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在轉移政府債務?一次史無前例的槓桿化操作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5-11-6 23: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外媒掃了中國財政部網站一眼發現一個大秘密!(政府決策又有新動向?)

  根據中國財政網公布的數據, 中國國有企業9月末總體債務規模達到78萬億元人民幣,超過中國GDP的總量。而且僅9月份一個月,中國國有企業整體債務增長就達到了驚人的6萬億人民幣, 這是中國國有企業最大幅度的月度債務增加量。對此,安信證券分析師羅雲峰表示,「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槓桿化操作......一些原本被歸為政府債務的債務被重新劃歸成了國有企業債務。」或許中國政府債務的情況可能要比人們想象的情況糟糕......

  國有企業整體債務增長驚人

  當我們在瀏覽中國財政部的網站時我們發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

  大部分中國專家們在緊密追蹤中國月度新增貸款總額時都會通過社會融資總量這一數據來了解。但是如果想追蹤傳統借貸渠道之外的融資,例如影子銀行系統,那麼就需要去關注中國國有公司和國有控股公司的月報。

  正如10月22日的月報顯示,截止到9月30日,中國國有企業整體債務總額達到77.7萬億元人民幣。為什麼這一數據很重要?因為從中我們找到每個月的更新情況。上個月的整體債務數字為71.8萬億元人民幣,這就意味著在僅僅一個月中,中國國有企業整體債務增加了驚人的6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萬億美元)。

  這是中國國有企業最大幅度的月度債務增加量。但是考慮到中國國有企業債務總量,即使是最大月度漲幅也僅僅佔到中國國有企業債務總量的不到10%。中國國有企業9月末總體債務規模達到78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2萬億美元),超過中國GDP的總量。

  

  中國國有企業債務總量和月度變化趨勢圖

  一次史無前例的槓桿化操作

  這一情況怎樣解釋?除了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道,市場對於中國國有企業債務月度最大漲幅並沒與很多評論。華爾街日報的文章這樣寫道:

  中國國有企業債務在9月增加6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萬億美元)。安信證券分析師羅雲峰表示,「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槓桿化操作。這不僅意味著政府放棄了其去槓桿化的政策,而事實上在增加槓桿。」

  羅雲峰表示,「一些原本被歸為政府債務的債務被重新劃歸成了國有企業債務。」

  這可能顯示了政府其處理巨額債務問題的邏輯。羅雲峰指出,處理政府債務的一個困難就是很難區分政府債務和國有企業債務。當前計劃提高市場作用的改革關鍵就在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如果真的是將政府債務轉移給了國有企業,這代表著中國在當前改革問題以及重新評估信貸風險前景的問題上前進了一步。但是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債務在第四季度的增長將停止。

  這帶來了更加重要的問題:這些巨額債務會帶來什麼影響?過去幾年中,信貸擴張超過了經濟增速,伴隨著政府激進的槓桿化操作,這會導致資源更大的浪費么?

  諷刺的是,無論問題多麼嚴重,轉移債務可能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好辦法。因為如果中國悄悄的在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製造」了1萬億債務,那麼意味著中國政府債務的情況可能要比人們想象的情況糟糕。

  如果中國現在不轉移政府債務,那麼最終會:

  這帶來了更加重要的問題:這些巨額債務會帶來什麼影響?過去幾年中,信貸擴張超過了經濟增速,伴隨著政府激進的槓桿化操作,這會導致資源更大的浪費么?

  隨著中國正在經歷經濟增速放緩,並且這一情況短期內將不會有什麼變化。中國政府似乎會繼續提高槓桿。9也,中國招商證券表示中國政府債務槓桿比例相較於美國,歐洲和日本仍是較低的,中國政府仍有進行槓桿化操作的空間。

  中國債務槓桿化比例真的比較低么?根據麥肯錫中國債務總量圖表顯示,2014年第二季度,中國債務總量為28.2萬億美元,債務與GDP之比接近300%。

  

  中國2000年,2007年,和2014年第二季度債務總量和組成情況

  但是這也說明了其他問題。如果中國事實上僅僅是將政府債務轉移到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的話……

  海通證券在今年年初表示,這麼做是為了在未來避免因為政府槓桿話操作帶來系統性風險。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寬鬆貨幣政策必將會帶來政府槓桿的上升,同時利率會長時間的接近零水平。

  中國最終將實行量化寬鬆計劃,量化寬鬆計劃將持續儘可能長的時間,使得政府可以完全解決其巨額債務問題。

  中國將開始債務貨幣化的篇章

  中國將開始其債務貨幣化的篇章,中國央行將會公開對其每年3-4萬億的債務進行貨幣化操作。等到那個時候,不僅僅是中國,全世界都將迎來「明斯基時刻」(註:資產價值崩潰時刻)。

  

  明斯基時刻正在接近

  中國債務餘額自2008年來增長了三分之二,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08%,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連降43個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也從去年年中開始進入下行通道。隨之而來的風險是,企業陷入資產價值下降而實際融資成本上升,不得不在急劇滑坡中增加負債以維持運營的惡性循環。

  瑞銀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稱,儘管貨幣寬鬆政策既有幫助又有必要,但企業與國企改革更是關鍵所在,治本之道是實施更多結構性改革以釋放新的增長點、消除過剩產能、關閉「殭屍」企業並化解銀行壞賬問題。

  債務上升

  官方數據顯示製造業連續第三個月收縮,凸顯出中國傳統增長引擎的疲軟。中國國家統計局周日公布,10月採購經理指數(PMI)持穩於49.8,低於彭博調查得到的預估中值50。國家統計局稱,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降至八個月低點44.4。該指數低於50代錶行業萎縮。

  IHS Global Insight亞太首席經濟學家Rajiv Biswas稱,經濟增長目標調降至6.5%,說明「需要實施大刀闊斧而又時常伴隨著痛苦的結構性改革」,中國已經步入艱難的經濟轉型進程,向著以服務業和高附加值製造業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變。

  麥格理集團中國經濟研究主管胡偉俊稱,能否實現這個經濟增速取決於中國能在多大程度上推行金融、國企與土地改革。他表示,金融改革將導致波動急劇上升,國企與土地改革將撼動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兩大利益集團: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

  胡偉俊表示,這些改革面臨著政治層面的困難,風險極高,但也是找到新增長點的必由之路。所有傳統經濟增長引擎都已熄火,今年出口增速為零,房地產投資為零,重工業和大宗商品出口商也在走下坡路。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Victor Shih稱,決策者應當允許成千上萬高負債的虧損企業破產,以降低債務。

  他表示,中國選擇繼續吹大債務泡沫以刺激經濟增長,但沒有哪個國家能保持這種格局不變。

  來源 《華爾街情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7 13: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