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天則橫議:中國為什麼不關注氣候變化問題?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5-12-10 02: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天則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王軍

  

  近期,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巴黎舉行,世界各國首腦齊聚一堂,開始討論這個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方案。

  近年來,無論是境外媒體,還是國外學者,對氣候變化問題都進行過無數報道,投入過大量研究力量,相關成果不斷湧現,如美國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就因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出色研究而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熱門人選。不僅如此,娛樂圈也未放過這一讓人難以娛樂的題材,幾年前的美國大片《後天》就讓好萊塢賺了個盆滿缽盈。該片不僅問鼎了電影奧斯卡獎,成為藝術精品,而且還在世界範圍做了一次極佳的科普教育活動。

   在國外,氣候變化經常登上媒體頭條,部分原因是由於政客們喜歡拿氣候變化說事,甚至將其作為競選的議題。例如,美國前副總統艾伯特·戈爾(Albert Gore)就熱衷全球環保事業,他以氣候變化為主題拍攝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曾掀起過一陣波瀾,不僅奪取了奧斯卡的最佳紀錄片獎,而且還為他贏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如今,在已經拉開大幕的美國下一屆總統角逐中,我們也看到一些候選人用氣候問題拉選票。

  最近,氣候變化問題還吸引了宗教界的注意,這有點不同尋常。今年6月,羅馬教皇方濟各發布一份長達184頁的通諭,對世界範圍的消費主義和不負責任的發展模式提出了尖銳批評,認為「對環境無情的剝削和破壞」是氣候問題的根源,而「冷漠、對利潤的魯莽追求、對科技的過度信心和政治短視要對此負主要責任」。教皇呼籲國際社會對政治、經濟和個人生活方式進行根本性變革,以應對世界範圍的環境惡化。

  在一些國家,氣候變化是一個極易引發各方唇槍舌劍的話題,圍繞氣候問題的爭論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公眾在「消費」這些爭論的同時,也逐漸確立了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知,真相越辯越明。與這種高潮迭起的情形不同,中國極少出現氣候問題真正有價值的討論。來自中國的聲音不僅稀少,而且單一,基本上全被官方渠道包了,很少有獨立的說法。

  與國際媒體對氣候變化問題持續的高曝光率相比,中國官方媒體和學者對氣候問題的關注可謂不冷不熱,這似乎與「穩居」溫室氣體最大排放國(這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主因)的我們,有些不太相稱。這究竟何故?

  表面上看,中國是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的。如中國政府曾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的白皮書等法律文件,今年中國最高領導人還出席了巴黎氣候變化峰會。不過,好像只有在每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中國媒體才肯對氣候問題騰出一些版面,而報道的強度也總是與參會領導人的職位高低成正比。或許,在中國官媒看來,氣候問題不過是時事政治的一部分,報道自然也會採取「一日游」式的方式。這顯然抑制了氣候變化這樣一個正在世界發生著的事件的披露,不利於中國公眾對於氣候問題的感知。

  如果考慮到中國政府對新聞媒體近乎嚴苛的審查制度,特別是中國關注環境問題的非政府組織發育的嚴重滯后,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媒體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度遠不及國外同行了。

  其實,來自發達世界的經驗告訴我們,對於環境保護這樣的公共問題,應該允許最廣泛社會公眾包括媒體的參與。公共問題,公共參與,這符合邏輯。這不僅不會造成混亂,相反,還會促進政府的環保工作,成為政府不可或缺的難得補充。例如,近年中國環保部門和公眾對霧霾以及PM2.5的覺醒正是源於民間力量的推動。

  就世界範圍來看,民間環保力量有時還可起到主權國家政府起不到或不願起的作用。例如,綠色和平組織幾乎扮演了一個世界環保警察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際法留下的盲區。在一些發達國家,關注於環保的非政府組織和機構多如牛毛,他們經常就環境問題發聲,既提升了公眾的環保意識,也改進了政府的工作。

  中國對氣候變化問題關注不夠的另一原因,也許還可以從文化角度來加以解釋。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大概只有此岸的概念,極少涉及彼岸世界。於是,在一些國人眼中,相對遙遠的未來威脅也許根本就不值一提,正所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人到山前必有路」的樂觀邏輯也總可以打消我們對於未來的不安和憂慮。

  也許正是受到上述思維模式的影響,今天關注霧霾的人就遠遠超過關注氣候變化的人,僅僅是因為霧霾發生在眼前,人人難以豁免,而氣候變化屬於未來嗎?實際上,無論從危害的廣度,還是從造成的長期後果來看,霧霾都無法與氣候變化相提並論。人類已積累起應對霧霾的各種經驗,從技術角度看,治理霧霾完全不是問題,而從認識水平看,霧霾更不成問題。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曾斷言,解決中國霧霾的根本途徑是成為發達國家。此話雖感生硬,但卻完全在理。

  然而,對於氣候變化,特別是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突破2攝氏度這個閾值之後的災難性後果,人類則全無應對經驗,即便是那些眼光長遠的人士也會為此感到擔憂。而對於堅信技術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人士而言,氣候威脅如同夢魘,諱莫如深。

  在全球化的今天,信息的傳遞十分快捷。從各種渠道,我們都能感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正向我們逼近。在馬爾地夫這樣的島國,由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已是現實威脅,其遭受的滅頂之災可謂正在進行中,而對於僅比海平面高出不到6英尺的馬紹爾群島而言,當地居民「每天都要應對海平面上升帶來的毀滅性力量,部分島嶼正在消失」(《紐約時報》2015年12月2日)。

  雖然氣候變化對於當代中國人而言,是遙遠的威脅,但有研究指出,中國也將是氣候變化的重災區。中國有幾千公里的海岸線,由於海平面升高,沿海地區的防洪堤壩將不得不加固,這是項耗費巨資的工程。有估計認為,氣候變化給中國造成的損失將佔GDP的2.5%,這無疑也是一個巨額數字。

  在國際場合,中國已多次宣誓要做負責任的大國。顯然,僅有口號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切實的、有時是代價不菲的行動。當人類面對氣候變化這一世界性難題時,中國的擔當就顯得格外重要而及時了,這不僅是中國作為全球溫室氣體最大排放國使然,也是源於國家利益的長遠考量。

  氣候變化為中國贏來了一個展示全球領導力的重要時刻。世界需要中國的積極作為,這既體現在領導人的政治意願上,也表現在中國能否湧現出大批善於捕捉商業機會的企業家以及普遍具有憂患意識的公民上。

  圍繞全球氣候變化已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表述。其中一種說法是,氣候變化是人類迄今為止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其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都不算過分。否則,聯合國根本無需召集成千上萬名科學家開展專門研究,也不會邀請世界各國領導人每年都來討論同一問題。

  然而,回顧過往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大都乏善可陳。長達十多天的冗長會議令參會者疲憊不堪,即便如此,各國代表也不願做出妥協。有批評者指責中美等排放大國不肯做出讓步,也有細心的觀察家注意到,氣候大會僅能達成一個共識,那就是,明年我們換個地方繼續開會。但願以後的氣候變化會議,能夠產生一些讓人記憶深刻的成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22: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