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全方位經濟外流的中國能是強國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oshiyu 發表於 2015-11-18 07: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全方位經濟外流的中國能是強國嗎?------一位大學老師說從老百姓的腰包為誰掏的問題看中國的實際問題!
汪華斌
昨天吃飯時朋友們高談闊論起出國旅遊的感慨了,說全世界只有中國人最有錢;因為到處坑中國人成為了普遍現象。然而腰包鼓起來了的中國人也的確土豪,竟然走出國門「看世界」而且「購買世界」時還只買貴的;這成為了今天中國人的心理。更不可理解的是另一方面,這些在海外揮金如土的中國卻在國內相當吝嗇;能為買菜降一分錢而佔用半天時間。與此同時的是哪裡有降價促銷,絕對是排隊買優惠;要知道這裡可不都是貧困的中國人啦,因為裡面出國的土豪也不少。我說我也遭遇到在國內排隊交費的情況,說明老百姓在國內的消費並不少呀。這時一位大學老師說,老百姓在國內排隊交錢是強制性的被動消費;而土豪們在國外的消費卻是主動地為外國做貢獻,如一位富二代的豪車被沒收竟然連眉頭也不緊一下;說明他家在國內來錢相當容易,所以豪車被沒收比老百姓少一顆白菜還放得下。正因為如此,這些錢快速地向外國流動,難道我們社會就是造錢的嗎?
我們看到我們社會的經濟增長的確放緩,因為相當多的企業又到了發工資難的狀況;然而在國內最需要消費提升來為經濟提供支撐的時候,我們社會的國民消費很大一部分卻都流向了海外;甚至在國外成了著名的「中國特需」,不免讓人感慨。因為我們出國購買的並不是國內的緊俏商品,而是本來就是中國製造的產品;如有些國人出國買的竟然是「中國製造」的茅台、中華煙之類,這就實在令人深思了。因為我們社會這些商品為了出國經過了多少補貼,最後卻依然還是我們自己為外國作貢獻;因為境外消費和境內消費並非能完全互相替代的關係。在中國製造越來越萎縮之時,境外消費國內出口的產品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出口實際是為人家創造財富。
是啊!人家中東的土豪揮金如土,是因為人家地下有寶藏;而我們社會的礦產資源已經證明是越來越少,所以我們社會利用礦產資源暴發戶越來越少;這也是山西煤老闆早就不是我們社會真正的富翁的原因。因為現在的中國富翁是依託政府權力,從而叫老百姓排隊爭先恐後地為他(她)們送錢。也正因為如此,所以老百姓排隊爭先恐後地交費並不是真的是國家越來越富裕;而是少數人越來越富裕。因為國家富裕后就應該回惠於民,所以老百姓的消費應該是越來越少才對。而我們社會的現實卻是老百姓的收入自謀出路,但老百姓的支出卻受到政府支持。正因為如此,我們社會的老百姓實際是每年支出快速上升;如有位退休朋友說自己每年的退休金每月增加了200元,可實際每年新支出增加的費用在每月500元以上;正因為如此,剛開始低養老金的他竟然每月還可以存款600元;而現在不僅不能存款一分錢,反而還希望自己的女兒每月補貼一部分;這不是他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是物價上漲與新增支出途徑越來越多的原因。
為什麼中國富人能夠在國內撈錢而到國外去享受成為富翁的特色,不是這些富翁為中國社會的貢獻;而是因為他們的良心越黑則富的越快。如我們通過對外改革開放,使老百姓知道了增加消費的目的就是追求商品的更好質量與更優的服務;然而我們社會卻是通過國內市場流通費用不斷翻番來實現暴發戶,而老百姓則依然還是原來的質量與服務。如網路上披露的河北一家全國最大的樂器廠,實際它要經過數十道工序製作出的一把吉他;然而它的利潤也就是幾塊錢,這就是我們社會從事製造業成了「費力不討好」的社會現象;可正是這樣的一把吉他,到了國內消費者手中就是上百甚至是幾百塊錢;這其中的價差既不是廠家的利潤,也不是老百姓得到的服務;而是培養出了流通環節的富翁。
正因為如此,所以中國社會的流通之中普遍有「黃金」;這就是我們社會國內大超市、大商場高額的「進場費」,長途貨運中的林林總總的「過路費」。這些廣受詬病的經濟「痛點」,才使得我們今天社會的老百姓壓力越來越大;因為這些消費「尖刀」把把都是割在我們社會的老百姓身上,基本上沒有任何中國富翁是用這刀子割外國人的肉而使自己富起來的;千篇一律地都是揮舞大刀向老百姓頭上砍來。如有學者計算過「1公斤貨物從上海運到紐約只需花費1.5元人民幣,而從上海走到貴州卻要花費6、7元」。如果這些費用都是稅收而進了國庫也還罷了,可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在層層關卡和步步檢查中進了一些有「權力尋租」權的個人腰包;這就是我們社會老百姓排隊爭先恐後交錢也難強國的原因。
中國社會的現實是老百姓沒有收入來源,反而消費的閘門大開了;而與此相反的是在中國社會暴發起來的富裕人群,他們竟然連買房和定居都不在國內了;也就是說這些人只從國內接收錢,而國內要賺他們的錢是越來越難了。在這樣的兩極分化中,中國社會究竟通過什麼能實現富裕;因為這是一個體制與日積月累的社會問題。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3: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