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全面脫貧打了誰的耳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oshiyu 發表於 2015-11-26 09: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美貧困戶生活調查報告》(簡化版):
說到經濟生活,美國人和中國人都在用「望遠鏡」相互觀望,由此產生了一系列有趣的誤差和心理不平衡。最近,中國政府宣布要在7年內消除7017萬貧困人口,消息傳到美國引發了一場熱烈討論,絕大部分美國討論者感到這實在不可思議。大家心裡都明白,美國的貧困標準和中國的不一樣,根據MIT教授卡瑞.史密斯的研究數據,美國的個人貧困線應當劃在16美元一天,這基本相當於中國人的4美元一天,按照這個演算法,2012美國有4千6百多萬貧困人口,佔全國人口的14.8%,而每天只有8美元或以下的美國人口為2千4百萬,這個數字依然在逐年升高。如此一來,美國人自然感到中國這種全國脫貧是對自己制度和能力的挑戰,心理難以平衡。
當然,貨幣價值如何換算是個十分複雜的事情,單純按照匯率換算很難反映實際購買力。美國人一般習慣用麥當勞巨無霸價格作為價格指數,比如,在中國它是20元人民幣,而在美國是5美元,那麼美元的實際購買力是人民幣的4倍。不說遠的,單說一元人民幣的使用價值在上海和西寧就非常不同,何況大多數貧困人口都生活在農村。為了有比較具體的對比,筆者通過對一個廣東省村莊做抽樣調查,將數據和美國同類村莊做了比較,發現了一些有趣的問題和答案。
我來到一個廣東北部的小村莊,這裡和廣西不遠,是個典型了「留守村」,老人多,孩子小,勞力少。雖然和省公路連接著,但來往人員顯得稀少,那種安靜和美國邊遠農村很相似。一進入村口,就看見密密麻麻的紅磚房,大的有三層的,小的有一層的,半層的是豬圈,基本上都沒有水泥牆,磚頭裸露著。其中有的房子蓋了一半,據說是因為沒有錢一次蓋完,每次有錢就添蓋一部分,會拖很久。房子之間的人行道很狹窄,因為太狹窄而顯得很陰暗,基本上都是土路,到處都聽到狗吠的聲音,它們知道有外人入村了。
來到村子中央,那裡有一處小賣部,店主是個上年紀的阿婆。店裡就賣些煙酒醬醋類的貨物,白天也開著一盞昏暗的電燈,牆角的牆上有一處香爐台,點著香。阿婆看我來了,臉上堆起了笑紋,問我要買什麼。我看了看,店裡有幾筐子魚乾,一問才知道那是附近漁民拿來寄賣的。我問:「你一天能賣出多少錢貨物?」阿婆想了想,說:「大概三十多塊吧」,我繼續問:「那麼你能賺多少呢?」她有想了想,說:「五六塊吧」。我更好奇了,問:「你靠這個生活嗎?」她點點頭,說:「我三個孩子和媳婦們都在外地打工,我看顧一個孫子,每月他們都會寄錢回來,反正我也不怎麼花錢啊,老人嚒」,她還是笑著,顯得挺開心。
後來我和當地的一位村幹部聊了起來,他告訴我干農村工作不容易,青壯年勞力都基本走空了,田裡都是種油菜花,因為省勞力,要完成種植指標。村裡人吃的都是自己養的雞鴨,村子逢年過節殺豬分肉給各家,政府給村子一些水電的補貼,雖然現金收入很少,但日子還是這麼過著。村子的主要收入是外地打工鄉親們寄回來的錢,有的人蓋了大房子,買了車子。但村子里的「五保戶」生活很困難,幹部們能幫就幫點。村子里還是那種人情社會,抬頭不見低頭見,多多少少都是親戚,雖然不富裕,但是有氣氛,孩子們盼過年過節,老人喜歡看電視,年輕人喜歡打遊戲,如果拍成電視劇倒也另有一種趣味。
我告訴他,剛剛我路過一處江邊,看到了挺美的一處景色,可以到那裡蓋個飯店,叫「望江樓」。這村幹部回答:「是啊,我們也這麼想過,但隔壁村子說這地他們有份,如今還沒談成」。我有建議他把一處江邊的窪地改成遊船碼頭,租船給遊客釣魚,在崗子上蓋個小旅店,比光種地好。他回答:「你不了解村裡人的心,他們寧可自己蓋大房空著沒人住,也不會捐資搞旅遊的」。的確,一旦有錢賺,大家就為分錢鬧騰,最後乾脆大家什麼都不做。不過,這位村幹部補充了一句:「政府來人勘探過了,說會搞了旅遊點,但還在等資金」。我問政府那兒來的錢,這村幹部有點不解,回答:「政府當然有錢」。
這幾年地方政府欠債猛增,如今限制緊了,資金總是難以到位。和美國私有制不同,中國農村依然很大程度上依賴政府投入,學校、水利、電力、項目開發等等,都為農村帶來了額外收入和經濟規模發展,政府責任大,村幹部能力要求高。
鏡頭回到美國,來到一處密西西比村子,坐落在密西西比河邊上。這裡有美國最肥沃的土地,但窮人比例也屬於最高之一地區。我採訪的是一位黑白混血老人,叫傑克遜,老兩口住在一處老木板房中,院子足有半個足球場大。老傑克森講一口當地土語,講英語含糊不清,兩隻眼睛總是獃獃地瞪大著,坐在門前椅子上望著遠方。
他的太太倒是個大忙人,在院子里種了一些蔬菜,養了十幾隻土雞,還有幾隻貓到處出沒。我可以作證,傑克遜太太煮的「路易斯安娜甘煲飯」是一流的。他們不算是真正的貧困戶,家裡還有一塊耕地出租,每月有兩百多元租金收入。自己的房子,兩部車子很舊了照樣開,兩人加起來月收入1200元,政府提供了醫療保險,自付比例很小。這在密西西比州算是「脫貧戶了」,但按照美國標準看卻是貧困戶。他們生活很簡單,除了吃飯睡覺,基本沒有其他愛好,最多是喝喝甘蔗酒,打打牌,看看電視球賽轉播,為了省錢,每周只去一次沃爾瑪買東西,吃用都從哪兒買的。夏天太熱,他們也喜歡躲到沃爾瑪享受冷氣,一去就是大半天。
每月1400多美元兩人用並不算最苦的,但也的確是緊巴巴的。車子保險大概每月100元,水電費大概150元,伙食費大概300元,汽油費大概150元,其他雜費大概400元,其餘剩下的用於過節或出門活動,老人都退休了,納稅不多,日子也就這麼普普通通地過著。美國老人沒留遺產的習慣,捐給教會倒是常有的。
在德州休斯頓遇到過一個案例,有位混血婦人,竟然養了七個孩子,父親都不同,她就是母親。每天開飯都如飯堂一樣,煮一大鍋最便宜的肥肉和洋蔥,大伙兒吃的很起勁。這女人從每個孩子的父親那兒收取贍養費,另外從政府那兒收兒童生活補助費,雖然開破車,住最便宜的公寓,卻戴著金手鏈和項鏈,出入賭場。
貧窮是不會從人類社會消失的,因為有不少人寧可選擇貧窮也不選擇認真工作,如果所有人都不貧窮了,那麼有些人也就等於通過福利白白賺取了他人的勞動成果,這和富人剝削勞工也算是異曲同工了。貧窮的原因千千萬萬,但人類的尊嚴卻只有一種,讓我們坦然地看待這個問題吧。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2: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