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老外眼中的中國特色:高考VS花椒(圖)

[複製鏈接]

781

主題

1119

帖子

517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1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紅遍大地 發表於 2015-10-11 22: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5年10月10日14:00  青年參考      

  

  老外眼中的中國特色是什麼?

  在外國人眼中,究竟什麼才是「中國特色」?就此,筆者採訪了6位外國友人,得到了頗為有趣的答案。

  

  (1/4)留著殺馬特造型的中國年輕人。

  

  (2/4)2015年6月26日,北京玉淵潭公園,一群身穿艷麗服飾的大媽在荷花盛開的池畔翩翩起舞,成為夏日一道充滿活力的美麗風景,吸引了過往遊人的目光。

  

  (3/4)花椒

  

  (4/4)中國的摩托車上經常帶著一家人。

  「快樂的中國老人」

  在24歲的美國男孩羅伯特看來,中國最有特色的東西不是國寶熊貓,不是色香味俱全的各式菜肴,而是一群「快樂的中國老人」。

  「令我非常吃驚的是,中國老人看起來都非常開心。他們有自己的小群體,經常組織各種活動,生活很豐富。」他坦言,第一次看到在公園裡跳廣場舞的大媽時「被深深震撼了」。

  「中國老人的心態怎麼會這麼好?」初到中國的羅伯特很疑惑。但在這裡生活了兩年後,他找到了答案。「這大概是因為中國『敬老』的傳統,老人內心不會覺得自己是弱勢群體。相反,他們都認為自己辛苦了一輩子,到晚年該享受生活了。」

  羅伯特說,美國人非常害怕變老,而他本人也將變老形容為「很可怕的事」。對此他解釋道,美國社會的主體是年輕人,因此年輕人享受著最多的資源。相反,老人處於社會邊緣,承受著社會對他們的各種偏見。

  「在我們國家,很多老年人都縮在家裡,哪兒也不去,他們不喜歡被別人看到自己變老的樣子。中國就不一樣了。這裡的老人甚至還會幫忙帶孫子,這在美國簡直無法想象。」羅伯說,他已打算來中國養老了。

  四川的花椒

  談及中國特有的東西,在中國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的伊莎白老人沉吟了一會兒,嘴角上揚,慢慢地說出兩個字:「花椒。」「我愛花椒。花椒的味道讓我想起年輕的歲月。」她說。

  伊莎白於上世紀初出生在成都的一個加拿大傳教士家庭,青年時期有大半時間都在四川度過。在那期間,她曾寄宿在四川山區的一位僧人家中。年輕的她注意到,那邊的男人會起一大清早上山砍花椒樹枝,然後背著一大捆花椒下山賣。

  「我寄宿家庭里的男主人平常都穿僧服。但他每天早上去砍花椒的時候,會把僧服脫掉,赤裸著身子。每天中午我在家門口等著,就會看到一個光著膀子的男人,背著一捆比自己身形大好多倍的花椒,看上去就像背著幾百斤的東西。」伊莎白笑著說。「但其實花椒可輕了,我都背得動。」

  在四川生活的日子讓她愛上了川味。對於川味的脊樑——花椒,她更是迷戀不已。「我第一次吃時覺得很神奇,舌頭好像在微微地跳動。後來才知道那種感覺叫做麻……」

  伊莎白一生到過中國許多地方,也吃過用不同品種的花椒做出的菜,不過她「始終覺得四川的花椒是最好的」。

  殺馬特髮型

  「鄉村非主流」同樣引起了老外的注意。對於來自美國的凱西而言,中國最有特色的事物之一是:殺馬特髮型。

  「第一次看到這種髮型是在理髮店裡。理髮店的小哥,從負責洗頭的到髮型師,全都是另類的髮型。我真是嚇了一跳。」回想起當時的情形,凱西至今忍俊不禁。

  後來,凱西的中國朋友告知這種髮型叫殺馬特。「其實就是英文單詞smart(聰明的、時髦的)的譯音。但我現在還沒搞懂它和smart有什麼聯繫。」凱西說的時候,一臉疑惑。

