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代名伶變身「中國第一女飛行員」

[複製鏈接]

913

主題

1134

帖子

6398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39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我為人父 發表於 2015-11-26 16: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大上海不缺少名伶,但像李霞卿這樣,生命中的每個重要歷程,都充斥著別人的驚嘆、訛傳和猜疑的,僅此一人。不只如此,拂去籠罩在李霞卿身上的塵世浮華與宏大敘事,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位在婚姻中尋覓獨立的妻子,在分離中尋覓骨肉的母親,在舊時代尋覓權利的女人。從出生、到轉型、再到死亡,李霞卿的一部分傳奇變成了謎語,另一部分傳奇則變成了傳說。

  十四歲初登銀幕便引起轟動

  李霞卿的父親李應生,早期是上海法租界巡捕房高級翻譯,李霞卿於1912年在廣東出生,四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小時候和父親一起生活。1926年2月,李霞卿的父親李應生和電影先驅黎民偉合作,在上海成立了電影公司上海民新公司。黎民偉負責影片拍攝的藝術方面,李應生負責影片拍攝的商業方面。李應生擔任了公司總經理兼董事會主席。

  上海民新公司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名為《玉潔冰清》,表現富家子弟黃伯堅與漁民女兒素仙苦戀的故事。當時,劇組主演均已敲定,只缺片中素仙的妹妹瓊仙的人選,因為她在劇中的年齡太小,只有十四五歲。最後,電影主演之一、黎民偉的夫人林楚楚,想到了李應生的女兒李霞卿。當時,在中學讀書的李霞卿,只有十四歲,活潑可愛,年齡、性格均與角色吻合。結果,從未拍過電影、「滿臉稚氣、一條辮子」的李霞卿,以不怯場的本色表演,贏得了導演卜萬蒼和編劇歐陽予倩的肯定。她也給自己起了藝名:李旦旦。

  《玉潔冰清》上映后一炮打響,從此她一發不可收,又主演了《海角詩人》、《西廂記》、《木蘭從軍》等影片,均有不俗表現,成為上世紀二十年代上海最紅的影星之一。有件事可反映李霞卿當時的影響力。在1928年中秋的「圓月繁星」群眾評選活動中,李霞卿與胡蝶、阮玲玉等明星一起被評為「星級七姐妹」。當時,她年僅16歲。

  關於李霞卿青年時代的外貌,1937年,一位採訪過李霞卿的記者這樣描述:「皮膚很細膩,微有幾粒雀斑,愈顯得秀麗非凡。口的姿勢像一顆初熟的櫻桃,又像一雙菱角,瓜子兒臉,彎彎的眉毛,身體碩長,一望而知是位典型的廣東女子。 」

  演藝事業紅火時突然告別影壇

  讓人驚詫的是,1928年,演藝生涯風頭正勁時,李霞卿突然告別影壇,去了英國留學。此時距她開始演藝生涯,僅僅過了兩年。有傳,在拍電影《木蘭從軍》時的一天深夜,上海民新公司遭歹徒洗劫,許多錢款被搶。李霞卿勇斗歹徒,一連擊倒兩個歹徒,又將匪首推入黃浦江。

事後,李應生為表彰女兒,在《木蘭從軍》情節中,加了一段「飛馬追敵」的插曲。拍完電影后,李應生讓李霞卿由李旦旦改回原名,暫時息影。五邑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早期電影人研究專家鳳群認為,這個情節沒有史料依據,屬於編造的情節,「李應生與黑幫老大杜月笙關係非同一般,一般歹徒哪敢得罪? 」

  不過,加拿大女作家、中國早期女飛行員研究專家Patti Gully(以下簡稱Patti)認為,安全問題是李應生讓李霞卿息影的原因,「她非常著名,她父親挂念她的個人安全,擔心她被綁架。 」

  但鳳群則認為,李霞卿息影,是因為愛情的緣故。當時,李應生辛亥革命的老戰友、奇女子鄭毓秀,將自己的侄子鄭白峰介紹給了李霞卿,他們相識並相愛。鄭白峰當時任國際聯盟的秘書,住在法國。李霞卿為了和鄭白峰在一起,就停止了在國內拍電影。

  但李霞卿並沒有徹底放棄電影,1939年,在美國飛行的時候,她在一部名為《爭議通道》的好萊塢電影中露臉了。在裡面,她扮演了一個中國女飛行員。她把表演報酬捐給了中國救濟基金。

  抗戰時被日本通緝的女飛行員

  1933年,李霞卿在瑞士日內瓦的康塔納飛行學校開始了飛行課程的學習。兩年後,她轉到了美國加州奧克蘭市的波音航空學校深造,並取得了飛行執照。一份未公開出版的自傳,描述了她在美國學習飛行時的狂熱勁頭:「她勤勉地學習氣象學、機械學、導航學等各類複雜課程,脫掉絲綢做的禮服,換上了沾滿油污的工作服,每天早上6點起床去上課,而不是在中午。 」

  流傳較廣的說法是,李霞卿迷上飛行的原因,是因為在法國巴黎看了一次飛行表演。根據1943年的一次電台採訪,飛行的想象在童年就印在了她心中。在採訪中她告訴電台主持人:「當我是個小女孩的時候,我經常坐在祖母的膝蓋上聽童話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善良的女子,飛翔著穿越雲層,幫助窮人和不幸者。這個故事使我印象深刻。 」

  1935年底,李霞卿回國。次年,她獲得了飛行執照,並在上海舉行了飛行表演。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后,李霞卿想作為一個戰鬥機飛行員為中國參戰,但沒有被批准。她就在上海建立了救護受傷中國士兵的醫院、難民營和學校。為此,她受到了日軍通緝。

  在一次電台採訪中,她講述了當時的險情:「日本人懸賞我的腦袋,我聽到這個消息,就在日本人佔領上海幾天後逃離了。 」1938年,李霞卿開始了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巡迴飛行和演講,還多次主持募捐集會為中國抗戰籌款。她被外國記者譽為「飛行使者」。此後,她還駕機飛往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區,為中國抗戰募捐。

  當教師培養天空保衛者

  20世紀30年代中期,李霞卿學成飛行歸國后,上海及美國報紙稱她是「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員」。事實上,早於她好多年,就有女性被認為是「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員」。最早提出「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員」問題的,是一家美國報紙。 1919年11月7日,《三藩市號角郵報》說,著名飛行家譚根的內妹盧佐治夫人是「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員」。此說拉開了這個問題數十年之爭的序幕。加拿大女作家、中國早期女飛行員研究專家Patti Gully認為,「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員」的提法,只是個宣傳手段。李霞卿當初之所以能獲得這個稱號,「是因為她作為女演員的名望,以及她的財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4: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