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那麼近,那麼遠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zhh 發表於 2015-11-13 12: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為交換學生去台灣學習的時候,送我離家的外婆,抹起了眼淚。

  是因為台灣太遠了嗎?遠到讓她覺得擔心與不舍?畢竟,雖然從深圳飛去台灣的航程可能還不及飛到北京的一半,但在心理距離上,台灣總歸是一個聽起來比北京更遠的地方。

  是因為台灣太近了嗎?近到讓她觸景傷情?畢竟,那是外婆曾經每每期盼家書傳來的方向。在那個動蕩「大時代」,外婆的大哥,我從小就聽說的「台灣舅公」,隨「國軍」退守台灣之後,即便後來身居高位,此生也再未有機會重回故土。每當回想至此,外婆總是潸然淚下。

  於是,「時而近,時而遠」,就是這些年來,我接近台灣、觀察台灣的感受。這既近又遠,尤其存在於想象與真實的落差中。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出發去台灣之前,我的外公總提醒我,出門在外需多備一點錢在身上。在他想來,畢竟「台灣的物價要比大陸貴十倍,因為台灣人的收入比大陸人要高十倍」。外公對台灣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台灣的生活成本並未見得比大陸高,而且很多時候,竟讓我覺得實惠許多。現在台灣人掙的當然也沒有大陸人的十倍之多。事實上,台灣年輕人走出校園以後能拿到的平均薪資水平,與大陸一線城市的相仿。同樣,甚至有的時候,大陸一些行業的薪資水平還要略高一籌。

  兩岸之間在物價和經濟水平上的差距拉「近」了,我想是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的大邏輯所帶來的。

  另外一個「近」是人心上的「近」。兩岸同文同種自不必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我想也不是一句假話。但也總有一些時刻,又讓我覺得,兩岸離得有點「遠」。

  有的「遠」,來自觀念沒有「與時俱進」。我的一位老師與我談話的開場白十分有趣,他說:「冒昧問一句,大陸的女孩子都像你這樣穿著打扮嗎?因為你看起來就和台灣的女孩子沒有區別呀。」因為在他的印象中,大陸女生似乎都打扮得「比較樸素」。

  有的「遠」,則源自歷史或摻進複雜的政治因素。

  比如,會有第一次見面的台灣朋友,禮貌又小心翼翼地問我:「你是希望我稱你來自『中國』還是『大陸』?」比如,去年3月,當「反服貿」的議題發酵、「太陽花學運」興起之時,在台灣朋友比較多的社交網路上,我也會看到許多我並不贊同的帖子被刷屏。

  再比如,我發現,原來龍應台《大江大海》中「大時代」的敘事,並不是台灣敘事的全部。那是屬於1949年前後退守台灣的100多萬「外省人」的敘事,而不是台灣「本省人」的敘事;恐怕,也不是如今為大多數台灣年輕人所完全「繼承」和「理解」的敘事。

  還有的「遠」,來自兩岸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

  比如,我所見的大陸青年,尤其是生活在「一線城市」的年輕人,都生活得非常「用力」、非常「努力」,也非常「著急」,「更快、更高、更強」這句奧林匹克口號,同樣適用於大陸社會的整體氛圍。而對於台灣的年輕人而言,追求「更快、更高、更強」似乎並不是他們的目標,他們更看重生活中的「小確幸」,更願意「追隨自己的內心」。

  有學者分析認為,這是因為大陸依然處於優先追求經濟發展的階段,而台灣則已經處於「後現代」的發展階段,所以人們更注重生活品質、社會公平以及政治權利的爭取等。

  這種分析似乎是說得通也易於理解的,但它之於身處大陸的我,依然有隔閡,就如同你也許知道漩渦的湍動強度與流速,但你終究想象不出真正漩渦深處的感受一樣。畢竟,我沒有真正走過他們曾經走過的路,所以不能完全理解他們為什麼走到了這裡、如今想要去何方。

  時常,我想,是否真的有辦法,消除這種隔閡,讓兩岸人民、兩岸青年真正能夠達成心意相通、感同身受?

  (記者,曾在中原大學交換學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20: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