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乾隆評價古代帝王:崇禎繼位時「國事已不可為」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5-11-20 06: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北京歷代帝王廟是明清兩朝專門祭祀古代帝王的皇家廟宇,始建於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在該廟的景德崇聖殿內,供奉著188位古代帝王的牌位,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明末崇禎。乾隆與歷代帝王廟有著不解之緣,他曾經六次親祭帝王廟,並且重修殿宇,在廟內留下四座石碑。這些碑文記錄了乾隆對入祀帝王的評價,同時也反映出他治理國家的心路歷程。

乾隆三年(1738年),28歲的弘曆第一次到歷代帝王廟祭祀。據《清史稿》記載,這一年水災、風災、旱災、雹災、蝗災頻發。十一月寧夏、甘肅發生特大地震,地震又引發火災、河堤決口。乾隆緊急調撥蘭州庫銀二十萬兩,並且派專員去賑濟,次年他還免去了災區的所有額賦。親祭帝王廟之後,乾隆作了一首《禮成紀述八韻》。詩中寫道:「志曾希舜禹,心媿作君師。」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心懷大志,但是對於如何駕馭這個龐大的國家,他還有些惶恐不安。

乾隆九年(1744年),34歲的乾隆第二次親祭歷代帝王廟,這次祭祀沒有留下什麼感言。為了修繕帝王廟,乾隆從二十七年開始,將景德崇聖殿的頂瓦換成黃色琉璃瓦,並且將主體建築的外立面換成金龍和璽彩畫,從而將正殿的規格提高了。完工後,乾隆於1764年第三次親臨致祭,並且寫下《歷代帝王廟瞻禮詩》和《重修歷代帝王廟碑文》,鐫刻在石碑上,立於帝王廟西南碑亭。

這一年是有著特殊歷史意義的一年。1644年甲申年,明朝滅亡,清軍入關,開始了大清王朝的統治。巧合的是,這一年也是甲申年,只不過時間已經過去120年,正好兩個甲子。是年乾隆54歲,而這一階段也是他統治的巔峰時期:先後平定準噶爾叛亂、大小和卓,並且在新疆設伊犁將軍。此時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口增長,疆域遼闊,乾隆本人也是躊躇滿志,頗為自得。

《歷代帝王廟瞻禮詩》開頭便說:「三皇五帝道功崇,歷代君王懋建中。雖是乘除撫人世,莫非兢業代天工。」其意是說三皇五帝的功德崇高偉大,其他君王也都有勉力建業之功。雖然世事消長引發朝代更替,但是帝王們沒有不兢兢業業、代天職事的。這首詩既是對古代帝王的歌功頌德,也是對自己的肯定。

在《重修歷代帝王廟碑文》中,乾隆強調要「觀德」。「觀德」一詞出自偽古文《尚書》中的《咸有一德》篇:「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乾隆認為,「觀德」並不是單純的歌功頌德,而是觀察並且引以為戒。他舉例說:周人曾經被商王朝監管,一旦周滅了商,就稱自己是正統,而把商叫作「勝國」,就是被滅之國,這種朝代的更替能不讓人警惕甚至害怕嗎?所以乾隆說,如今把各個朝代的帝王聚於一室,不僅僅是為了效法,還要從朝代的興衰更替中吸取教訓。「觀法之所存,即知戒之所寓」,這才是乾隆的「觀德之意」。

乾隆四十年(1775年)農曆二月, 65歲的乾隆第四次來帝王廟祭祀,並且寫下《躬祭歷代帝王廟禮成有述》。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他對古代帝王有了新的認識。他在詩中寫道:「聖惟吾法庸吾戒,法者實稀戒實多。」意思是說:我要效法那些聖賢之君,對那些昏庸之君則要引以為戒。然而縱觀廟裡入祀的這些帝王,值得效法的實在太少了,要引以為戒的卻實在太多了。相比上次祭祀提出的「法、戒並舉」,這次乾隆更強調「戒」。

乾隆於四十八年(1783年)農曆三月,第五次來帝王廟祭祀。此時乾隆年逾古稀(73歲),他寫下《癸卯暮春祭歷代帝王廟禮成述事》。詩的大義說:「我擺出供品請帝王們饗用,史書記載的朝代更迭則讓我心生畏懼。祭典完成之後起駕回宮,我還頻頻回首,思緒萬千。」此時乾隆已經暗下決心,要對帝王廟進行改革了。

