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北是如何讓老房子煥發生機的?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5-11-11 12: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漫步在台北的大街小巷,不時會有一棟棟充滿歷史韻味的老房子映入眼帘,時間的洗禮令其歷久彌新,許多生意興隆的店鋪棲身其間,賦予了它們新的生機。在台北這樣一座現代化、國際化的大都市中,這些歷經風雨滄桑的建築成為一道擁有獨特魅力的風景。

  在祖國大陸,老房子常引起人們對貧窮和落後的聯想,在許多城市,老城區、老建築都曾象徵著「落後的過去」。於是,一些地方管理者為了顯示本地的「進步」,以 「舊城改造」之名,行「大拆大建」之實。在這一過程中,無數嶄新的高樓拔地而起,但承載著城市歷史與人民記憶的老房子,卻永遠地消失在了推土機揚起的滾滾塵土之中。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老房子的命運迥異呢?難道是因為台北的老房子有什麼特別之處?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它們既沒有特別美輪美奐,在堅固或耐用方面也沒有多少優勢可言,真正的原因,在於市政管理觀念的差異。

  乍看起來,老房子似乎是城市的負擔,但台北的例子卻告訴我們,如果能夠用一種更開闊的視角看待問題,看似是負擔的老房子,也可以變為寶貴的「資產」,讓一座城市更加美好。台北對待老舊建築與歷史街區的態度和政策,可以給我們在城市建設方面極具啟發意義的經驗。

  台北市政府在都市更新計劃之中,十分重視老舊建築的再利用,善於為古舊的建築注入新的活力,這是台北眾多老屋能夠得到保留的基礎。面對日漸老化的建築和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台北市政府選擇了一條將老建築「活化」的新路。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大量老舊建築得到了具有針對性的修繕,以使其能夠配合新的社會需求。

  台北火車站周圍的一批老公寓,就是很好的範例。當年,這些公寓是以居住為主要目的建設起來的,但隨著台北經濟的發展,車站周邊逐漸成了寸土寸金的核心商圈。按照一般思路,這些公寓很可能會被成片拆除,並改造為新的商業建築。但是,台北市政府另闢蹊徑,將這些公寓的低樓層進行改造,使其作為商鋪出租,而這些商鋪的租金,又成為老住戶對建築進行維護和保養的資本。在這一區域逛街購物的遊人,既享受到了商業勃興所帶來的便利,也能感受到站前街區厚重的發展歷史。

  就連這批本身並無特別之處的老舊公寓,都能煥發新生,那些有著獨特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區和建築,就更不消說了。諸如迪化街、剝皮寮、大稻埕等文化傳統深厚,在台北發展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街區,台北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維護與振興政策,極好地挖掘了它們的歷史文化價值。在一系列文化推廣活動中,台北市民漸漸發現,這些街區中一些看似平凡無奇的老房子,背後竟然有著各種令人動容的故事,承載著幾代人的回憶。這些被重新發掘出來的歷史價值,讓台北人收穫了更多文化和精神上的財富,也讓這些本已蕭條的歷史街區,重新成為行人絡繹不絕的都市熱點。

  當然,主張保護老房子,珍惜老房子,並不代表就否定現代化。台北市政府對哪些老房子應當保護,哪些老房子應當拆除更新,有著明確、嚴格的規定,台北市既沒有一股腦將老房子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也沒有落入「為保護而保護」的窠臼,拖累城市的現代化進程。當老舊房建築嚴重阻礙城市發展,影響市民生活的時候,當然需要對其進行必要的拆除與更新,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這些老房子的閃光之處,發揮它們的正麵價值,讓一座城市能夠留住它的歷史與傳統,留住市民們寶貴的共同記憶。

  中國大陸所取得的經濟成就有目共睹,許多城市都在高速發展,在這一時刻,我們有必要做出深刻的反思——我們是否在狂飆式的發展中忽略了歷史人文資產的價值?我們是否過度熱衷於 「新」而陷入了拆建不休的怪圈?我們應當認識到,一座城市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的財富與產業,也在於它的歷史、文化和城市氛圍中體現出的人文關懷,而這些無形資產,或許比高樓大廈更重要。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4: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