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阿里影業:錢多就能玩轉影視圈?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5-12-3 04: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1月27日,一場主題為「原創與IP相煎何太急」的論壇在天津召開。阿里影業副總裁徐遠翔在論壇上發表的言論一石激起千層浪。

  徐遠翔稱,阿里影業以後「不會再請專業編劇」,而是「請IP的貼吧吧主和無數的同人小說作者,最優秀的挑十個組成一個小組,然後再挑幾個人寫故事,也跟殺人遊戲一樣不斷淘汰,最後哪個人寫得最好,給予重金獎勵,然後給他保留編劇甚至是故事原創的片頭署名。然後我們再在這些大導演的帶動下找專業編劇一起創作,我們覺得這個是符合超級IP的研發過程。」他還提出一個概念叫「屌絲購票心理學」,稱中國電影觀眾中85%到86%的群體年齡為19到29歲之間,因此要麼有強大IP,要麼有明星陣容,要麼有逆襲可能,不然就會「顆粒不收」。

  此言一出,就有在座的與會編劇憤然離場。而按照論壇慣例,嘉賓的發言會在稍後被放到網上。因此徐遠翔的言論由於其顛覆性的觀點更是迅速得以傳播,引發編劇圈集體不滿。

  對於徐遠翔的言論,我們一點都不意外。在他成功惹惱編劇圈之前,我們即指出過,阿里影業最核心的靈魂是有錢。只是,我們不禁要問,錢多就能玩轉影視圈?

  一年多前,馬雲借道香港資本市場,揮斥重金將文化中國傳播(01060.HK)納入阿里麾下,易名「阿里影業」,高調殺入影視圈,引起外界高度關注。

  阿里影業聲稱,「將藉助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探索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電商定製模式,利用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電商平台進行宣傳、營銷,發展電影O2O相關業務,實現電子商務與文化產業的跨行業深度合作」。

  這家被視作阿里集團進軍文化產業最重要的旗艦企業,一度成為中國市值最大的影視公司。然而,一年間馬雲雖費盡心思運作,但跨界之路似乎不盡如人意。遭遇財務陷阱被迫停牌4個多月,阿里影業經營一年業績寥寥。這家市值高達800億港元的公司,2014年總收入僅1.27億元,同比下降63.6%,2014年凈虧損更是高達4.15億元。

  慘淡的經營業績之下,手握重金的阿里影業又將如何玩轉影視圈?

  豪擲62億港元,菜鳥初入場

  馬雲對電影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節。據傳,他在創業過程中遭遇了很多挫折,有時甚至絕望,正是《阿甘正傳》這部電影鼓勵他堅持下去。事業有成之後,他已不再滿足於自己的電商生意。一年前,馬雲豪擲千金開始追尋心中的電影夢。

  2014年6月25日,文化中國傳播公告稱,阿里巴巴通過旗下公司Ali CV出資62.44億港元,以0.5港元/股(較2014年2月24日收市價0.63港元/股折讓約20.63%)的價格認購該公司124.88億股股份,持股比例達59.61%。這標誌著阿里巴巴成為該公司控股股東,馬雲正式殺入影視圈。

  公告稱,認購之後的文化中國傳播總股本擴大至209.51億股。其中,阿里巴巴、公司原實際控制人董平及其連襟趙超分別持股59.61%、9.15%和1.58%,三方結成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70.34%。同時,認購所獲62億港元現金將用作公司一般運營資金。

  2014年6月30日,文化中國傳播正式更名為「阿里巴巴影業(Alibaba Pictures)」。

  巨無霸阿里巴巴入股的消息引發市場轟動,阿里影業股價大幅上漲。2014年6月25日,其股價一度飆升至4港元/股,漲幅超過6倍;至2014年8月仍維持在1.6港元/股之上,漲幅2.5倍有餘,市值超過335億港元。