明太祖朱元璋最早在南京建帝王廟時,只供奉16位帝王、37個陪臣。清代康熙皇帝在去世之前提出:「應將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盡宜入廟崇祀。」雍正秉承康熙遺願,將入祀人數增加到164位帝王、79個陪臣。乾隆認為,康熙、雍正的做法是「至大至公」。其實早在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就增加一人入祀,他就是明朝建文帝。乾隆在諭旨里追謚建文帝為「恭閔惠皇帝」,並且將其牌位放在明太祖的牌位旁邊。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下了一道很長的聖諭,對帝王廟入祀帝王的增減做出較大變動。乾隆首先肯定了崇禎皇帝。他認為,明之所以亡國,是因為萬曆、天啟皇帝不理朝政,以致法度廢弛。崇禎繼位時,「國事已不可為」,他雖然辛苦經營17年,仍不能「補救傾危」,最後以身殉國。所以,乾隆把崇禎的牌位添進去,而不入祀萬曆、泰昌、天啟,在乾隆看來,實乃「千古大公定論」。

出於類似考慮,乾隆又增加了唐憲宗、金哀宗。他認為,唐憲宗時,藩鎮的節度使擁兵自重,憲宗征討節度使,使藩鎮相繼歸順朝廷,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他「在有唐一代中尚屬英王」。憲宗晚年被宦官殺害,並非無德,所以應該入祀。至於金哀宗,乾隆認為,金哀宗生不逢時,他繼位后也曾進行改革,但由於之前的海陵王淫虐失德,金國大勢已去。後來蒙古鐵蹄南下,金哀宗無力回天,「自縊殉國」。他與崇禎帝的命運相似,所以應入祀帝王廟。乾隆並非一味地增加,他撤掉了東漢桓、靈二帝的牌位。桓帝崇尚佛道,沉湎女色,致使宦官掌權,釀成「第一次黨錮之禍」。之後的靈帝更加昏聵,宦官專權達到頂峰,大批的士大夫被處死、囚禁或流放,史稱「第二次黨錮之禍」。乾隆認為,東漢之亡,亡於桓、靈之手而非漢獻帝。桓帝、靈帝這兩個「昏暗之君濫叨廟食」,現在必須把他們清除出去。

在諭旨中,乾隆正式提出「中華統緒,不絕如線」。他說,中華統緒之所以出現這麼多缺環,就是因為議禮大臣抱有南北之別、高低之分的偏見。所以乾隆下旨,增祀東晉、南朝、北魏、五代十國的皇帝,加上唐憲宗、金哀宗,計25帝,使帝王廟的入祀人數增加到188人。為了表示對這次增祀的重視,五十年(1785年)仲春,乾隆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帝王廟祭祀。如今矗立在歷代帝王廟裡的三座碑亭,都與乾隆第六次親祭有關。

東南碑亭始建於清代雍正年間。亭內所立之碑,碑陽是雍正十一年(1733年)所書,碑陰是乾隆五十年(1785年)寫的《仲春祭歷代帝王廟禮成述事》。乾隆之所以選擇在父皇所立之碑的背面刻字,是因為父子二人講了同一件事,即為什麼增加入祀帝王的人數。乾隆覺得意猶未盡,於是同年秋天,他派大臣和坤等人督辦,新建了正東碑亭、正西碑亭,五十一年開工,五十二年建成。

1785年對乾隆來說極不尋常,這一年是乾隆執政五十周年,當時他已經75歲。回首往事,乾隆心中必定感慨良多。所以在正東碑亭的碑文中,乾隆把自己對帝王的評價和執政心得都寫了進去。

正東碑亭內立有乾隆五十年(1785年)寫的《祭歷代帝王廟禮成恭記》。碑文指出:「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所以,皇帝不應該有民族和地域的差別。乾隆增加了25位皇帝,從而將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明末的中華帝王世系串聯成線。隨著年齡的增長,乾隆對執掌國政越來越心存戒懼。在這篇碑文中,他重申「法戒」,即效法好皇帝,對昏君則要引以為戒:「孰可以為法,孰可以為戒,萬世之後,入廟而祀者,孰不憬然而思,惕然而懼耶!」

正西碑亭與正東碑亭同為乾隆五十二年建成。與正東碑亭內洋洋洒洒的碑文相反,正西碑亭僅立一座無字碑,碑的正、背面沒有一個字。

乾隆26歲登基,實際執政63年。他大力推行重農政策,多次蠲免錢糧、稅賦,緩解了社會矛盾;他果斷出兵,平定叛亂,鞏固了統一多民族的封建政權;他命人編纂《四庫全書》,為保護和傳播中國文化作出了貢獻。這一時期,政治穩定,疆域廣袤,人口增長,社會經濟發展,是大清王朝的巔峰時期。然而他又好大喜功,連年用兵,耗盡國庫積蓄;六次南巡,鋪張奢華,勞民傷財;晚年寵信大貪官,吏治腐敗,貪官盛行;他大興文字獄,銷毀民間書籍,禁錮了思想、文化的發展。當時西方已經吹響工業革命的號角,中國卻還在封建的土地上緩慢前行。事實上,大清王朝到乾隆這裡盛極而衰,留給嘉慶的是一個爛攤子。對於自己的是非功過,乾隆應該是有一定認識的,也只能交給後人來評說,所以才會留下一座無字碑。

