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F-16V扭轉檯海軍力平衡?成軍之日或碰殲-20

[複製鏈接]

1430

主題

1899

帖子

5866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86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麥穗 發表於 2015-10-26 16: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扭轉兩岸軍力的砝碼有多沉

上周三,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發表聲明,稱其F-16戰鬥機的最新改型F-16V已於上周五實現了首飛。儘管該機的改進尚未定型,但包括不少大陸網站在內的不少媒體已經在該機定型之前為F-16V「欽定」了具體性能。按照媒體的描述,改進后的F-16V戰機具備各種先進性能,不僅是美國為台灣「量身打造」的高端機型,還能超越包括解放軍殲-10B在內的各種戰鬥機,甚至重新奪回台軍在台海上空的優勢力。

如此這般的描述,不禁讓筆者想起了這批F-16戰鬥機在1992年剛剛被批准出售之時的場景。按照廣泛的表述,當時的台海兩岸空軍還是二代機一統天下的落後局面,只有大陸空軍裝備了第一批12架蘇-27戰鬥機。隨後台軍在幾年內連續訂購了150架F-16、60架幻影-2000-5戰鬥機和130架F-CK-1「經國」號戰鬥機,迅速構建起了對中國大陸空軍的裝備優勢。

有不少說法堅稱1996年台海危機時F-16確保了台灣空軍的制空權優勢,但只要稍微搜索一下,便發現事實並非完全如此。台軍的F-16訂購於1992年,但第一架F-16直到1996年7月才正式在美國出廠,直到1997年4月才正式交付台軍,連在台海危機中露個臉的機會都沒有,而與此同時,中國空軍已經在1996年7月擁有了48架蘇-27戰機(當然,這時的中國空軍因為不熟悉三代機以及整體訓練水準不高等原因,未能全面發揮這些新戰機的戰鬥力)。



1996年台海危機時我軍已經擁有了蘇-27戰機,而台軍的F-16還沒有到位

F-16幫助台軍建立對大陸空軍的優勢要等到2002年左右。當時所有裝備F-16的戰鬥機聯隊全部成軍,而同一時期大陸空軍由於殲-10、殲-11系列戰機尚未開始大規模量產,所依賴的三代機只有進口的76架蘇-27。至於單機性能,的確台灣的這批F-16A/B Block20的基本性能和一些輔助設備的配置上要高於幾乎所有的F-16A/B型戰機,但在最為關鍵的對地攻擊火控系統和發射AIM-120先進中距離空空導彈這兩項上卻對台軍戰機進行了「閹割」。因此這些戰機雖然可以與更大的蘇-27「相匹敵」,但其優勢主要是依靠數量而非質量取得的。

在海峽兩岸的軍備競賽中,台灣軍隊在建立的所謂數量優勢通常都不會持久。由於大陸很快開始引進蘇-30系列戰鬥機,殲-10、殲-11系列戰機的生產也開始啟動,因此台灣F-16的數量優勢很快就不再存在,而其性能也受到了解放軍採購俄制R-77空空導彈的挑戰。美國雖然2000年就向台灣出售了AIM-120先進中距離空空導彈,但直到2004年解放軍大批量裝備R-77后才批准將台軍的導彈交付台灣方面。

看到這裡,讀者們不難發現,美國在控制F-16戰機性能的問題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美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有意識地控制台軍F-16的交付速度和升級進度,很大程度上是出於維持海峽兩岸空軍勢力均衡的考慮。美國開放給台軍的各種新改進,多數是大陸空軍剛掌握並且大批量裝備起來的對應措施。這導致台灣的F-16戰機雖然在當時的F-16系列里不算落伍,但自始至終也沒有成為「頂尖」型號,該機幫助台灣空軍建立的優勢持續的時間也相當短,幾乎在2003年以後,其基於數量的優勢也開始消退。

同樣的性能限制也體現在這一次的F-16V戰機升級過程中。F-16V戰機最大的亮點在於該機裝備的AN/APG-83有源相控陣雷達,其技術來源則是美國裝備在阿聯酋F-16 Block60戰機上的AN/APG-80雷達,並且根據需要簡化了相關性能。在10年前,這樣水準的雷達還只有美國空軍自己的F-22戰機才能使用,但到了現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幾個主要國家都已經能生產同樣水準的先進雷達。根據台灣方面的報道,F-16V在換雷達的同時還要更換髮動機,並且更換一系列電子戰武器系統。

不過要在一架2000年前後交付的三代機上實施這樣的改進,其難度絕非普通人設想中的「換個雷達」、」換個發動機「這麼簡單。有源相控陣雷達的耗電和散熱都比傳統雷達高了許多,因此需要比以前更加強大的電源供應和散熱設計,這使得換雷達這個工作不能像普通電腦升級內存一樣輕易插拔就能完成——即使是家用電腦,當你升級一款高級顯卡時,也會出現需要升級電源保障供電,增加散熱裝置等情況,使升級維修的範圍超出顯卡等單個設備的情況。電源設備的改進又會需要更強大的電力供應,這使得升級先進發動機后也要對整個動力系統進行升級;在加上要重新構建布局的新一代數據匯流排等設備,F-16V改進所涉及的升級範圍之廣,的確是要超出一般人設想的。

當然美國不可能做不好這樣的改進升級,但是升級的價格嘛……大家都懂的。此次的合同涉及145架F-16的改進,合同總金額近60億美元,單機的升級價格約4000萬美元,考慮要全面更換的各種機上設備以及設計試飛測試要花掉的錢,這個數字其實還有進一步上漲的可能。作為常年搞「釣魚工程」,甚至一次性把美國海軍空軍陸戰隊全釣起來的高手,美國的軍工企業自然懂得如何放長線釣大魚。


全面升級后的F-16V性能據說能夠達到殲-10B甚至C的級別,確實要比大陸空軍現役的最早期殲-11和殲-10先進,但且慢——國產殲-10B的生產已經持續了好幾年,而同樣用新的發動機和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殲-10C、殲-16等戰鬥機也已經投入量產,殲-11D也已經開始試飛。F-16V試飛的進度再快,也要1-2年後才開始全面改裝台軍的F-16,項目完成則需要更久的時間(以幾乎重造的工藝改造145架戰機絕不是小工程,至少需要4-5年時間),屆時別說殲-10C了,連殲-20這樣現在還處於定型試飛的下一代戰鬥機都可能已經開始量產了。

不難看出,美國此次提出的方案在媒體看來也許是能扭轉兩岸空中力量的對比,但在技術上最初的設想只是把兩岸戰機的性能差距「歸零」,而一旦涉及實際執行起來可能只會在短時間內相對減少台軍戰機與大陸戰機在技術上的差距而已,根本無法扭轉兩岸軍力不斷失衡的天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1: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