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當年的「南海」 太后的家事怎就成了爾的國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5-11-4 00: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總斑竹 於 2015-11-4 02:44 編輯

禹死了,按禪讓的遊戲規則,接班的應是禹生前指定的益。益呢,接班時也按遊戲規則來,學堯和舜,「讓辟」前任之子——當然這種讓只是一種禮儀上的虛讓,相當於鄉下人留串門的娘們兒在自己家吃飯,純粹客氣,而那串門的也從不會自作多情到把這種客氣當真。沒想到,禹的兒子啟開天闢地的多情了一次——益的客氣被他當真了,這傢伙真的代益而立了。夏啟的接班,意味著國家的出現,所謂的國家,翻譯過來就是以國為家。一句話,國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公天下變成了私天下,皇家私有制從此在中國確立!

皇家私有制,意味著統治者要把國事當作家事來做,天下就是他的家;臣民們把主人的家事當作國事來做,把主人的家當作自己的天下!於是尷尬出現了——後者在表示自己愛國情緒的時候,難免會有自作多情的嫌疑(相應的,說賣國也有些不自量力了,根本不是你的,你賣個屁哪)。比如方孝孺反對朱棣取建文而代之,朱棣就老大的不樂意:「此朕之家事爾,先生毋過勞苦」。

這話多酸,我要是方孝孺,就羞死了,人家的家事私事,你瞎操什麼心!岳飛後來遭趙構猜忌,就跟這種自作多情有關,身為武人,卻有意無意的犯皇家大忌,看趙構挺親近自己,一高興就弄不清自己是老幾,問人家接班人的事,明知道人家趙構不會生育,這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嗎?自作多情的,不只岳飛,多了,從大宋名人里再挑兩個吧。一個是包拯,一個是韓琦。包拯勸仁宗早立太子,仁宗就反問:卿想要立誰?這一句就把老包嚇壞了,趕忙表白:「臣無才而備位,所以請求早建太子,是為宗廟萬世計謀而已。陛下問想要立誰,這是懷疑臣下。臣年已七十,並且無子,並非為後輩求福之人」。韓琦也曾勸仁宗早立太子,仁宗回說:「朕久已有意於此,誰人可為太子」?韓琦也嚇得不輕,說:「這不是臣輩可以議論的事,應當出自聖上的裁定!」

當然也有在這方面做得特好的,比如唐玄宗想廢太子瑛,召見宰相李林甫欲探其意,李宰相的回答是:「此陛下家事,臣不合參知」。唐玄宗一聽,對對對,俺的家事,無須徵求別人意見的,所以老小子馬上廢太子瑛為庶人,不久又賜其死。總之,革命接班人雖然事關全國臣民幸福,但那卻不是全國臣民所能過問的,給大家一個白痴司馬衷,或者一個扶不起的劉阿斗,臣民照樣得把他當作北斗星來仰望!

其實這也沒什麼不好,從秦皇開始,中國臣民已享受這種家風近兩千年,抗毒耐旱,早就適應了。問題是,慈禧作家長的時候,天下已經有所變化了。也就是說,她以為全天下都是她的家,可惜不是那麼回事,她家周圍是有許多鄰居的。有些強鄰,甚至跑到她的家門口叩門敲窗了,老革命遇上了新問題,煩死老太太了。

與此同時,老太太家也不安寧,如果說老太太是家長,皇親國戚是其家屬,眾官員是其家奴,百姓是其家畜的話,那麼,家裡的家畜正因為吃不飽而尥蹄子呢,這倒是老問題,可是新老問題集合一塊兒了,咋辦?耆英說:「自古遠猷,攘外必先安內」。剛毅說:「我家之產業,寧可贈與朋友,而不必畀諸家奴」。

「我家」云云,也就剛毅這種滿人有資格說,象曾、李那樣的漢員,功勛再大,也不配「我家」兩字,只能說「您家」云云。還有,這裡所謂的「家奴」,嚴格來講,應叫作「家畜」,剛大人叫得好聽些,無非是在拍家畜們的畜屁——斯大林時代的蘇聯百姓還被稱作「公民」呢,而剛大臣後來因義和團之禍落個給老太太做替罪羊的下場,說明他才是真正的家奴。總之,有家屬和家奴們撐著,慈禧這個作家長的也就不含糊了,說:「寧贈友邦,勿給家奴」!