  此番股價上漲,不僅使得馬雲自己持有的股份市值飆升,更樂翻了他的「小夥伴們」(表1)。入主前,知名投資人沈南鵬掌舵的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持有阿里影業12.11%股份,位居第二大股東。而馬化騰旗下的騰訊公司也是戰略投資者,通過子公司持有8%股份。該次認購雖將二者股份攤薄,但其財富跟隨馬雲水漲船高,亦不失為贏家。

  

  事實上,該次認購全面完成前的3個月,阿里巴巴收購文化中國傳播的消息已對外公開。2014年3月12日,受該消息推動,文化中國傳播復牌股價大漲,從停牌前的0.64港元/股瘋漲至最高時7.2港元/股,漲幅高達1125%,市值逼近610億港元。

  阿里巴巴,這家電商界無人不曉的巨頭,在影視圈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新手(表2)。雖然馬雲早年以個人身份投資過華誼兄弟,但阿里影業才是「阿里系」真正發力影視圈、搭建影視平台之起點,入股光線傳媒等影視公司均在此之後。早在2013年7月,有消息稱,阿里巴巴意圖收購PPTV,最終不了了之。2013年9月,阿里巴巴在原先25個事業群的基礎上增設數字娛樂事業群,由音樂、視頻、讀書、家庭娛樂、原創組成,原蝦米音樂事業部進入該事業群。直至2014年3月,阿里巴巴數字娛樂事業群才推出娛樂寶平台,與影視相關的淘寶電業務也是2014年才全面投入運營。

  

  入主阿里影業后,馬雲安排邵曉峰任董事會主席、劉春寧任行政總裁,而身居要職的二人並無相關經驗。資料顯示,邵曉峰曾任阿里巴巴集團首席風險官、支付寶總裁、淘寶網副總裁等職,長期負責網站反欺詐等工作。2005年加入阿里巴巴之前,邵曉鋒曾長期從事專業的刑事偵察工作,長於公安刑偵。與邵曉峰相似,劉春寧亦來自阿里巴巴高層,曾任騰訊公司總裁助理、電子商務部總經理及拍拍網負責人等職,2013年9月加入阿里巴巴后,雖任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但僅負責手游項目。

  毫無經驗的阿里巴巴高調跨界影視圈,註定要為其任性埋單。

  財務陷阱致停牌,市值遭腰斬

  入局后,阿里影業並未讓自信滿滿的馬雲省心。阿里管理層很快發現,重金買下的這家公司存在「以往會計期間可能存在不恰當財務處理,以及可能存在資產計提減值準備不足」問題。

  2014年8月15日,阿里影業被迫停牌。隨後其於9月4日聘請普華永道對2012年以來的財務報表展開調查,並於3個月後公布了所查出的主要問題:文化中國傳播部分內地子公司在藝術品、影視劇版權交易中未正式開具稅務發票導致延遲納稅;採用不恰當的增值稅稅率計算若干中國稅項;在2012、2013年兩個年度中對可換股債券的財務影響存在誤報;部分內地子公司的政府補貼款項在未到賬時被計入財務報表。

  前任管理層遺留的財務問題,使之必須對資產進行計題減值處理,對認股權證公允值進行調整。加之2014年上半年止的應收賬款呆賬等處理,阿里影業最終宣布計提約3.93億港元的減值準備。這直接導致其2014年上半年的大幅虧損。

  財務問題使得阿里影業被迫陷入長達127天的停牌。2014年12月22日復牌后,阿里影業股價直接跌破1.5港元/股,較入主之初的最高值4港元/股跌去62.5%,市值不足320億元,500多億港元蒸發殆盡。阿里影業2014年的中報也推遲至2015年1月22日才公布。隨即,阿里影業將原任核數師德勤會計師事務所辭退。

  事實上,文化中國傳播原本就是個被高估的「爛攤子」。文化中國傳播前身是新鴻基地產旗下破敗不堪的港交所主板上市殼公司上聯水泥(01060.HK)。2009年10月,國內影視界大佬董平將其接手更名,變身文化公司。

