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孩子一生的幸福源於童年的陪伴(父母要好好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5-11-12 04: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哈佛大學曾用76年做了一個實驗:什麼樣的人,最可能成為人生贏家?
得出的結論是:自己不酗酒不吸煙,鍛煉充足,保持健康體重,以及,童年被愛,共情能力高,青年時能建立親密關係。
還有如下數據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與母親關係親密者,一年平均多掙8.7萬美元。跟兄弟姐妹相親相愛者,一年平均多掙5.1萬美元。
也就是說,溫暖親密的關係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開場。而這一切,都來源於童年的父母親人的溫暖陪伴。
可是,中國的父母普遍堅持隨意而輕鬆的心態:只要有結婚證,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認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中國父母什麼時候開始承認教育的艱難呢?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學生」,父母們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驚恐。
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童年的腦發育關鍵期很重要
「那些嬰兒既不哭也不鬧,只是一直獃獃地望著天花板,到處是死一般的寂靜……」美國著名科學家尼爾森教授傷心地回憶起在羅馬尼亞托兒機構看到的情景。
在這項研究中,人們發現教養者和嬰幼兒之間的互動對腦發育的重要性。
從1966 年開始,羅馬尼亞政府為了增加人口,強制要求每個家庭生5個孩子,但許多家庭並無撫養的能力,大約10 萬名兒童被送進托兒機構。托兒機構的條件很差,孩子們的生活中沒有親吻、沒有逗樂、沒有遊戲,嚴重缺乏互動交流的機會。
一些科學家跟蹤研究這些孩子一直到12歲,發現一些孩子整個腦的體積明顯小於受到正常照料的兒童,更多的孩子社會情緒能力發育遲緩或低下,有進攻性行為,有多動行為,10% 的兒童有類似孤獨症的癥狀。
科學家們把一些孩子送到合格家庭中去養育,發現2歲以前養育條件得到改善的,腦發育可以恢復;2歲以後再改善,腦的發育恢復就很難。
教育學家經過認真研究,證實幼兒的心理發展確實存在「最佳時期」。比如,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是2~4歲;2歲之前是訓練身體靈活性的最佳時期;3~5歲是開發音樂能力的最佳時期;3歲是培養動手能力的最佳時期;5歲是培養數學能力的最佳時期;7~10歲是發展體育能力的最佳時期,等等。一旦錯過了這些最佳時期,會對孩子今後的發展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對於那些忙著賺錢而疏於陪伴孩子的父母,我建議他們寧可少賺一些錢也要多陪陪孩子。由於腦的發育是連續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所傳遞的感知刺激和語言刺激,後期的發育需要在前期發育的基礎上進行,等賺夠了錢再來陪伴孩子就晚了,錯過腦發育的關鍵期,損失是一生都無法彌補的。
幼兒的直接教養者最好是父母,但無論是父母還是祖父母,都要和幼兒建立溫暖的、細心負責的、語言豐富和穩定安全的互動關係,為幼兒提供成長和學習的良好社會環境。

童年的陪伴會給予孩子一生的滋養
「人生不是競技,不必把撞線當成最大的光榮。當了第一的人也許是脆弱的,眾人之上的滋味嘗盡,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涼,於是,就將永遠向前。」孩子童年的快樂奠定了一生的幸福感,有安全和幸福滋養的孩子在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會更積極,更樂觀。
人格障礙者其共同的原因都是幼年時缺少母愛,共同的內心體驗是弱小無力感和恐懼感,童年裡缺失的他會花上一輩子的時間去尋找。所以孩子小時必須由父母親力親為自己帶,給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滿滿的幸福感。要學會與孩子共情,多參與少評判,教育方式要以:人人平等為基準點。
如果說媽媽是「以嬰兒為中心」,那爸爸卻代表著社會規則。讓孩子學習和適應「以社會他人為中心」,孩子哭鬧時媽媽總是以「共情」「接納」「無條件關注」「及時響應孩子」,這有利於孩子形成「無所不能感」,「幸福感」「自信」「自尊」等心理品質。而爸爸對孩子的愛往往是「有條件的」代表著社會。當孩子的行為符合社會他人的要求時,爸爸給予的鼓勵和獎勵會促使孩子在母愛的基礎上學會共情他人,對他人的尊重,適應社會,在尊重自己的同時尊重他人,最終形成「人人平等」的社會價值觀,所以孩子的教育父母缺一不可。