後世有人把老太太叫作賣國賊,嚴格來講不科學,老太太充其量只是個敗家賊。老太太敗家的時候,遭遇到一個人的抵抗,這個人就是光緒。雙方都嫌對方成家不足,敗家有餘,時不時的鬥鬥。姜還是老的辣,維新失敗后,老太太在家裡佔了絕對的上風,她決定讓光緒引咎辭職,這當然是件大事,為了讓家裡家外的人信服,老太太找了如此借口:皇上龍體欠安,不得不病退了!

中國的官場規矩是:說你有病你就有病,沒病也得生病!叫你退位你就退位,不退也得騰位。其實內里大家都明白,光緒犯了嚴重的政治錯誤與路線錯誤,準確說,站隊站錯了,居然支持「廣東小人」(恭親王奕訢語)康有為變法,甚至圖謀兵變親政,孰可忍孰不可忍?老太太給光緒吃毒藥的心思都有了。奈何時移世易,可惡的外國公使駐紮於大清心臟部位,其天性令人討厭:第一,他們特有實證精神,一聽光緒有病,就鬼眼上翻:真的嗎?不經俺家西醫確證,俺們不信!在他們的的強烈要求下,法國醫生多德福被特派進宮,給光緒看病。他給出的診斷結果是:大清皇上根本沒病(有病的是大清)!第二,他們特喜歡干涉別人家的家事,比如中國人信奉下雨天打孩子,閑著也是閑著。可是洋人就特反對——孩子一離開你的肚子,就不是你的,而是政府的,你打孩子,政府就打你!你踢孩子,政府就踢你!我們這邊一姐們兒,因丈夫把年終獎的一部分給了婆婆與婆婆吵架。姐們兒說丈夫是她的,掙的錢都是她的;婆婆說:你丈夫是我生的,我就是把他的頭割下來,當球踢,你也管不著!何況倆錢!可以說,慈禧老太後跟這婆婆一樣有底氣。別說洋人,就是漢族官員們對於她廢帝的事也不敢抗議,因為大家都熟讀史書,更知道老太太那句口頭禪:俺家家事!愛誰誰!

老太太在家裡橫,當然無人敢管,但是洋人的態度讓她頗費躊躇。老太后的閨蜜榮祿大人給她設計了最佳廢帝步驟——首先宣布光緒帝位來歷不正(當然不正,從老太后這邊講,光緒只是同治的姨表弟,從同治那邊講,光緒只是同治的叔伯弟。為了踢開光緒,老太太甚至忘了這個來歷不正的皇帝都是她一手造成的。而且光緒的爹,老實巴交的奕譞當時一聽說自己的孩子要去這娘們手下做皇帝,痛苦得當場哭暈過去);其次宣布光緒久無子嗣,估計以後也生不出來了,為了國計民生,還是早些立儲為好!但是立儲並不是給光緒立儲,而是給同治立儲。這樣光緒在中間夾著咋看咋多餘。第三,立誰好呢?老太太相中了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儁。但是還是怕洋人反對,所以聽了男閨蜜榮祿的主意,用《清史稿》里的話:「患外人為梗,用榮祿言,改稱大阿哥。」

1900年的元旦,老娘們兒召開了家庭會議,正式商量廢帝和立儲的事兒。所謂的商量,當然是她自己和自己商量,據說整個家庭會議上,大臣們都夾著嘴巴不敢亂放,著名的愛國大學士、見了洋人就以扇蔽面、住在大使館附近卻不願看見洋人建築因此每次上朝必坐轎繞行的徐桐倒是了勇敢地放了言,他建議光緒被廢之後,家裡給他一個「昏德公」的封號。會議的結果是,定於1月24日正式發布《立儲書》,立溥儁為大阿哥,至於何時登基,隨後再定吧。

為了探得洋人對廢帝及立儲的態度,老太后想起了因替她賣國而背了漢奸黑鍋的正坐冷板凳的伴食宰相「李二先生」。鴻章的態度是:要我探洋人口風可以,你馬上任我為兩廣總督。洋公使肯定前來祝賀,飯桌上我就給你搞定了。於是我們看到大清政府居然也有效率高的時候,鴻章一要求就成了。各國公使當然紛紛前去祝賀,除俄國公使外,其餘洋公使全部反對老太后。舉例說明,李鴻章大人在飯桌上用標準的中國外交辭令跟英國公使竇納樂表示,無論如何,這總是俺中國內政吧?可竇納樂黑著鬼臉表示,我是大英帝國的駐華公使,如果以後有外交上的交涉,關於中國的最高元首,除了光緒,我們概不承認!叫你們家那個老太太再給我牛!