  董平接手后的5年裡,文化中國傳播業績平平(圖2),股價長期徘徊在0.3-0.4港元/股。儘管這位掌舵人在影視圈名氣頗大、人脈寬廣,人稱民營電影「教父」—他參與投資、製作和發行了李安導演的《卧虎藏龍》、陳凱歌導演的《荊軻刺秦王》、馮小剛導演的《沒完沒了》、張藝謀導演的《有話好好說》等知名影片,但其經營的文化中國傳播直至2012年才實現盈利。剛實現盈利的第二年2013年,營收又較前一年度下滑4000多萬港元。經營費力致董平將公司拱手讓於馬雲。

  

  董平在經營期間更醉心於資本運作及多元化發展,先後引入騰訊公司、紅杉資本為股東,對移動媒體業務頗有興趣。

  2011年10月,騰訊公司全資子公司THLLimited(THL)認購了文化中國傳播6.2億股股份,持股8%。據當年年報稱,「騰訊公司的股份認購和戰略合作,加強了雙方的合作關係和資本基礎。騰訊作為中國頂級的網際網路服務商,擁有最大的網際網路用戶群。騰訊入股將有助於本集團進入新媒體平台,宣傳電影、影視劇和藝人,發展新媒體業務,並有望通過騰訊的線上平台推廣公司影視劇業務和視頻內容」。之後,文化中國傳播的移動媒體業務果然迅速發展。

  2011年,移動新媒體業務收入增長近44%,用戶人數上升至2300萬人。2012年,移動新媒體業務總收入同比增長70%,計費用戶再增5倍。

  引進騰訊作為戰略股東的同時,文化中國傳播換股收購中國娛樂100%股權,原持股中國娛樂20%股權的紅杉資本因此而成為文化中國傳播的第二大股東,持股達13.2%。

  在此期間,相比快速發展的移動媒體業務,文化中國傳播的影視劇業務發展近乎停滯。2013年,其影視劇業務營收4.2億港元,利潤1.71億港元;而2012年其影視劇業務實現4.16億港元,利潤1.62億港元。從文化中國傳播2013年度影視劇、媒體廣告和移動娛樂三大業務結構看,影視劇業務僅佔56.1%,媒體廣告等非影視劇業務佔總收入比例近一半。

  這意味著,對於有意從事影視業務的馬雲而言,文化中國傳播接近半數的業務都沒有價值。馬雲入主后,上述包括電視廣告廣播時段、雜誌廣告及發行、手機遊戲訂閱等非影視業被剝離出售。2014年6月,阿里影業以1400萬元將經營手機增值業務的子公司北京永聯通訊科技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出售,隨後又與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台、深圳廣電集團終止廣告業務合作。2015年2月再與法國費加羅雜誌集團停止合作,將雜誌《費加羅FIGARO》停刊。阿里影業的電視廣告業務收入由2013年的2.1億元降至3028萬元,雜誌廣告收入從2013年的2660萬元降至2014年的1332萬元。上述業務的剝離出售,使阿里影業原本寒磣的家底更加慘淡。

  資本運作連環局,市值泡沫再膨脹

  阿里影業的股價大跌與馬雲耀眼的光環似乎並不相襯,阿里影業管理層決定通過新的資本運作來重振股價。


沙發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5-12-3 04:23 | 只看該作者
  力邀當紅影星入股

  馬雲除了安排帳下大將邵曉鋒、劉春寧等進駐阿里影業董事會掌舵公司,亦邀請李連杰、童小幪等影視明星和資本大鱷進入董事會。

  李連杰是知名的電影明星,出演過《黃飛鴻》、《霍元甲》、《致命武器4》等知名影片,在圈中富有影響。同時,作為馬雲密友,他常在眾多公益場合現身,社會知名度極高。李連杰加盟出任公司獨立董事,為阿里影業增色不少。