留守兒童由於和家庭成員的多次分離給孩子造成多次傷害。第一次送孩子回老家就種下了不可逆補的果,原因是父母一旦送回去這是第一次傷害離開了她最愛的父母,會短期出現嬰兒抑鬱症;等你接回來上學又是第二次傷害,因為離開孩子以為是父母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孩子會對信任這個東西感覺到迷惑了,究竟誰是父母誰能給到我愛;等她年齡再大些隔代的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離世會是第三次傷害,因為這個時候在她心理就是父母離世了世界上再也沒有媽媽的那份愛;再接著談戀愛就是第四次傷害,孩子會用討好型的方式去找對象因為在她心理只有討好別人才能不被離棄,會在這個人身上找孩時缺失的那份愛或者找大齡叔叔姐姐想要得到那份愛可是這樣的能一直對你好嗎?是真的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婚姻嗎?或者會在社會上找自我存在感(比如芙蓉姐姐靠出名尋找存在感)要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存在可是內心的缺失還是一樣找不回。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齡前、童年期、青春期,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溝通與陪伴,父母都不能缺位,否則不利於孩子人格的形成與完善。動物界有一種現象叫做「母親印刻」,也叫「認母」現象,指的是小動物會把剛出生后見到的第一個持續餵養並陪伴它的成年動物認為是自己的媽媽,並把全部的情感投注到這位「媽媽」的身上。科學研究發現,人的印刻關鍵期是在1-5歲,這就意味著孩子在此期間最好由父母親自帶孩子,至少也應由父母為主撫養。這樣,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就會建立「你是我的父母,感情依託在你身上是穩定可靠」的印記。如果沒有父母長期在身邊的陪伴,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長大以後會缺乏自信。同時,也由於相處短暫,見面時很多父母會產生補償心理,容易產生用物質滿足孩子的衝動,不利於孩子身心發展。

童年的互動能促進孩子有效學習
過去30年的科學研究發現,嬰兒並非一張白紙,他們其實能觀察,也懂得利用計算,進而理解外部事物。他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其實和科學家很像,都是通過觀察、模仿、探究、實驗等方式,可以說,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
「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可貴的。在我小時候,會問媽媽風從哪裡來?為什麼會下雨?太陽為什麼每天按時上班?對於那些在成人眼中平談無奇的事物,孩子們卻會感到那麼神奇和不可思議。作為家長和老師,應該善於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仔細觀察生活,用興趣作為他學習的老師。鼓勵孩子大膽想象與猜測,並陪同他們一起耐心地探索與發現,解開更多的秘密。要記住童心未泯是很重要的。」 中科院博士、中國科技館研究員(原館長)王渝生說道。
不少人覺得,學齡前兒童的思維沒有理性和邏輯。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回顧二十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大量對兒童認知的研究結果,得出結論:兒童可以像成年人一樣有條理地思考,採取行動干預周圍環境。他們在思考和行動過程中學習,只是可能無法用言語表達想法和行動邏輯。
現在大家通常關心的只是幼兒成長所需要的物質保障,如吃、穿和環境的安全等,卻不知道嬰兒一誕生就進入了腦建構、感知和情感建構的關鍵期,絕不只需要物質上的保障和支持,更需要享受快樂、愛撫、建立人與人之間社會聯繫和進行學習的良好社會氛圍,以支持腦的發育,為一生的精神健康打下基礎。
父母絕對不要忽視自己作為教養者的不可替代性,要儘可能親自教養孩子,要認識到嬰幼兒是通過與教養者的互動習得語言、發展各種感覺、進行科學和社會認知的。並且,孩子對教養者的依戀感情是人一生中擁有的兩個最強烈的感情之一,會影響孩子一生對你的感情。
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業,在孩子童年陪伴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童年的根基打得好,之後的人生之路就會越走越順利。科學育兒,需要愛心,更需要科學的方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21: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