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祖籍家鄉主政地走一遍
退休后的胡錦濤公開報道並不多,但是家鄉和曾經主政的貴州已經走完一遍。
胡錦濤是安徽績溪人,出生在江蘇泰州,1985年到1988年任貴州省委書記,貴州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
2012年12月1日至6日,剛剛卸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半個月,胡錦濤首站選擇回到貴州。此行,他造訪遵義、畢節、貴陽的農村、企業和社區。《人民日報海外版》曾報道,胡錦濤此次貴州之行首先瞻仰了遵義會址,之後前往畢節考察。
20多天後,12月27日至29日,胡錦濤回到闊別34年的家鄉泰州考察。他出生在江蘇泰州,並在那裡求學和度過青少年時光。在家鄉,他回到母校泰州中學老校區,參觀校史館,和同學老師座談合影。
2013年3月的全國人代會上,胡錦濤卸任國家主席和國家軍委主席,正式退休。同年9月他回到祖籍地安徽省績溪縣龍川村祭祖,與夫人劉永清一起去了胡家祖宅,觀瞻了胡氏宗祠,並一同前往祖墳祭祖,這次安徽績溪之行,當地媒體並沒有給予報道。
2014年4月17日,胡錦濤再次來到自己曾經任職的貴州,在銅仁三江公園參觀,沒有清場,群眾歡呼拍攝,胡錦濤與群眾握手互動,氣氛熱烈。
李鵬:寫成4部日記體回憶著作
李鵬曾擔任過國務院總理、全國大人常委會委員長,從2004年到2006年,他寫成了《立法與監督——李鵬人大日記》等4部日記體回憶著作。
《立法與監督——李鵬人大日記》的編輯趙之援曾說過這麼一個故事:有人懷疑,李鵬這麼忙,這些日記都是他親自記的嗎?李鵬聽到了,當時並沒反駁。後來開玩笑時說,日記的真假有手跡為證。趙之援回憶說:「他對電腦很熟悉,還用數碼相機給我們照相,然後傳到計算機上,再列印出來,很熟練。」
李鵬有一個特點,就是堅持記日記,如果今天太晚了沒時間寫,過一兩天也要補上。
朱鎔基:拉胡琴寫書賺稿費
朱鎔基自從2003年人民代表大會上卸去總理職務之後,就很少公開露面。朱鎔基描述了自己的退休生活:「我的退休生活很豐富。我最喜愛的是中國的京劇,我現在不單是唱戲,而且還拉京胡,經過勤學苦練、名師指教,我現在拉胡琴的水平比過去提高了很多倍。」
2003年11月,朱鎔基去了一趟湖南。在湖南京劇團琴師張再峰眼裡,「票友」朱鎔基像同台搭檔一樣親切。路經長沙時,朱鎔基在下榻的湘麓賓館專門邀請張再峰登門,切磋技藝。
「他喜歡唱老生,唱得有板有眼,專業得讓我吃驚。」張再峰迴憶,當天下午的3點到6點,從《甘露寺》、《搜孤救孤》到《烏盆記》,二人輪番配對,你拉我唱,甚是合拍。
朱鎔基退休后還寫書,他的著作《朱鎔基答記者問》和《朱鎔基講話實錄》銷量均在130萬冊以上,2013年出版的《朱鎔基上海講話實錄》目前銷量也已達到數百萬冊。
2014年10月,朱鎔基登上「2014胡潤慈善榜」。根據胡潤研究院的報告,朱鎔基「自2013年以來,共捐贈善款2398萬元」,這些錢是朱鎔基退休后出書所得的版稅。
李瑞環:用稿費默默資助貧困學生
李瑞環曾任全國政協主席。自1997年到2006年的十年間,李瑞環捐出53.3萬元,以「一位老共產黨員」的名義,資助了148名貧困大學生。2008年,他又捐出一筆稿費,委託天津市教委再資助100名貧困大學生。
根據公開報道,退休后的李瑞環也經常在天津參加活動。2008年4月,李瑞環在時任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市長黃興國陪同下,來到天鐵冷軋薄板、天津鹼廠搬遷施工現場視察。他在自己的《看法與說法》一書里透露,2011年4月11日,李瑞環與天津市公安局主要負責人談話,主題是關於城市交通問題。在2013年春節之後的一段時間裡,他一直在天津居住。
對於天津,他的感情還體現在自掏腰包資助貧困生上。2006年,他就捐出一筆稿費,委託天津市教委3年內每年資助100名貧困大學生。他還立下遺囑,逝世后遺產將統統變現資助天津貧困學生。
同朱鎔基一樣,李瑞環也是一名京劇「票友」,不過他更醉心於京劇曲目的改編。他改編自梅派名劇《生死恨》的《韓玉娘》,十易其稿,被業內認為是「既繼承原劇精華又脫胎換骨的一出新戲,為傳統京劇的改編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李嵐清:古典音樂的「發燒友」自稱得了學習饑渴症
曾是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自從2003年初卸任之後,也開始了他的退休生活。
他寫了兩本書,一本是《李嵐清教育訪談》,回憶任職時的經歷;另一本是《李嵐清音樂筆談》,做音樂知識的普及。他把稿費全部捐給復旦大學管理學獎勵基金會。
從2005年開始,李嵐清在國內各個高校演講,告訴中國的年輕學生,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不能不懂得享受音樂。他將篆刻和音樂結合起來,給心目中的「樂仙」莫扎特刻了一方印。約翰·施特勞斯,被世人稱為「圓舞曲之王」,他也給這個奧地利音樂家刻了一個「王印」:「圓舞曲之王印」。他是這些音樂家的崇拜者。除了古典音樂,李嵐清還對篆刻、書法、素描、陶瓷等有所研究,2013年還在北京舉辦了一次藝術展,現在李嵐清在還喜歡上了攝影,在國內一些背著名攝影點上,偶爾也能見到這位前副總理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