  而另外一位低調的董事會成員童小幪,實為香港資本圈大鱷,博裕資本創始和管理合伙人。博裕資本是一家神秘而富有實力的投資基金, 2011-2013年其募集資金高達25億美元,投資者包括李嘉誠基金會、黑石集團等。

  相較於李連杰、童小幪進入董事會,影視大佬張強、當紅影星趙薇對阿里影業的入股,顯得更加引人注目。

  繼2014年8月5日高調出任阿里影業執行董事、行政總裁等要職后,2015年1月28日,阿里影業公告稱,張強以1.67港元/股的價格認購了阿里影業2.1億股股份。這位曾任中影集團董事兼副總經理的資深影視人,其參與製作的《中國合伙人》、《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小時代》系列影片,皆是近年高票房電影。阿里影業以股權深度捆綁張強,可謂意義非凡。

  2014年底,阿里影業股價已跌破1.3港元/股,股價正處低谷,趙薇通過其丈夫黃有龍的全資公司Gold Ocean Media斥資30.88億港元,以每股1.6港元的價格買下阿里影業19.3億股,持股比例達到9.18%,位居馬雲之後。

  趙薇近年在影視圈的戰績輝煌。執導的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票房高達7.26億元,並獲得業內多項大獎。2014年底,趙薇主演的《親愛的》於當年賀歲檔開始大賣,票房達到3.5億元,並獲得多項影視大獎,人氣正處巔峰。

  趙薇入股助陣,阿里影業更加「星光燦爛」,對股價的提振更是立竿見影,股價隨即提升到1.6港元/股之上。

  奇怪的是,趙薇的這筆投資在之後130天減持套現。2015年4月30日,趙薇以3.9港元/股減持2.56億股阿里影業股份,套現約9.984億港元,而剩餘的持股市值也近62億港元。這筆不到半年的投資收益率高達143%,活躍影視娛樂圈的趙薇迅速登上各大財經媒體頭條,被稱為影視圈的「股神」。

  更令人不解的是,這位「股神」竟「先知先覺」地在宣布阿里集團將注入資產前入股,而在宣布另一項重大交易「收購粵科軟體」后一周又急速套現。

  資產注入預期下的市值飆升

  2015年4月8日,阿里影業公告稱,「已接控股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團的一項資產注入建議,雙方正在就一項有關可能由阿里巴巴集團注入若干特定的媒體和娛樂資產予阿里影業的交易進行初步探討。可能的注入標的是:一是為製作電影和其他媒體內容投資融資平台;二是線上電影售票業務」。

  上述注資標的正是指「娛樂寶」和「淘寶電影」。

  娛樂寶是阿里巴巴數字娛樂事業群聯合金融機構打造的增值服務平台,其依附於支付寶移動端,通過向消費者發售產品進行融資,最終投向阿里巴巴旗下的文化產業。阿里巴巴聲稱,娛樂寶將成為影視娛樂行業新的風向標,從投資製作環節就對內容產生影響,實現真正的「大數據創作」。淘寶電影是由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軟體開發的生活類手機軟體,提供電影資訊,包括預告片、高清海報與劇照、劇情介紹,以及網友評論等服務。

  事實上,娛樂寶和淘寶電影的行業生命都太年輕,2014年面世運營至今不過一年時間。因阿里影業自身至今沒有成熟的作品推出,娛樂寶眾籌項目推出的平均頻率保持在兩個月一期。娛樂寶在融資金額上,前三期的金額均保持在7000萬元以上,但從第四期開始,籌集金額驟降至4000萬元。迄今為止,上述交易尚未完成。

  2015年4月22日,阿里影業再公告稱,已通過其間接全資子公司中聯盛世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在南方聯合產權交易中心參與公開競價,以8.3億元收購廣東粵科軟體工程有限公司(下稱「粵科軟體」)100%股權。該交易起拍價1.8億元,阿里影業最終以近4倍溢價拍得。

