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朱雙一:台灣悲情的地緣政治緣由

[複製鏈接]

1091

主題

1126

帖子

372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5Rank: 5

積分
37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rn2005 發表於 2015-10-31 14: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評社廈門10月31日電(記者 臧涵)近日,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朱雙一在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國務院台辦《兩岸關係》雜誌社等主辦的「台灣新文學的抗日意識和原鄉情懷——紀念台灣光復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表示,歷史上台灣屢遭外來殖民者的入侵,很大程度上緣於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要將殖民勢力驅趕出台灣,則有賴於來自其祖國的力量,單靠台灣自己的能力,往往無法戰勝強大的外來殖民者。
 
  朱雙一指出,宣稱日本統治台灣因有《馬關條約》所以是「合法」的,應稱「日治」而非「日據」,以及台灣人在日本統治下是日本人,當「皇民」是善盡「國民之責」等兩種論調的共同點在於,都是為了達到「親日仇華」的目的,不惜否認日據時代台灣人民的抗日鬥爭史實,以造成日本人統治之下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只是由於「中國」的到來,才破壞了這種「樂園」的景象。

  然而,這純然是一種扭曲歷史真相的別有用心的建構和謊言。朱雙一分析說,對於台灣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正確的「國家民族認同」,產生了巨大的破壞作用,將成為祖國統一的巨大障礙,甚至對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和安全產生潛在的威脅,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警惕,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朱雙一表示,史實俱在,不容顛倒和扭曲,但關鍵在於我們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與「台獨」派爭取歷史的闡釋權和話語權,向台灣青年展示歷史的真相。尊重歷史、服膺真理畢竟是人類的良知所系,更是青年們尊奉的準則和價值。當他們了解了歷史的真相,並運用正確的社會科學理論加以燭照,相信在是是非非面前,就會做出自己的判斷和抉擇。這是我們所深深寄望的。

  朱雙一提到,在與台灣各界的交往中,我們可以感受不少台灣朋友滿懷「悲情」,他們的感受和說法,值得我們給予充分的理解。

  無可否認,在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台灣人民曾有各種特殊的際遇,如曾先後遭受了西班牙、荷蘭、日本的殖民入侵和統治,直至當代還有美國駐軍的准殖民或稱「新殖民」境遇。朱雙一說,用個也許不很恰當的比喻,如果說有「原罪」——這裡指不可抗拒的客觀原因——的話,那台灣的最大「原罪」在於其地理位置的優越和重要。

  朱雙一分析說,對於美國而言,要從其本土前來亞洲大陸,必經日本和台灣,所以從19 世紀起,美國就大動日本和台灣的腦筋,日本的「明治維新」之門,其實就是美國打開的,直至目前,日本仍被美國所控制,成為它在亞洲的「橋頭堡」;而台灣則以某種另類方式為美國所實際控制。對於日本而言,台灣是它通往東南亞、澳洲、印度洋、富產石油的中東乃至文明開化的歐洲的「生命線」,所以日本早就對台灣垂涎欲滴,甲午戰爭后求割的兩塊土地,就是遼東和台灣,遼東後來讓中國贖回,對台灣卻是緊抓不放。即使1945 年戰敗投降后,它對於台灣也並未徹底死心,釣魚島事端以及近年來台灣島內親日仇華思潮的興起就是明證。對於荷蘭、西班牙、英國等歐洲殖民者來說,台灣是其前往中國東南沿海乃至包括北京、上海在內的中國廣大腹地的必經之道,這也是台灣在明末即為西班牙、荷蘭等所入侵,19 世紀的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又成為「重災區」的原因。

  朱雙一認為,歷史上台灣屢遭外來殖民者的入侵,很大程度上緣於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與其大小差不多的海南島就平靜得多),而要將殖民勢力驅趕出台灣,則有賴於來自其祖國的力量,單靠台灣自己的能力,往往無法戰勝強大的外來殖民者。歷史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這一顛簸不破的「真理」。

  荷蘭人是鄭成功率部趕走的,法國人是劉銘傳率部擊退的,日本的殖民統治由於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而宣告終結,朱雙一表示,即使1970 年代在反反覆復之後,美軍的最終撤出台灣,也有待於中美建交這一重要歷史時刻的到來。也就是說,由於其無可改變的重要地理位置,台灣要想擺脫外國勢力的覬覦和入侵的危險,只有背靠祖國大陸,依靠祖國大陸的力量。

  當然,朱雙一提到,歷史上也有因為整個國家的落後和衰敗而使台灣遭受厄運的,如清朝政府因甲午戰敗而將台灣割讓日本,台灣人被日本人以奴隸視之,被稱為「清國奴」。由此可知,台灣和大陸是一榮俱榮、一衰俱衰的命運共同體,並由於大陸幅員廣大,無可否認它是中國的最主要的構成,它的榮衰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大陸的統一安定和繁榮強盛,是台灣免受外來勢力侵略和奴役的根本保證。這也就是我們說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命運共同體的歷史依據。今日包括港澳台在內的整個中國日益發展強大,像「乙未割台」這樣的悲劇就不可能重演了,如此也才能根本消除產生「台灣悲情」的來源。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7: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