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間「排雷專家」:11年掃雷數千造百畝田地(組圖)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5-12-7 13: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①雷區內,地雷有的裸露在地表,有的深埋於地下

  

  ②村民在「雷區危險」的石碑下種菜

  

  ③王開學點燃引爆地雷的炸藥,炸藥依舊有效

  

  ④排雷期間,王開學搭起一座木屋,紮根於雷區

  

  ⑤王開學在用自製工具排雷


  2015年11月初,繼1992年、1997年邊境大掃雷之後,軍方中越邊境第三次大面積排雷行動正式開始。此次排雷的主要作業區域之一——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八里河村,1990年以來2人被炸身亡,33人因觸雷傷殘,其中9人不得不依靠假肢生活。

  就在這個被地雷包圍的村子里,村民王開學自學排雷技術,花費11年時間排雷4000多枚,在雷場中開闢出一片118畝的田地。12月1日,記者跟隨這位民間「排雷專家」進入雷區,體驗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排雷過程。

  同村人屢被炸決心排雷

  從文山自治州南下,經麻栗坡縣城,翻越幾座大山,山谷中的八里河村已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半山腰上的環村路,一邊是山谷,一邊是山崖。懸崖一側,幾處寫有「雷區危險,嚴禁進入」的石碑,時刻敲打著人們放鬆的神經。

  如今,村裡早已聽不到密集的槍炮聲,取而代之的是家家戶戶院子里傳來的雞鳴犬吠。村裡人絕大多數是苗族,極具民族特色的民房依山而建,在這片幽靜的山谷中,形成一個不規則的環形。

  然而,就在35年前,這個小山村裡卻是另一番景象。那時候,邊境線上的山區進駐了大批部隊。作為當年的主戰場之一,村子周邊槍炮聲不斷,硝煙瀰漫,中越雙方在邊境線兩側的山上布設了數以萬計的各式地雷。

  王開學仍清晰地記得父親觸雷后的情景。那是在雙方正式開戰一年後,王開學父親到村北的山頭上打豬草,不慎踏響了一顆埋在荒草叢中的越南地雷,「那種木殼的壓發雷,裡面裝了200克TNT炸藥。」

  聽見響聲的村民和部隊戰士一起把父親抬回村裡,「雙腿和身上的衣服全都炸沒了,內臟也裸露了出來」,父親成為八里河村第一位因觸雷身亡的村民。那一年,王開學只有10歲。

  然而,父親並非是王開學被地雷傷害的唯一親人。父親離世幾年後,他堂哥在放牛過程中踏上了地雷。王開學也在現場,他眼看著堂哥一條好腿變成了「拖布一樣的形狀」。

  那一次,他自己也受了傷。碎片崩進他的大腿,給他帶來了終身殘疾,「當時只顧著送堂哥去醫院,他進手術室我才感覺到疼。」

  上世紀90年代初,作戰部隊陸續撤離。那數萬顆地雷卻依然埋在邊境線兩側,威脅著村民的生命安全。

  除了王開學的親人,村裡其他人也飽受地雷的傷害之苦。村民陳正方曾三次觸雷,被奪去右小腿。同樣三次觸雷的王清明,右腿裝上了假肢,還失去了左眼。

  據村民統計,戰爭期間,有4名村民在炮火中身亡,10多人被炮彈、地雷炸傷。而在戰後距今的20多年中,又有2名村民觸雷身亡,33人不同程度傷殘,其中9人不得不依靠假肢生活。

  王開學說,地雷奪走了他的親人,佔據著他們的土地。「地雷很可怕,我們必須反抗!」他之所以下決心搞光山上的地雷,除了仇恨,還有一些使命感,「該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凈土。」

  無師自通的「排雷專家」

  在八里河村,提起王開學的名字,村民們總會豎起大拇指,「就看他挖出來的那幾千顆雷,那真是英雄!」

  從村西北的小路下來,第一戶就是王開學的家。一間雙層磚木結構的苗族民房,院中是平整的水泥地,豬圈、雞舍圍在院旁,水管里流淌的是可直飲的山泉水。在村子里,這樣的生活條件可算得上是中上等。

  見有人來訪,45歲的王開學熱情地招呼大家進屋喝茶。「平時,我喜歡擺弄一些玩意兒」,王開學點上一根煙,將過濾嘴一頭插進水煙袋的裝煙口。煙袋上黑色的數字編碼清晰可見,這是在他年輕時親手做的,用的是40火箭彈的外包裝殼,「當年,這東西在村子里多的是。結實得很,30多年了,還像新的一樣。」

