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馬嵬驛迷霧:被縊殺的人不是楊貴妃本人?(二)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5-11-13 09: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但是,楊貴妃逃離馬嵬驛后,究竟去了什麼地方,終老於何處,沒人能夠說清。一些學者認為楊貴妃曾經有做過女道士的經歷,所以推斷她隱居在某個道觀中。我認為,這種推斷一半是有根據的,另一半則是猜測,因為有一半的根據,所以這猜測不是完全地憑空杜撰。這一半的根據是,楊貴妃確實做過女道士。我們來看看楊貴妃的經歷——她真名楊玉環,生於唐玄宗開元六年,公元718年的蜀州,從小在東都洛陽長大。原是唐玄宗兒子壽王的一個妃子。一天,楊玉環隨壽王到華清池避暑,偶然見到唐玄宗。唐玄宗對楊玉環是一見傾心,以至於晚上失眠。次日早起,疲倦地向高力士感嘆道:這樣的美人兒,叫朕心下好難拋!高力士立刻提議,召楊氏進宮來與唐玄宗見面。唐玄宗說,自己與楊玉環是翁媳關係,見面也沒用,只能是相思。

  高力士為了討好唐玄宗,就想出一個主意,悄聲告訴唐玄宗。唐玄宗聽了很高興,吩咐高力士去辦。

  於是,高力士就去規勸楊玉環,要她丟下壽王,進宮伺候皇上。楊玉環本來就是個心比天還高的女人,在榮華富貴的面前,做了壽王四年妻子的楊玉環,對壽王的愛變得淡了。她離開了壽王,按照高力士的精心安排,先到內宮的太景觀做了一名女道士,起名楊太真,過渡一下,便被接進唐玄宗的宮中,這樣,既消除了人們對玄宗亂倫的看法,又名正言順地娶了美人。

  再說另一半的猜測,如果楊貴妃逃離馬嵬驛,真的又隱居道觀中做了女道士,唐玄宗在避難之後回到長安,就不會去尋找她嗎?從楊貴妃死裡逃生的兩種可能性來看,倘若縊殺她的人是有意不將她縊死,或者換宮女替死,那麼必定是唐玄宗一手安排的,以便日後團聚。然而,除了日本學者大津郡的《郡志》上有唐玄宗與楊貴妃舊情難捨的記載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依據。再者,倘若縊殺之人是無意的,那麼楊貴妃被埋以後,是如何逃出墳墓的?有人挖掘還是自己動手?似乎都不大可能,也沒有任何的歷史記載。

  因此,楊貴妃沒有喪命馬嵬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她的下落和她做了女道士的說法,是沒有依據的,無法成立。

  我們提到日本學者大津郡的《郡志》,在這本書里,透露出楊貴妃人生歸宿的第二種說法,這種說法流傳於日本民間和學術界。說楊玉環沒有被縊死,被縊殺者是宮裡的一個侍女。而楊玉環本人逃亡到日本。怎麼逃的呢?說法更玄,說是唐玄宗派人秘密護送她漂流過海,到了上口縣向津具半島油谷町村。在日本當地的「二尊院」中,還有楊貴妃的墳墓。

  我們姑且認定這種說法具有真實性,那麼楊貴妃逃亡到日本后,以何為生呢?

  《郡志》一書里有段記載,說唐玄宗得知楊貴妃東渡扶桑,舊情難捨。心中思念,漂洋過海去看望不大現實,就派遣特使送了兩尊佛像給小楊,並且勸她回國,再續前緣共享富貴。楊貴妃心已成灰,心說當年你為了保全自己,讓我偷渡到日本,一世情緣早就斷絕。於是,她拔下頭上的一根玉簪,讓特使交給唐玄宗,以示答謝。數年後,楊貴妃在當地無疾而終。所謂「二尊院」就是因為那兩尊佛像而得名。

  這說法是真是假?二尊院五十五世長老慧學有兩段關鍵的記錄——

  第一段記錄:「天寶十五年七月,唐玄宗愛妃楊玉環乘空櫨舟於久津唐渡口登岸,登岸后不久死去,里人相寄,葬於廟后。」

  第二段記錄:「六軍既發,貴妃氣息有所和緩,著人救之,造空櫨舟,置數月糧食於舟內,放逐海中,任其漂流。」

  這兩段記錄說了一個意思:楊玉環沒有被縊死,她緩過氣來,被人救了,救她的人打造了空櫨舟,在舟里放了可以吃幾個月的糧食,然後把舟放到海里,楊玉環上舟漂流,漂到哪兒算哪兒。