0

主題

226

帖子

59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1
沙發
紫牛創造 發表於 2015-11-22 14:36 | 只看該作者
中國人努力2000年比不上西方人近現代300年對人類的貢獻,中國人世界第一勤奮卻還填不飽肚子.這是因為中國人在相互欺騙上具有悠久的傳統,儒家鼓吹2000年的大同世界,獨尊儒術后沒有實現過一分鐘,現在還在把孔孟 當聖賢,假話說了兩千年成為真理,社會上怎能能不假冒偽劣橫行,所以這都是儒家封建思想、傳統遺毒侵害的結果。
對中國人來說,真相從來就不重要。他們被騙過太多次,不在乎再多這一次。生活在謊言中,人們早已麻木。不要說什麼歷史真相,歷史沒有真相;一切都是假的,只有錢是真的。他們相信「成王敗寇」的古訓:成功者創造歷史,「勝利者不受譴責」。
中國人不愛讀書也是好事,因為很多書有害甚至有毒,比如說儒家書,宣揚的都是封建思想、傳統的遺毒。
儒家式教育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培養更多的阿Q,更多的范進,更多的孔乙己,更多的閏土,更多的楊二嫂,更多的假洋鬼子,更多的腦     … 殘,更多的侏 … 儒,更多的抑 郁 症 患者,更多的冷…血…動物,更多的葯 ……家… 鑫式的暴   徒……培養出來這麼多相互殘害的貨色,對人民百害無一利,對封建統治者最好,這一些貨色不會造…反!

說來說去都是老問題,儒毒不除,國難不己,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王朝,為什麼只要一旦陷入到「尊孔反孔」的這個周期律中,必然 也就要陷入到興衰更替時間極短的另一個周期律中。這其中的原因,就是由於儒家學說的本質才造成的。  

  孔子儘管被儒家傳人尊為是鼻祖,是儒家學說的開創者,又被後世的許多人美譽為是平民教育的首創者,但是儒家學說的源 頭與核心內容卻是周公所制定的《周禮》,而《周禮》的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維護王朝統治的綱常制度。所以,不管孔子為 其增添了「成仁」,孟子為其增添了「取義」,還是後世那些名儒、耆宿為之增添了多少諸如「為 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內容,然而儒家學說都始終沒有跳出為統治階級效命的範疇,其根本的性質仍然是一種依附於皇權加官權的文化,所宣揚的仍然是一種極端的實用主義加 機會主義的人生哲學。  

任何依附於皇權加官權的文化的根本出路,只能是全心全意地為皇權加官權服務。在階級社會裡,文化為皇權加官權服務的根本途徑,就只能 是愚昧和麻醉被統治者,通過對被統治者進行思想麻醉和精神控制以及性格上的弱化,以達到接受、甚至是順從地接受統治者的統治的目的。  
儒家就是儒犬,是為了皇帝服務的虛偽君子的代名詞!滿嘴滿篇仁義道德,全心全意吃喝嫖賭,天天呼喚禮義廉恥,時時不忘坑蒙拐騙

一 兩句 說不清楚,有些詞 發不上來,詳情 可 百 度  goo gle :文 有 第 一
http://***/s/blog_61cf4c430102e0yx.html

透過虛偽看本質,儒家能代表先進文化嗎 ?儒家能給中華民族帶來富裕繁榮嗎?儒家能在世界文明的競賽中成功、勝利嗎?縱觀歷史 ,答案都是否定的。
     儒家思想的精華在於用「禮」來模糊人權,糟蹋人權。將社會分成嚴密的有利於封建專制的等級奴隸式思想制度。 將法律的社會地位逐漸降低乃至邊緣化,讓生存在等級社會中 最底層的人淪為「禮教的奴隸」。
儒家禮法治理下的社會,法律性同虛設,司法依附行政,平靜的外表下隱藏著巨大的腐朽和無序,動亂一觸即發,可萬曆十五年,一切都顯得盛世 安詳,絲毫意識不到三十年後即將發生的一切。開朝的篳路藍縷勵精圖治總是不可避免地走向陳 腐沒落積重難返,如何避開這個被詛咒的歷史怪圈?只在於我們是否有嘗試的信念。只在於今天的我們是否還有嘗試 的勇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8: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