  粵科軟體目前的核心業務為本地票務系統、互連軟體系統以及第三方自動放映系統(電子商務平台)。據競價資料顯示,這家票務軟體公司截至2015年2月28日的未經審計資產凈值僅2830萬元,2013年、2014年度的稅後淨利潤分別263.8萬元、1126.4萬元。

  阿里影業表示,公司的定位「不僅僅是傳統的影視製作公司,而是希望通過網際網路和國際級的技術和人才去改造影視行業,發展成為一個基於網際網路平台的全產業鏈娛樂公司」。

  目前看來,娛樂寶、淘寶電影和粵科軟體的注入,加之剛剛推出的阿里文學,阿里影業似乎已覆蓋了影視產業鏈的大部分環節(圖3)。根據其公布的思路,娛樂寶通過投融資影響內容,可實現「大數據」影視製作,打造以需求為核心的影視作品;淘寶電影通過網際網路銷售,可實現電影O2O發行;阿里文學將打造成為挖掘影視劇本的寶藏。阿里影業的影視製作全流程均注入時髦概念「網際網路+」,其股價應聲飆升。

  

  停牌兩周的阿里影業2015年4月8日復牌后,股價大幅上漲至4.4港元/股,兩天內升幅高達53.84%,市值超過860億港元,摺合人民幣680多億元。這意味著阿里影業當時的市值遠超華誼兄弟(440億元)、光線傳媒(378億元)等國內同行,成為影視業名副其實的龍頭股。

  費心經營一周年,業績尷尬,新作寥寥

  高調的資本運作難掩寒磣的家底,膨脹的市值之下是阿里影業慘淡的經營業績(表3)。2015年4月28日,阿里影業發布的2014年年報顯示,其年度實現營業收入為1.27億元,虧損4.17億元。相較於2013年,無論其營業收入還是盈利情況,均顯著惡化。

  

  經營一周年的影視業務不進反退,成為阿里影業的虧損重頭。其年報顯示,來自持續經營業務的虧損為3.82億元;而已終止經營業務的虧損僅僅363萬元。2014年度影視業務營業收入為1.15億元,而2013年同期為3.27億元,減少2.12億元;2014年度的影視業務稅前虧損為0.66億元,而2013年度的稅前利潤為1.51億元。

  經營一周年的阿里影業,推出的新作也寥寥無幾。馬雲入主之後,阿里影業手握高達50.48億元的現金。從資產結構看,2014年度阿里影業電影及影視版權方面的流動資產僅1.65億元,比2013年同期2.85億元下滑了42.1%。在長達一周年的時間,僅投入了7033萬元用作電影和電視劇投資,手握重金的阿里影業無處燒錢。

  儘管阿里影業年報披露了一系列的合作項目,但不過是些沒有實質內容「花架子」(表4)。年報中列舉的高票房電影《心花路放》、《親愛的》,阿里影業在其中僅僅是「打醬油」,自身主導投資的影視項目《擺渡人》卻未見成效。

  

  2014年國慶黃金檔推出的、由黃渤和徐崢等人出品的《心花路放》,票房達11.67億元,登上2014年國產片票房榜首。而該片的主投資商為北京旅遊(000802.SZ)旗下的摩天輪傳媒,發行公司為中影集團、影聯傳媒、摩天輪文化傳媒。阿里影業僅僅是以戰略合作夥伴參與,阿里巴巴旗下娛樂寶與淘寶電影雖然對《心花路放》進行過宣傳,但這部凈利潤超過3億元的影片,阿里影業在當中獲利不過千萬元。

  陳可辛導演、趙薇和黃渤主演的《親愛的》於2014年8月上映,票房高達3.5億元,並獲得多項影視大獎。儘管陳可辛、趙薇二人均是阿里影業的合作夥伴,但阿里影業在該片運作中不過是跟投方,並未佔據主導地位。