  首先,這裡面有兩個關鍵之處。

  其一,「空櫨舟」。什麼是「空櫨」?就是沒有櫓,這船沒有船櫓,就從中國漂流到了日本,這幾乎是一個神話。

  其二,「任其漂流」。這是什麼意思?舟里放的糧食,是逃亡途中保全性命的口糧,這說明逃亡是有目的地的,不是無地放舟,任其漂流,漂到哪兒算哪兒,無疑是一種浪漫安樂死。既然挽救了楊玉環的性命,再讓她「任其漂流」顯然不合邏輯。

  其次,長老慧學的記錄與《郡志》是矛盾的。《郡志》里說,楊玉環到了扶桑;長老慧學的記錄說,楊玉環登陸就死了,二尊院只不過是安葬楊玉環的地方。後來,唐玄宗得知楊玉環埋在這裡,所以送來兩尊佛像,以寄託哀思。

  當然,關於楊玉環逃亡到日本的兩個記載,也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就是楊玉環並未喪命馬嵬驛。這個前提成立,流傳於日本民間和學術界的說法才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因此,得再回到天寶十五年六月間迷霧重重的馬嵬驛。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唐玄宗果真受到要挾,必須誅殺楊玉環嗎?除了舊史的記載,在一些唐詩中也透露出一些信息。譬如在李益的七絕詩《過嵬驛》和七律《過嵬驛二首》以及劉禹錫的《馬嵬行》中,訴說了楊玉環人生歸宿的第三種說法。

  李益的詩中寫:「血洗托君蓮花血」、「太真血染馬蹄盡」。什麼叫「血染馬蹄盡」?意思是說楊貴妃喪命亂軍之中,且是被刀刃砍死的。

  杜甫在他的《哀江頭》一詩中寫:「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這一句中「血污」二字很關鍵,如果楊貴妃是被縊死的,那就不可能見血,似乎誅殺楊貴妃的方式不是縊殺,而是用刀刃之物。

  還有劉禹錫的《馬嵬行》,其中有這麼幾句:「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注意「飲金屑」,意思是說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

  然而,詩歌總有抒情和誇張的成分,不是準確的史料。但這些詩有一個共同的信息,就是楊貴妃死於馬嵬驛。

  這就是關於楊貴妃的人生歸宿林林總總的說法,但無論是哪一種,最終都要歸結到兵變的問題上。

  兵變是太子李享一手策劃的,他與陳玄禮煽動誅殺楊貴妃,實際上矛頭是指向唐玄宗。就當時混亂躁動的局面而言,不是唐玄宗一個人所能控制的,他連自身的安全都無法保證,怎麼可能精心準備安排楊貴妃逃跑?所謂的「縊殺不死」和「掉包計」僅僅是一種因為傳說楊貴妃未死而衍生出的推測。在當時極度危急的情況下,楊貴妃是必死無疑的。她死後,太子李享和陳玄禮等人煽動軍士要求查驗楊貴妃的屍體。這很危險,如果縊死的不是楊貴妃本人,或者她還有一口氣,太子等人便可以此為借口加害唐玄宗。

  太子等人很清楚,對於唐玄宗來說,殺死楊國忠是可以容忍的,但要他殺死楊貴妃,這一點很難,他要經過一場痛苦和激烈的思想鬥爭。所謂「眾怒難犯」,受到脅迫而又沒有一個人為他開脫的唐玄宗別無選擇,只能做出賜死楊貴妃的決定。

  一個統治大唐帝國40餘年的天子,最終卻沒有能力保住一個愛妃的生命。當天傍晚,楊貴妃的屍體被埋葬在驛亭西一里遠的路旁土坡下,軍士們的怒氣得以平息,所有的人山呼萬歲。唐玄宗沒有一絲寬慰和半點喜悅。他和陳玄禮等將士有一席談話,談話中只提及楊國忠,而沒提到楊貴妃之死半句,他已經悲傷得無法言喻了。

  這就是馬嵬兵變的結局。有些凄婉和哀傷。但沒轍,歷史心冷似鐵。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20: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