李鴻章當然會把洋人的意思婉轉上達給老太太,可是老太太不傻:儂再婉轉,也是干涉俺家事,老娘先憋著,有機會再跟你們算帳!等著啊,我大中華有的是神棍!王林不來,大師兄來,有你們洋人受的!

《立儲書》正式發布這一天,端郡王在家裡迎候各位賀客,但是端郡王最希望看到的賀客——各國駐京公使們沒來一個。端王的心情,張學良的老丈人可能理解——于鳳至小姐與張學良訂婚的時候,于鳳至的老爸也是在家準備了豐盛的飯菜。奈何飯菜熱了涼,涼了熱,就是不見女婿來,最後來的只是巨額財禮。眾所周知,張學良起初對這門婚事是不同意的,只是挺不過老子才勉強應下,所以訂婚那天故意不到,想用財禮把於小姐嚇暈。驕傲的于鳳至傷了自尊,送給張學良一封信,主要意思是:財禮請你拿走,本姑娘高攀不起,婚事拉倒! 張少帥那吃過這癟哪,一吃居然愛上了這口——由此對於鳳至刮目相看,婚後對老婆的敬意估計有一半是出自於此。

中間夾這麼長一個故事是想說明,雖說端郡王在愛新覺羅家以智商低下而聞名,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沒有自尊;又不能象於小姐那樣,以傲慢對付傲慢,真是氣死了。洋人們絕沒有想到,對於大清家事的不支持,居然成就了大清家裡的首號反帝愛國牌英雄——「自是載漪之痛恨外人,幾於不共戴天之勢」。

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可以說,這是載漪支持義和團的唯一邏輯!與此同時,老太后也想利用義和團給洋人一點顏色看看!老太后正猶豫的當口,載漪從背後補了一腳——1900年的6月17日,慈禧收到一份來自民間的所謂的「洋人照會」,照會上每一條都足以讓老太太老羞成怒:一、指明一地,令中國皇帝居住;二、代收各省錢糧;三、代掌天下兵權;四、勒令皇太后歸政!真是傻逼哄傻逼,老太后居然信了真,也不想想洋人照會怎麼能從民間來。雖然一月之後,老太太通過榮祿調查,已經得知那份照會為我大中華偽照。但為時已晚,6月21日,大清家已經向所有的洋人開戰了。一個女人的家事,就這樣變成了一場巨大的國難!

開戰之後,凡是反對圍攻使館的官員,大都被當作漢奸或滿奸給「法辦」了。著名的滿奸有:內閣學士聯元(他居然敢說:「臣以為,使館萬不可攻!萬國公法規定,凡使臣性命不保,它日城破,雞犬不留」)、戶部尚書立山(他認為靠義和團的巫術根本不是洋人對手,所以反對開戰)。著名的漢奸有:兵部尚書徐用儀(他認為中國的軍力太弱,根本不是洋人對手)、吏部侍郎許景澄(他當過駐法、德、意等國公使,知道國際遊戲規則,知道向11個國家同時宣戰的後果,所以拉著光緒的衣袖與皇上淚眼相望,惹怒了老太后)、太常寺卿袁昶(力言拳匪不可恃,外釁必不可開,殺使臣,悖公法。聲振殿瓦。氣得太后直拿眼瞪他。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后,端郡王懸其屍於東安門,卻被袁昶強行劫走,說自己認識克林德,不忍其暴屍於外)。

當然主戰派也沒有好下場,只不過比反戰派多活了幾天而已。如果說反戰派之死是由於賣國的話,那麼主戰派之死便是由於愛國了(愛老太后的兔腿兒)。總之大家都報銷了,我們卻看到老太太一臉的媚態:「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八國聯軍一高興,竟把這個真正的禍首給放了!八國聯軍為侮辱大清國民,要求賠款四點五個億,大清國民正好一人一兩!

