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中國老師們一走進教室便告知學生,每個人將擁有統一的教學計劃,不會有針對性的細緻教育,這讓適應了分層次教學大綱的英國學生們很難接受。相對來說,中式教育是一種指向大學升學率的應試教育。或者說,中學階段的指揮棒操縱於大學,是眼睛向上看的。在將分校開到中國來的德威公學(Dulwich College)校長斯賓塞博士(J. A. F. Spence)眼裡,「中國教育中的好學生,往往是某一方面特別拔尖,其他方面不行也無所謂;西方人則推崇那種什麼都會一些的人,典型代表就是萊昂納多·達·芬奇,他是科學家,也是藝術家、作家,還對運動感興趣」。
英國的中學沿襲雙軌制,劃分為公立和私立兩大類。公立學校包括綜合中學、現代中學和文法學校。其中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是英國最古老的一種中學,它為由GCSE考試中脫穎而出的入學者提供學術性課程,其中的大多數學生都準備升入大學,在公立學校中地位超然。現代中學(Secondary Modern School)則以完成義務教育為目的,入學者大部分是社會下層子女,學校為學生提供所謂「走向生活的準備」,年限也較文法學校少兩年,16歲即直接就業。而像BBC紀錄片的錄製地博航特中學這樣的綜合中學(Comprehensive School)正是為消除不同類型學校之間壁壘的產物,它是目前公立學校的主流,在校生佔英國中學生總人數的85%左右,招收一切適齡兒童。在低年級階段,所有學生接受的教育內容都是一致的,共同學習一般的文化科目。但到了高年級,就將學生分為不同的班組:有的側重學術與科學課程,日後將參加公共考試,進入大學深造;有的則側重工藝與技術培訓,準備離校后就業。
可以說,紳士培養的核心與其說是教書,不如說是育人。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培養全面人格的紳士——一直是公學的基因。曾經在哈羅和墨爾文公學任教多年的龐辛告訴我:在所有衡量公學的指標中,公學系統內部並不看重的就是A-level(英國大學入學考試)排行榜上的名次,因為排行榜的唯一標準就是考試分數,根本不能體現全面的品質教育。伊頓、哈羅和墨爾文等老牌公學都不參與排行,可見一斑。伊頓公學新任校長西蒙·亨德森(Simon Henderson)就對此極為反感,他坦言:「作為學校,如果你的考試成績名列前茅,那麼未來的大門就向你的學生敞開。但這是有代價的,當他們走出這扇大門時,他們的個人和職業是否幸福和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考試成績之外諸多方面的訓練和教育。」這些考試之外的訓練,更多體現在我們傳統認為的「副科」中,比如體育、音樂、藝術、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