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7000萬人的命運改變就在這五年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oshiyu 發表於 2015-12-11 15: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日前,新華社全文公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為此,決定從總體要求、總體目標以及具體舉措等方面對該任務做了詳盡規定。其中提及並強調「精準」扶貧的概念,達32次之多。
早在2013年11月習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時,就曾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其後,亦曾多次強調「精準」扶貧。
中國過去幾十年所取得的扶貧成就世界矚目,而在快速發展之後所遺留的貧困問題,也就相應更為困難複雜。在接下來五年內,要實現總計7000萬之巨的貧困人口脫貧,扶貧能否做到「精準」,不僅是「技術活兒」,更是「良心活兒」,考驗的是政府以什麼樣的姿態對待民眾。
7000萬,在局外人看來不過是個冰冷的數字,但具體到現實,就是在生存線上哀哀掙扎的人群。在川黔一帶,很多人常年的午餐就是煮幾個土豆,吃米飯和肉已經奢侈;一個1200多人的村莊,有1100多人是文盲、半文盲,外邊的世界很近,卻也很遠。
如果說,川黔太遠,民眾生活艱難不難理解,可就在首都周邊,一樣分佈著一個涉及25縣、200多萬人口的「環京津貧困帶」。2013年初,習近平探訪老區阜平,在農戶家看到的是被風吹破幾個洞的糊窗麻紙,一個小小的取暖火盆……這些真實、具體、直觀的生活樣態,一直就在那裡。
這是浮華下面的「另一個中國」。看似明確的7000萬,其實分散於中國大地上,找到真正的貧困人口,理解他們貧困的原因,是脫貧攻堅的前提。而那些心心念念致力於打造經濟數據的地方政府,到底是在以怎樣的悲憫注視那7000萬貧困人口?
在以往的經驗里,一方面,很多地方在貧困人口的認定上存在問題,貧困數據來自抽樣調查后的逐級往下分解,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扶貧對象常由基層幹部「推估」(推測估算),往往見數不見人;另一方面,在工作推動上也過於粗放,扶貧資金的使用極為低效,甚至公然弄虛作假,多年來,人情扶貧、關係扶貧不斷,扶貧資金成了權勢人群分肥的「唐僧肉」。
「年年扶貧年年貧」,這其中,除了扶貧對象、項目不「精準」,缺乏針對性之外,也與扶貧的路徑選擇有關係。本來,政府主導並沒有錯,但這並不意味著就要取代民眾的主體性。必須明白,惟有貧困人口才是扶貧的「精準」主體,政策也好、資金也好、項目也好,均應該圍繞激發貧困人口內生活力為目的,而不是越俎代庖,或者以資金投放量作為民眾脫貧的依據。
特別是在5年7000萬人口脫貧的任務背景下,還要格外警惕出現扶貧上的「急就章」、「大躍進」。這也是另外一個意義上的「精準」,以往那種過度追逐GDP的做法,並不適宜移植到扶貧上面。「大水漫灌」不如「滴灌滲透」;一次性資金投入不如長久的公共投入。一味砸錢,只能不斷重複脫貧返貧的輪迴。
此外,既要嚴厲的責任追究機制確保扶貧資金的去向,也要引導地方拓寬思維,加大公共投入,提供均等機會,從「樹人」的角度加強對人的權利救濟。那種因為機會不平等而出現的群體性落伍現象,有必要迅速改變。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多少年來,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貧困人口,一直是發展之殤,儘管社會上對他們從來不乏溫情和善意,但苦難、困厄、悲涼卻始終如影隨形。這樣的情形不能再持續下去了。一個正常的社會,不會聽任一個龐大的人群長期跛足、掉隊,這不僅僅是這些人自身的不幸,也是這個社會的悲哀。這也是為什麼國家要消除貧困的倫理與社會價值所在。
五年之後實現7000萬人的徹底脫貧,這不僅是中國政府對於民眾的承諾,也是對全世界扶貧事業的承諾。過去幾十年中國的扶貧,給世界提供了很多成功經驗,未來五年能否在這領域繼續充當良好示範,將會是巨大考驗。當然,也是中國為人類文明和進步發揮作用的機會。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1: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