  凱西知道,殺馬特髮型在中國的中小城市裡才比較常見,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裡不多見。「當然,這也是我偏愛中國二三線城市的原因:不那麼現代化,有自己的特色,總能在意想不到的時候讓你大吃一驚!」

  高考[微博]制度

  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考制度同樣引起了外國人的思考。過去在英語中人們會用「大學入學考試」來指代中國的高考,而今「高考」已成為一個新的英語名詞。

  「我覺得高考是個很殘酷的考試製度,因為它讓孩子們不得不把所有時間都放在學習上,沒有精力去做其他有利於身心發展的事。看到他們有那麼大的壓力,我覺得很不忍心。我在中國待了幾年,和很多中國學生交朋友,發現他們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英國教師莎倫說。

  莎倫在中國任教多年,對中國的教育制度有所思考。她曾與不同的中國朋友探討過高考體制,但想法略有分歧。「有的中國朋友認為,中國人口太多,高考已是能做到的最公平的檢測方式。」

  但莎倫認為,衡量教育體制的尺度遠不止「公平」兩字。「我覺得以考試作為基礎的教育體制不那麼健康。但每個國家的教育體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問題。近年來,中國已認識到不足之處並努力改善。」莎論相信,中國的教育一定會變得更好,這也是她至今仍留在中國的原因。

  「全家都在一輛摩托車上」

  來自捷克的獨立紀錄片製作者埃德倫以不同尋常的視角觀察著中國。他以北京為大本營,隔一段時間就會去一個新的城市拍攝紀錄片。

  「作為一名攝影師,我看到的東西可能和別人不太一樣。我注意到的一點是,在中國的小城市裡,很多人都騎摩托車,而且經常能看到一家人都坐在一輛摩托車上。車速很快,塵土飛揚。」他說。

  關於這個現象,埃德倫轉述了一個朋友跟他講的笑話:「路人看到一個男人騎摩托車從身邊飛馳而過,他身後的小男孩都快被甩掉了,於是朝他喊:『慢點兒啊!你兒子都快掉了!』那男人聽了以後回頭看了一眼,吃驚地問:『兒子,你媽呢!』這個笑話真是把我逗得不行了。」他哈哈大笑。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中國特有的,但至少我在別的地方沒見過。所以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要把這個景象拍下來。」埃德倫說。

  上廁所用「蹲便器」

  蹲式馬桶在許多老外眼中是「中國特色」的代表。

  來自澳大利亞的卡洛琳說:「沒來中國時,一次我去澳大利亞的公共衛生間,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個中國婦女。她出來之後,我看見坐便器上有兩個腳印。當時我非常疑惑,因為不知道中國人平常使用的是蹲便器。」卡洛琳坦言,初來中國時,根本不知道如何使用蹲式馬桶,上洗手間都盡量挑有坐便器的隔間。

  轉變發生在她的西藏之行中。「我當時去了一些遊客不太多的景點,可能因為還沒怎麼開發,設施都比較落後,衛生間里根本就沒有坐便器。」無奈之下,卡洛琳開始向當地人學習如何使用蹲式馬桶。

  「真正去嘗試之後發現,也沒別人說得那麼難,慢慢也就習慣了。一種東西能發明出來一定有它的道理,開始的排斥心理不過源於文化差異。」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沙發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5-10-11 22:52 | 只看該作者
  
來自澳大利亞的卡洛琳說:「沒來中國時,一次我去澳大利亞的公共衛生間,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個中國婦女。她出來之後,我看見坐便器上有兩個腳印。當時我非常疑惑,因為不知道中國人平常使用的是蹲便器。」卡洛琳坦言,初來中國時,根本不知道如何使用蹲式馬桶,上洗手間都盡量挑有坐便器的隔間。


不是不會用,而是嫌你們老外的屁股太惡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15: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