  用王開學的話說,他排雷的手藝,完全是無師自通,「要說老師,地雷就是老師,全靠經驗積累。」

  2004年第一次排雷前,他已記不清多少次跑上山,蹲在裸露在土層外的地雷旁,一看就是幾小時。「就是觀察它,通過它的外觀想象它的結構。」

  慢慢地,王開學開始嘗試移動地雷,用的「傢伙」是那把伴他多年的鐮刀。「輕輕地把它從土裡拿出來,然後全方位地觀察地雷」,哪裡受壓,哪裡有雷管,怎樣起爆,這些問題要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摸索得出結論。

  他曾嘗試過查找地雷的相關資料,可在這個相對閉塞的小山村裡,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山上的泥土中,王開學曾發現過一本當年布雷時留下的「說明書」,上面記錄了地雷的型號、生產批次,「還註明了地雷布設后的有效期限是60年」。至於其他信息,因說明書腐朽不堪,已完全看不清了。

  王開學說,這附近山上的地雷有好多種,「72式防步兵雷、跳雷、絆雷,不同的地雷起爆原理和威力都不一樣。」研究每種地雷都要經過重複「觀察摸索」的過程,「會了一種,再看其他的就快了很多。」

  如今,在他眼裡各式各樣的地雷就像玩具,他更喜歡用「玩」字描述自己的排雷過程。然而,回想起第一次排雷的情形,王開學坦言,儘管具體情景已經模糊,但「那出了一身的冷汗還是記憶猶新的」。

  11年排出118畝安全田

  王開學在水池邊仔細打磨著鐮刀。妻子說,這是11年來,他每天清晨出門前必須要做的事。

  從家裡出發,沿環村路向西南進入山區。王開學介紹起這段路的由來,「我們現在走的路,是當年部隊修的,為的是往山上陣地運補給」。

  在一處路面稍寬的位置,王開學放緩了腳步,「軍隊修的路就到這兒。後面的路是我自己開的,直通到我那塊田裡。」他說,開這條路是為了能讓車通到田邊,「耗時1個多月,也曾遇過地雷,有60多顆吧,很快就排掉了。」

  在經過一處寫有「雷區危險」的石碑后,放眼被薄霧籠罩的山坡,一排排玉米稈、咖啡樹、黃花梨樹苗映入眼帘,與周圍的荒草叢生形成鮮明對比。

  王開學回憶,2004年,他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排雷的。起初,他每接觸一顆地雷都會害怕。每當妻子問他去哪,「我都說山上有塊兒地能種,根本不敢提排雷的事。如果說了,老婆肯定不能讓我冒這個險。」

  直到他成功開出了好幾畝田地,才把妻子帶來,「當時她看到成堆的地雷堆在地上,(嚇得)都不會走路了。」

  王開學望向山頂,「上面就是戰時雙方反覆爭奪的山頭。」他排雷的這片區域,則是當年我軍的「08陣地」。

  戰爭後期,由於向南幾百米就是國境線,為防止敵人小股部隊的秘密滲透,陣地上布設了大量的地雷,「主要是72式反步兵地雷,密度非常大。」

  為確保開闢的田地絕對安全,王開學在排雷過程中,把每寸土地都翻了五六遍,翻動的土層平均深度超過30厘米,「一點兒可疑處都不能放過,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他甚至搭起一座小木屋,紮根於雷區。經過11年開墾,這塊山坡上的田地不斷向東西兩側和南側的中越邊境延伸,總面積已達到118畝。此間,他排出的地雷總數已無法準確計算,「四五千顆肯定是有的,光是開始的一小片地,排出來的雷就裝了整整6個大背筐。後來被我挖個坑,放裡面一把火燒了。」

  在這片從地雷陣中硬生生奪回來的土地上,王開學先後種起了玉米、菠蘿、咖啡等作物,後來又添了黃花梨樹,「不期待馬上看到效益,只希望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乾淨的土地。」

