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許紀霖:雞湯和符號之外的中國傳統文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6-3 02: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季風說:許紀霖教授主講的《中國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是季風人文講堂有史以來最為火爆的一期。還記得開講那天,慕名前來的聽眾把偌大的活動室擠得滿滿當當的,也忙壞了季風的姑娘們;後面的十一講,正式會員就有30多人,需要兩張紙才能完整列印簽到表。許老師不愧為滬上學人的領軍人物,能夠把中國文化這樣一個博大精深的話題,從哲學觀念、政治思想與制度、社會結構、宗教、文化藝術這些側面,講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還介紹了中國和中華民族觀念的建構,更是引入了中西比較視野的維度。儘管許老師反覆強調不要讀時人寫的書,但在小編看來,許老師這位時人一點都不比已經作古的老先生們遜色。從2015年12月到2016年3月,在長達四個月的時間裡,儘管有極度低溫、大雪、重霧霾,卻阻擋不住會員們周五下班后直奔季風的步伐。這裡奉上會員作業一篇,會員對智慧的渴求,許老師在學術上的造詣,盡在千言中。

  大家講課  聚焦現實

  ——聽《中國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有感

  文 | 大健

  

  許紀霖老師和各位學友坐而論道

  許紀霖老師的課我因為有事並沒有聽完,但是每一次上課都有所收穫,這一點相信和其他學員的感受是一樣的。許老師一直提倡大家要寫「小書」,這意味著強調專家學者要在公共領域對大眾做知識的普及和傳播工作,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這與許老師對知識分子的定義和理解是相關的,所以從去年11月到今年4月,經冬復又歷春,在季風書園由倉庫改造的教室里,許老師坐而論道,或追本溯源,或歸納評斷,對於中國文化侃侃而談,課後速記稿不加整理,即成為詳細完整的讀物資料,這功力深厚的大家講課事後想來確實難得。

  大家講課,會佔用其寶貴的研究和休息時間,但每當我看到早早坐在教室里許老師的身影,除了有種不可思議的超現實感外,久之便能體會到這份嚴謹後面,有著一個學者大家對於中國文化命運的關切和擔當。中國文化這門課程許老師一直在給自己學校專業的學生上,這次對象發生了變化,學員來自五湖四海,少長咸集,職業分殊,可以說每個人對中國文化所謂的前理解都不一樣,況且縱橫數千年的宏大主題,涉及到中國經濟,哲學、社會結構等的架構性的問題,但是許老師說得淺白明了,注意到了課程的難易程度,引經據典卻不掉書袋,專業術語和研究數據盡量控制少用,在一個口語化的講述過程讓諸位學員對熟知而非直知的東西重新認識。如同說書者有賴於一個精彩的話本,才能造就每章每回的精彩豐富,說小史需胸有全史,才能「擇焉雖精而語焉猶詳」,透過許老師的漫談,我們隱約窺見到了一個學者精深廣大的學術身影,以至於不知不覺中每個人都為之吸引,成了學術追星族。

  

  許紀霖老師和季風書園總經理於淼先生

  許老師此番曾說自己只是對中國文化作基礎性的介紹,而我感觸至深的是:雖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回顧,但是許老師是將之放在兩個維度上進行切入的。第一個維度是從中國文化自身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方面來介紹梳理傳統文化,不僅僅是中國傳統文化主體類型的儒家思想,還包括了墨家、法家,甚至是邊緣社會的思想類型。通過比對介紹,讓我們大致摸清了各種思想的產生與流變、衝突和交融、以及它們在不同時期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係,同時更為注重各種思想觀念與權力結構的關係,揭示出這些思想或被抬升或被貶抑的深層原因。通過這種對於思想問題複雜性的認識,使我們重新界定校準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第二個維度是以現代性的框架為基準,從普遍性共識性的原則出發,以中國的當代狀況為背景來對傳統文化進行剖析評斷。這種將傳統與現實、問題與學問相連接的考察方式,不僅使論道不離日用常行,更使我們受益的是能夠關照到自身所處時代的現實問題。而這個現實凸顯的核心問題就是的人類對於自身處境和終極命運的揭示和關切,這也是一切研究的最終旨歸。記得許老師強調要在一種關係狀態中介紹傳統,而不是訓詁式的咬文嚼字。如果只是死扣字句的理解,許老師稱之為死的傳統文化,而不是活的傳統文化研究。這裡我把它比附為調焦校準的問題,這本是個攝影術語,意思是通過改變鏡頭中心到底片的進光距離,獲得拍攝對象清晰圖像的過程。傳統的內涵在不斷變化豐富,同時它原有的定義需要依據當下的語境重新闡釋和釐清,所以,一方面要理清各個時期,不同的人附加在原有定義上的意思,把他們釋義的立場搞清楚,然後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的去掉。反之、另一方面這種剝洋蔥的方式不是要剝出一個原教旨核心本義來,而是知道我們也是這洋蔥上最外面的一片,傳統文化一定是要放置與時代變遷的進程里去考查。這個過程就像相機調焦一樣,永遠在校正它與當下顯現的焦距。傳統文化作為一種資源的有效性是緊密關涉到當代社會的,很多關於傳統文化的講習最後都成為了一鍋心靈雞湯,之所以這樣,就是對現實問題視而不見,失去了聚焦現實的能力。