  改編自姜戎同名小說、由法國導演阿諾執導的電影《狼圖騰》,歷時7年製作而成。該影片的出品公司是中影股份、紫禁城影業和法國荷貝拉藝公司。該片為原中影集團副總裁張強負責,只因張強后加盟阿里影業,阿里影業才在當中分得一杯羹。2014年上半年,阿里巴巴旗下娛樂寶第二期也引入了《狼圖騰》項目。但是2015年2月全球公映至今,該部耗費7億元製作的電影,票房僅有6.9億元,還未能收回成本。

  阿里影業擁有全面主控權的處女作電影《擺渡人》,原定在2014年開拍,但直到2015年1月12日才正式啟動。該片由著名導演王家衛擔任監製,「國民暖男」張嘉佳擔任導演,著名影星梁朝偉出任男主角。在啟動儀式上,阿里影業高調宣稱,該片被冠以「大數據」概念,但開拍時間則至今仍未公布。

  虧損年報的公布,使得阿里影業股價遭到重挫,從2015年4月上旬的股價高點4.4港元/股一路下跌至3.4港元/股,跌幅超過22.7%,860多億港元的市值迅速蒸發掉200多億港元。

  手握重金再融資,豪賭為哪般?

  經營不見起色、身揣50多億元現金而無處可燒的阿里影業,卻令人不可思議地繼續大手筆融資。2015年6月11日,阿里影業公告稱,已按2.9港元/股(較市價折讓19.89%)的價格向6名投資者配售近42億股股份,募集凈款項121億港元,用於一般運營及傳媒領域的投資商機。認購結束后,阿里影業總股本由210.35億股增至252.34億股,阿里集團股權從59.61%稀釋至50.84%。

  如今,阿里影業手持現金已經高達180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150億元。150億元現金之於影視圈是啥概念?

  從市場看,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第三大電影生產國。2014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為296.39億。阿里影業持有的150億元現金,相當於中國2014年電影總票房的近50%。放眼全球,2014年全球總票房摺合人民幣為2330億元,中國占約13%市場份額,美國佔27%的市場份額,之外的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等8個國家票房佔比均不超過5%。因而,150億元現金置之於任何一個國家的影視業均屬巨資。

  從影片票房看,中國2014年上映的近300部新片中,票房過億元的有66部,累計票房249億元,佔總票房的86%,票房2000萬元以上的125部,不到總數的一半。2014年國產電影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影片,最高的《心花路放》也僅11.67億元,最低的《一步之遙》剛過5億元。折算過來,阿里影業手持150億元現金,近似於15部10億元以上的最高電影票房,150部億元票房的電影。但從發行數量算,2014年內地影視公司發行前十位排行榜中,僅有四家發行影片數量超過10部,分別為中影集團143部、華夏影視79部、光線影視12部、萬達影視11部,其餘影視公司發行數量均為個位數。

  不論從市場或產品角度評價,150億元現金都屬於巨資。原本已經手握重金而苦於無處燒錢的阿里影業再募巨資,究竟有何意圖?市場似乎甚為不解。消息公布之後,公司股價跌至3港元/股。

  在諸多場合,阿里集團高層似乎不願過多地談及阿里影業,而是將其得意的網際網路產品「娛樂寶」頻頻亮相公眾場合。這或意味著,阿里影業變本加厲地使用「網際網路+」概念,繼續吸引資金進入。

  在2015年6月14日舉行的娛樂寶周年慶典上,身兼阿里集團和阿里影業高層的劉春寧表示,「推出一年時間以來,娛樂寶投資了近20部電影,這些電影的累計票房已超過37億元」;「娛樂寶將引發內容投資模式革命,為好的影視娛樂項目提供資金支持」。而這些看似巨額的投資項目,阿里影業在當中的角色只是資金募集的中介。

  阿里影業並不差錢,而是未找到合適的資產盈利模式。眼下,高達800億港元的市值給阿里影業的高管們帶來巨大壓力。編劇和製片正在爭先恐後尋找製作證明其高市值的項目。

  都說影視是個燒錢的行業。錢多就能玩轉影視圈嗎?

  本文主要內容原刊於新財富雜誌2015年7月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03: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