八國聯軍錯了,當天下淪為一姓之家,當國事淪為家事時,大清國民並沒有受辱感,因為這一兩銀子並不是直接從他們手中索得。國民們身處其中,對於某家家產的衰敗、家業的接替可謂是無動於衷,說不定還大聲歡呼,倒了倒了呢。最典型的鏡頭是,當兩拔人爭家長之位、當外來的侵略者強行闖入某家家門時,百姓們不但無動於衷,甚至可能以看客的的心情袖手圍觀——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可參見麥天樞的《昨天:中英鴉片戰爭紀實》,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如果以為沿海和長江的炮聲與白旗,已經在國民中掀起了多麼巨大的精神波瀾和情緒風濤,那便是屬於今人想當然的自作多情。」事實上,英國殖民者也發現了這一點,1841年的鴉片戰爭中,英國艦隊突破虎門要塞,沿江北上開向烏涌的時候,江兩岸聚集了數以萬計的當地居民,平靜地觀看著自己的朝廷與外夷的戰事,好似在觀看兩個不相看的別人爭鬥。再比如英法聯軍進北京,可參見華斯萊的描寫:「部隊一進入接管安定門位置,就見到大群從北京各個角落湧來觀看的人們。我從沒見過這種景象:黑壓壓一片人頭,擠滿了寬闊的大街,一眼望不到盡頭。人群擁來擠去,塵土飛揚,京城一些地方籠罩在煙塵里,隱不可見。中國衛兵和協助他們的城內衙役,被沖得忽前忽後,吃力地阻攔著擁擠的人潮,將他們隔離在城門區以外。」說這麼多,倒不如用清人劉毓楠《咸豐十年洋兵入京日記》里的四個字:「觀者如市」。

好一個觀者如市!

您的家事,干我等何事?

最後溫馨提醒廣大觀眾:沒事最好在家呆著,給人當觀眾也有危險的。比如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皇帝周宣帝突然病死,其8歲的兒子周靜帝即位,楊堅欲「欺孤兒寡婦以得天下」,周宣帝尉遲皇后的爺爺,時任相州(相州是俺安陽)總管的尉遲迥起兵反抗,雙方在相州城下展開了一次大決戰,據《周書·尉遲迥傳》記載:「鄴中士女,觀者如堵」。楊堅這邊的人打不過尉遲迥,於是圍攻圍觀的百姓,數萬百姓魂飛魄散,抱頭鼠竄,竟把尉遲迥的軍隊給沖亂了,尉遲迥因此大敗。不管誰勝誰敗吧,俺安陽老鄉這回可吃虧大了,免費戲沒看好,倒把自己性命當戲票報銷了。

問題是觀眾老不長記性,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時,英國侵略者為  了跟林則徐逗氣,故意把遞交宣戰書的地點挑選在了廈門。遺憾的是,由於整個清政府從上到下不懂所謂的「白旗規則」,所以掛著小白旗的英軍單桅小船怎麼也完不成宣戰書的遞交任務,與此同時,岸上堆積著大群圍觀的居民,英軍翻譯官羅伯聃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向人群喊話,說明自己的意圖,可是觀眾們沒一個回話的,士兵光著脊樑,背後褲腰帶上插把芭蕉扇,觀眾攜婦帶雛,為了看好戲連男女之別之中華優良傳統都忘腳後跟了,大家一律笑嘻嘻的看著英方打著白旗在河裡出洋相……最後,英軍用炮彈說話了,兩顆炮彈落地后,岸上的觀眾,連兵帶民,全部一鬨而散!

哎,早該散了!

端木賜香

94

主題

563

帖子

657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575
沙發
ymliu 發表於 2015-11-4 11:17 | 只看該作者
寫的有聲有色
回復 支持 1 反對 0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550

帖子

682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草根民

Rank: 5Rank: 5

積分
6821
3
nierdaye 發表於 2015-11-5 21:14 | 只看該作者
寫得好。詼諧。問題確實說到點子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5: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