理性的情感之中。「老鄉」是基於共同生長的土地而生成的一種地緣關係,儘管城市化打破了人們基於土地的聯繫,「背井離鄉」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但總的來說,見到老鄉,尤其是見到「功成名就」的教授老鄉,人們的信賴會提升不少。

  饒、羅二人在座談會上交流的對象,自然也是一般意義上的人,他們中的很多人不是科學工作者,不懂轉基因技術的原理。面對北京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的教授,他們的信任基於的是一種主觀情緒,而非客觀理性的認知。我們固然不排除饒、羅兩位教授在溝通中具有「深入淺出」的能力,但高聳的知識壁壘於一般公眾而言,不可能一下子被打破。

  與饒、羅兩位教授的舉動有些類似,近期一名記者在辭職之後,嘗試連續100天食用轉基因,這則新聞也引來了不少關注。事實上,無論是教授們與老鄉的座談,還是前記者直播食用轉基因食品,科學分析和社會論述都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對於態度的轉變者們來說,促使他們轉變的理由,很可能不是真正能夠意識到科學原理,而是對教授、記者的信任,以及對老鄉的信任。這種信任的生產機製表明,在傳播的意義上,信任不是一個理性科學問題,而是一個主觀情緒問題。

  饒毅、羅雲波做法的可貴之處起碼有兩點:其一,敢於公布座談會的記錄,這意味著將自己的論述置於可討論的公共空間,接受其他科學工作者的質疑。這樣做,也有利於排除自己被收買的可能。其二,與老鄉座談的方式,開闢了更接地氣、更柔軟的溝通方式。他們在功成名就之後,雖然不能像古代的高官商賈那樣,在物質上反饋家鄉,但在知識的反哺上,他們也可以被稱作「鄉賢」。

  在具有爭議的話題上敢於站隊,即便當事人認為自己遵循科學和尊崇內心,依舊不能免除被一派人扣上「磚家」帽子的可能性。對此,我們並不想貿然認可或者反對饒毅、羅雲波兩位教授的觀點,而是希望更多科學工作者公開站出來發表自己的觀點。因為,不管是深入淺出的科學分析,還是接地氣的柔性溝通,講究邏輯的公開討論,都有利於驅散轉基因食品的迷霧。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20: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