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應該為「聖戰主義」負責嗎?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5-11-27 15: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接連不斷的恐怖襲擊,讓整個世界格局發生微妙變化。俄羅斯反恐戰機,在敘利亞和土耳其邊境上空,被土耳其戰機以入侵土耳其領空為由擊落。隨後俄羅斯怒稱,土耳其和IS是一夥的;土耳其則委屈表示,俄羅斯這不是反恐,是在炸我們的親人。美國方面趕緊撇清關係,這與我無關,美國及北約支持土耳其維護主權……誰也無法知曉,這場由安理會一致通過的反恐行動,會以什麼樣的結果收場。

  局部戰火時而緊張時而緩和的時候,羅思義賜稿觀察者網,文中曆數以往中東戰爭,試圖回答一個問題,從本世紀初美國發起伊拉克戰爭開始,到北約轟炸敘利亞,為什麼恐怖分子「越戰越勇」?美國該為今天恐怖主義的猖獗負責嗎?對這位英國左派老友的觀點,我們兼聽則明,正如文末所說,中國或許能從美國的策略中有所收穫。原文為英文,觀察者網馬力譯、楊晗軼校。】

  在巴黎、馬里發生可怕恐襲之前,美國反恐戰爭的具體目標,就是打敗伊斯蘭恐怖主義和聖戰主義。但是事實告訴我們,每次美國及其盟友們發動中東戰爭,隨之而來的卻是聖戰主義的強化,而非削弱。我們不妨逐一梳理一下:

  • 2003年入侵伊拉克之前,基地組織、「伊斯蘭國」之類的勢力尚未形成氣候,而今天「伊斯蘭國」已經控制了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區。

  • 2011年北約轟炸利比亞之前,「伊斯蘭國」和基地組織在利比亞是邊緣化的,現在他們已經控制了利比亞的大半領土。

  • 聖戰分子們不只佔領了利比亞的大半領土,這種佔領還便於他們將武器輸送給聖戰組織,例如奈及利亞的博科聖地(意為「西方教育的罪惡」)、索馬利亞和肯亞的青年黨、伊斯蘭馬格利布地區(觀察者網註:即非洲西北部一帶)的基地組織,以及馬里的「哨兵」組織,武器供給使這些這些激進武裝力量如虎添翼。

  • 在原來的阿薩德政權時期,聖戰力量在敘利亞並不成氣候,而現在有充分證據表明美國的盟友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和土耳其曾積極支持「伊斯蘭國」,聖戰組織現在已經控制了敘利亞的大部分地區。

  當美國政策的現實結果(強化了聖戰分子的力量)與美國聲稱的目標(消滅聖戰分子)相差如此之大,而且這種現象反覆出現,我們有必要細究這一切,而且要搞清楚到底在發生什麼。有一個詞叫「行勝於言」,面對美國「反恐戰爭」的虛幻,到底什麼才是真相呢?

  這一切的邏輯起點是聖戰組織在阿富汗的緣起。在一次對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1979年阿富汗戰爭初期時擔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採訪中,他清晰地解釋了美國的政策。從這段談話中,我們能夠知道當代聖戰主義誕生的準確時間——這要追溯到1979年7月3日卡特總統所做的一項秘密指示。

  鑒於內容的重要性以及布熱津斯基親歷者的身份,有必要將談話詳細引述於此。該訪談摘自1998年1月15-21日的法國《新觀察家》周刊。

  提問:美國中央情報局前主管羅伯特·蓋茨在回憶錄中提到,在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前六個月,美國情報機構開始資助阿富汗境內的穆斯林游擊隊。而在這段時期,您曾是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您在其中扮演過某種角色,對嗎?

  布熱津斯基:是的。根據官方的口徑,中央情報局對穆斯林游擊隊的資助始於1980年,也就是在1979年12月24日蘇軍入侵阿富汗之後。但最近解密的文件顯示,實際的情況完全相反:的確,1979年7月3日卡特總統第一次簽署命令,秘密支持喀布爾親蘇政權的反對派,在那當天我就向總統指出,這項資助將引發蘇聯軍隊的干涉。

  提問:雖然有上述風險,您還是支持這項秘密計劃的。也許您自己也很希望把蘇聯拖入戰爭吧?

  布熱津斯基:並非如此。我們並沒有推動俄國人去干涉,但是我們很清楚地增加了他們進行干涉的可能性。

  提問:蘇聯人為自己的干涉辯護稱,他們如此行動是為了抵制美國在阿富汗的秘密滲透,當時人們並不相信。然而現在他們的話有了事實依據,您一點都沒有悔意嗎?

  布熱津斯基:後悔什麼?那項秘密行動是個好主意,它將俄國人拖入了阿富汗的戰爭陷阱,我有什麼好後悔的?蘇軍正式跨越邊境參戰的那天,我曾給總統寫了一封信,大意是:我們現在有機會送給蘇聯一個屬於他們的「越南戰爭」了。確實,在隨後的十年裡,莫斯科都不得不打一場他們負擔不起的戰爭,這削弱了他們的士氣並最終引發了蘇維埃帝國的解體。

  隨後布熱津斯基闡述了美國對聖戰主義的態度。

  提問:你們曾支持了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把武器和經驗傳授給未來的恐怖分子,對此您也毫無悔意嗎?

  布熱津斯基:對於世界歷史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是塔利班還是蘇聯的垮台?是一些受到鼓動的穆斯林還是中歐的解放、冷戰的結束呢?

  請注意,布熱津斯基的邏輯非常清晰。對於美國來說,面對伊斯蘭聖戰者、塔利班和一些「被煽動的穆斯林們」,這樣的局面要遠遠好於面對一個敵對的國家。這種現實主義的政治邏輯不僅適用於蘇聯,也適用於薩達姆·海珊的伊拉克、卡扎菲的利比亞以及阿薩德的敘利亞,現在「行勝於言」這個詞已經得到了完美的註解。

  伊拉克這個國家在2003年的入侵中已經被摧毀,這導致了入侵前毫無影響的「伊斯蘭國」和基地組織迅速壯大。而利比亞被北約的空襲毀滅了,「伊斯蘭國」在該國也經歷了同樣的發展過程,如今「伊斯蘭國」在敘利亞的壯大也是如此。「被煽動的穆斯林們」、「伊斯蘭國」以及類似的組織,它們的恐怖活動沒有能力對美國的利益構成嚴重威脅,而上述那些曾存在過的政權卻並非如此。

  在巴黎、馬里的恐怖襲擊或俄羅斯航班在西奈半島的空難中死去的人們為布熱津斯基的邏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普通平民當然不希望為了這個邏輯的成立而死去,為了隱瞞這一點,才使用了「反恐戰爭」這樣的修辭手法,而美國持續的行動讓「聖戰主義」更加強大,卻是鐵的事實。

  同樣的邏輯當然隨處適用,而且這對中國來說有很現實的意義,比如說新疆的恐怖主義問題。中國指責西方在反恐問題上採取雙重標準:西方義正言辭譴責「伊斯蘭國」,卻對新疆或中國其他地方的暴恐襲擊含糊其辭。中國的指責當然合情合理,要知道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和敘利亞政策的的副產品——「被煽動的穆斯林們」,對於企圖損害中國利益的人來說,很有利用價值。

  美國人一面高喊「反恐戰爭」,另一面卻使「聖戰主義」愈演愈烈,兩者只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而已。理解這一點,就不會為表面上的矛盾感到困惑。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13: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