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讓孩子成為最富有的1% 你所需知的事(圖)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10-14 03: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帖:讓孩子成為最富有的1% 你所需知的事(圖)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專題:熱貼最有意思!看看有些啥?
  


  今年夏天,我和一位美國母親看著我們的孩子一起玩耍,她向我吐露了她的育兒戰略。她的孩子們每年的學費就超過3萬美元。她的戰略目標是讓孩子們進入名牌大學。為了提高几率,這種戰略鼓勵孩子們留級。這位女士的女兒在學校成績不錯,但前提是必須進行大量課後輔導。因此,這個女孩要在五年級留級。按照我的理解,這位母親最後要達成的目標是:孩子們將成為醫生或者律師,賺取最高的1%的收入。
  當然,像這位母親這樣的精心策劃如今十分尋常。隨著收入最高的1%人群變得越來越富有,有更多的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加入其中。有關幸福的最新發現似乎也支持他們的想法:大多數研究者現在相信,幸福會隨收入增長而不斷增長。就像人們之前的想法一樣,並不存在一個錢將變得不重要的滿足點。
  我很愛錢。然而,我決定放棄讓我的孩子們進入1%人群的這種嘗試——這個群體的生活似乎正在變得更加糟糕。儘管加入這個人群的回報在上升,其成本也在上升。相反,為了孩子的幸福,我制定了我自己的育兒戰略。
  1%人群的苦難很早就開始了。精英童年已經變成了某種從零歲就開始的障礙賽。勝利者將和其他1%人群一起,在倫敦或者紐約的超高價聚居區度過成年時期,連富人到了這些地方都會覺得自己貧窮。想想歐洲太平洋資本公司(Euro Pacific Capital)市場營銷總監安德魯•希夫(Andrew Schiff),2012年他向彭博社(Bloomberg)記者抱怨,他35萬美元的薪水讓他只能在布魯克林的一間複式公寓里掙扎度日。「我擠在1200平方英尺的空間里,」他說,「我們必須用手清洗所有碗盤………我想要的不過是我一直想著的,長大,成功的父母都有這種想法。」
  對1%人群來說,工作也變得更為困難。歷史趨勢發生逆轉,其中大多數人現在比窮人工作的時間更長,此外,因為高端企業現在一刻不停地對員工的工作表現進行電子追蹤,許多人現在還失去了對工作時間的掌控。約里斯•盧因迪克(Joris Luyendijk)的新書《與鯊同泳》(Swimming With Sharks)描述了投資銀行家為了完成銀行設立的個人盈利配額目標,無時無刻地帶著「零工作安全感」工作。像這樣的壓力一度只會施加到裝配線工人身上。
  簡而言之,現在成為這1%的人基本意味著生活在擁擠的住房中,被滿心焦慮的工作狂和不夠格的繼承人包圍。難怪銀行家們會幻想「達到我的數字」然後退休。這種以未來為導向的生活存在問題,因為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寫道:「我們生活的方式,無論怯懦或者大膽,都將成為我們的人生。」
  即使是有關富人更幸福的說法也需要拆分來看。諾貝爾獎得主、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安格斯•迪頓剛剛在今年10月12日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編者注)分析了逾45萬美國人對蓋洛普公司(Gallup)的一份有關幸福的調查的回應。兩人在2010年的一份報告中主張,有兩種不同種類的幸福。一種是「情感幸福」,即你對昨天的情感體驗有什麼感覺。這並不要求很高的收入,因為這種幸福在你的收入達到每年7.5萬美元的時候就會趨於平穩。
  因此,就「情感幸福」而言,我的孩子們需要每年掙7.5萬美元。然而,他們的工作本身也有關係。對社會有意義的工作較好。更利己地說,一些工作會提供比另一些工作更大的幸福感。顯然,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所謂的「爛工作」(他的例子包括電話推銷員和「通宵工作的披薩送餐員」)會讓許多窮人喪失幸福感。「爛工作」很無聊、需要屈從他人、給人毫無意義的感覺。但高收入的律師也並非特別幸福。
  事實上,一旦你能掌控自己的工作,收入和幸福之間的關聯就會弱化。英國內閣辦公室去年報告,英國幸福感最高的職業是牧師,他們的平均年收入僅為20568英鎊。健身教練(收入10378英鎊)也很幸福。誠然,這其中有因果關係的問題:也許快樂的人成為了牧師,不快樂的人成為了律師。但收入顯然並非事情的全部。
  還有居住地問題。就如希夫所說,在紐約35萬美元的年薪感覺並不高。最理想的情況下,我的孩子將成為房價低迷的地中海村莊中的佛教大師。畢竟,真正的奢侈不是錢,而是不需要考慮錢。許多窮人不得不終日考慮這件事。我希望我的孩子剛好足夠富裕,錢將不在考慮之列。
  不過,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依然會在卡尼曼和迪頓所說的第二種幸福上落後:「生活評估」,即你認為你的生活過得怎麼樣。「生活評估」將隨著收入增長而不停改善。這就是為什麼我的妻子認為我們應該力爭那最高的1%的收入,從而以防萬一。
  但就如何取得高「生活評估」,我可以教我的孩子們一招:將你的自尊和收入分離開來。我知道人們能夠從種種事情中獲得自尊:比他們的同齡人更苗條、更有精神追求、看起來更年輕、或者擁有更多(或更少)的性伴侶,或者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性更好。我會告訴我的孩子們,除了為高盛(Goldman)工作,還有數不清的辦法能讓你感覺更優越————而且不論如何,大多數人太過憂心自己的地位,很少會注意到你的地位怎麼樣。


閱讀詳情: https://big5.backchina.com/news/2015/10/14/389354.html#ixzz3oToKDWmu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13: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