  勇者手下的精細活

  記者跟隨王開學來到田地西側的一片山坡,枯死發黃的雜草和剛剛長出的新草交織在一起,覆蓋在土地表面。仔細觀察,裸露在地表或半截埋在土裡的地雷到處都是,令人不寒而慄。

  王開學說,大約在兩三年前,他在這片地上噴灑了除草劑。「想排雷先除草」,這是他在多年排雷過程中摸索出的鐵律,「目的是讓上面的荒草全部爛掉,讓地雷充分暴露出來」。

  「看得見的(地雷)只是一小部分,多數都埋在土裡呢。」說話間,王開學已走到他開闢過的道路盡頭。他提示身後的記者,「千萬不要動,前後左右的草地里都是地雷。只有這條路是安全的,不要亂踩」。

  王開學所說的路,其實就是他先期探查摸排過程中挖出的土坑。它們隱藏在荒草之中,面積只容成年人雙腳站立,若不經仔細查看,很難與周圍地面相區分。

  他走到最前面的一個土坑裡,俯下身,抽出腰間的鐮刀,用刀尖在面前的地面上輕柔迅速地刨著土,「這個必須要輕,下面有雷的話,太重了直接就會炸掉。」

  他說,當年布雷時,戰士們用工兵鏟撬開土皮,「鏟子不撤走,直接把地雷放在下頭,再蓋上土皮。」伴隨數十年風吹雨打,有些地雷露出地面,有些則被泥土掩埋,「加之這山坡,當年整個被越南炮彈炸過一遍,地雷埋藏的深度更不好估計了。」

  因此在探雷時,需要對土層做出準確判斷。如果是當年的「本土」,則需下挖30厘米左右探查。「如果是被炮彈炸起的泥土覆蓋了,就要挖得更深。」

  在此後的半小時里,記者踩著王開學探查過的土坑,一步步來到一塊大石頭前。在此期間,他不斷提醒記者,兩腳踩在土坑中不要亂動,甚至兩個坑之間僅20厘米寬的地面也不許觸碰,「如果中間有一顆雷,不用踩實,我們倆就報銷了」。

  就在這塊大石頭下,王開學用鐮刀輕輕刨出了5枚集中在一起的地雷。鐮刀尖每次與地雷接觸,都讓人心頭一緊,「這種密度的地雷,需要人精神高度集中,稍有差池,一切都完了」。

  希望後代有片凈土

  帶著剛剛探到的5顆地雷,記者跟隨王開學回到安全區。在田邊一個石洞旁,王開學移開覆蓋在洞口的樹枝,裡面存放了10多顆沒有拆除引爆裝置的地雷。

  他拿起一顆茶杯蓋大小的深綠色塑料地雷,抹掉底面的塵土,幾個黑色的數字編號露了出來。「看看,這就是72式反步兵地雷。裡面有100克TNT炸藥,踩板上的壓力超過2.5公斤就會引爆。」

  王開學又拿出一個自製的「U」形鐵片,插進地雷底部的插口輕輕旋轉幾下,一個中心帶有黃色金屬管的圓盤被拆了下來。「看見了嗎,這個金屬管就是雷管,旁邊的是起爆火藥。你看那雷管,一點兒沒生鏽。如果踩上,百分百會引爆。」

  隨後,他輕輕旋轉地雷殼體,分離了上層踩板,黑褐色的TNT炸藥露了出來,「這是100克(TNT),裡面沒有鋼珠。踩上並不致命,但一條腿肯定是沒了。」

  幾分鐘之內,十幾枚地雷被王開學解除了爆炸裝置。他告訴記者,在附近山區常見的還有絆雷、跳雷,甚至是帶支架的「闊刀地雷」,「那些我都『玩』過,知道怎麼拆,很輕鬆的」。

  在他看來,只要了解地雷的結構和引爆裝置,拆卸並不危險。「我曾拆過雙層地雷。上下層間有一塊電子板,拆除時要剪斷電線,那才是真正難拆的雷」。

  王開學回憶,從2004年至今,他走遍村子附近的每個山頭,「哪裡有雷,哪裡沒有,什麼類型,有多少,我心裡都清楚。」拆雷多年,他從未失手。

  「這種事不敢大意,一定要在充分了解地雷構造后才能做。動作要輕,不能使蠻力。」如果感覺心情不好或注意力不夠集中,他是斷然不會進山排雷的。

  為確保萬無一失,王開學會把拆除過引信的地雷收集起來,「有些被政府或部隊收走了集中處理」。更多時候,他會挖個深坑把地雷燒毀,然後埋起來。

  在王開學心裡,他希望把這塊地雷包圍的田地擴大到150畝,然後種上黃花梨樹,讓自己的子孫後代有一片能夠維持生活的家業,「這個希望,我相信可以實現」。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9: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