  

  課堂之中

  心靈雞湯固然甘之若飴,但在一片模糊之中,對歷史文化採取的是審美化的回望姿態。用審美化的方法去看待歷史,使得茗茶,琴棋、漢服,乃至焚香讀經都成為消費社會快節奏的壓迫下釋放焦慮情緒的審美符號,傳統一旦固化為符號,那麼那麼它就不再和真實的承載物發生關聯,符號獨立后消解掉原本的指代物,開始發揮出它的經濟價值,成為當代文化消費的景觀物。更為擔心的是,因為人生苦短,對於青春往事常戀戀難捨,不免會產生逝去的都是美好的的感嘆,產生許多審美化的想象。歷史因此變得扁平,從而被抽干成為無關痛癢的符號文化,這樣的例子越來越多,包括對於那個十年的反思,也會成為關於某種激情歲月的回憶。

  在種種審美化的認識中,反思和辯護融為一體,形成無效的循環論證。循環論證的典型句式就是:我是中國人,所以我就是這種活法;反過來,我是這種活法,所以我是中國人。這種在內部兜圈子的論證方法已經成為為傳統文化辯護的主要邏輯,這樣的表現並不只集中在個體身上,而且可以通過權力層面的推崇使之意識形態化,隨之成為不可爭辯的真理。對於這樣的眾口爍金的局面,確實需要接續批判和理性的「五四」啟蒙「絕學」,就像許老師提到王元化老人的蝙蝠譬喻,這讓人聯想到了蘇格拉底的牛虻之喻,他們皆以令人生畏和討厭的生物自比,就是希望能點醒大家,把世人從惰性的思維方式中拉出來,反觀自身的文化心理結構,把我們認為是常識的東西拿出來檢查一番。許老師曾言自己是教師不是教主,授我們以漁而不是魚,我理解通過對於傳統文化的祛魅,許老師希望給予學員們一個認知傳統文化的清晰視野,具備一種能夠質疑常識的判斷能力。

  

  課堂之外

  文化的傳承積澱形成了我們自身的基因密碼,然而這個基因圖譜是複雜混合式的,儒、法、墨、道、釋、神相互交織形成中國社會的現實信仰體系。許老師老師曾在一個採訪里談到自己是有家國天下情懷的儒家知識分子,雖然我不從事專業工作,也不了解相關的背景語境,但早年我曾經粗讀過《中國知識分子十論》這本書,我也會想既然許老師和其它學者都已意識到「老內聖開不出新外王」,那麼使用這樣的儒家知識分子稱謂又意在何處?在這個課堂上,我或許找到了一些答案或線索。這就是以儒家對終極真理追求的勇氣,對利益與權勢的拒斥的傳統,來重張在現實政治面前知識分子所必須具備的獨立人格,以此形成一種彼岸世界式的精神力量,觀照當代知識分子的心靈世界。這幾年流行民國范,我們常在黑白世界里嘆慨旗袍的風韻或摩登的洋裝,卻忘了民國柔弱文人的鐵骨錚錚,這種悲壯的人格力量正是千年以來儒家知識分子世代相傳的道德操守,是他們安身立命共同價值。這種價值認同成為了今天知識階層自我確立的最為現實的一個問題,也可能是導致許多學者對於儒家思想研判越來越「心有分寸」的原因之一。在今天這個解構和泛娛樂的混合時代,帶有點精英意識或者使用一些大詞是容易被誤解的,但是,我們也能發現這麼一些人用「不可為而為之」的倔強完成對於時代的超越。

  

  結業式上的許紀霖老師與各位學友的合影

  季風伴地鐵而生,學員們課後可迅疾星散,這裡沒有象牙塔里的林蔭道留供漫步遐思,然而也許方便思想能隨阡陌交通延伸到城市每一個角落,我欲仁,斯仁至矣。一個老師可能真的只能改變自己的課堂,但在這個春天潤物無聲的雨夜裡,也許未來一切都有可能,這又有誰知道呢。

  >>>>季風人文講堂第七期預告

  

  ↑繼許紀霖和朱大可兩位教授先後講解中國文化之後,季風人文講堂即將推出由南京大學孟振華副教授主講的、旨在思考猶太文化的系列講座《〈聖經〉的文化與世界》,敬請關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11: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