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阿加莎•克里斯蒂:偵探小說界的化學大咖(圖)

[複製鏈接]

1410

主題

2126

帖子

7388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38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春到人間 發表於 2015-10-10 23: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阿加莎•克里斯蒂:偵探小說界的化學大咖Kathryn Harkup 發表於  2015-10-03 20:00

  (enirehtak/譯)一位矮小的老婦人一邊織毛衣,一邊講述著處方藥物的危險。而在別處,一本忘了合上的書不經意間露出了描述蓖麻毒素提取方法的頁面。另一幢房子里,人們在一個茶杯附近發現了散落的細小無色晶體,它們看起來像是糖,但也可能是些其他東西。在某個隱蔽的地方,殺蟲劑在燒瓶中沸騰,致死劑量的尼古丁從冷凝器中滴落。實驗室中,化學家在工作台前,查看昨天開始提取的毒藥是否已蓄滿一瓶。在英國的鄉村別墅內,一位風趣的大鬍子矮個男人小心地將咖啡杯里的液體倒入試管……這景象,是只有阿加莎·克里斯蒂才能創造出的世界。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全世界擁有數百萬名粉絲,而我也將自己也算作其中的一員。我十幾歲時就開始讀她的小說,那時的我鍾愛大偵探赫爾克里·波洛(Hercule Poirot)挑剔的作風,痴迷於克里斯蒂設下的絕妙謎團,更愛她字句間透露出的幽默。然而,如今的我長大成人,從一個化學博士的角度重新閱讀那些小說,卻又被那些層出不窮的下毒手法而深深吸引。想來點什麼毒?[align="left"]在犯罪小說中描寫毒藥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而克里斯蒂的獨特之處在於,她「用毒」相當頻繁,不但用法十分精準,還能花樣百出。[align="left"]克里斯蒂在化學及毒物方面的知識最初是從志願工作中獲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曾在英國托基(Torquay)的一家醫院中參加志願工作。她先是以醫院藥房的藥劑師助理身份參與培訓,期間學習了不少理論和應用方面的化學知識。培訓合格后,她就開始配製藥劑。在那個年代,藥片、洗劑和補劑還都是人工製成的,因此這一工作的技術含量其實相當高。

  

  克里斯蒂年輕時,曾在醫院藥房工作,並從中習得了藥物與毒物的第一手知識。圖片來自:Bettmann/Corbis[align="left"]而在克里斯蒂剛開始培訓的那段時間裡,公制度量衡正在逐漸取代「格令」(grains,質量單位,1格令約相當於65毫克)、「打蘭」(drams,質量單位和液體體積單位,1打蘭約相當於1.77克)這樣的英制單位。而這種轉變有時會導致誤算,使處方中的藥物用量過多,帶來致命的危險。克里斯蒂就曾經歷過這樣的事故。此外,她在整個寫作生涯中,還經歷了臨床藥物種類的巨大改變。20世紀初,像馬錢子鹼(strychnine)、砷劑(arsenic)這類藥物逐漸淘汰,而巴比妥類藥物(barbiturate)的使用數量及種類則逐年上升。[align="left"]正是在藥劑師的工作中,克里斯蒂萌生了要撰寫偵探小說的念頭。她每日都要與藥物打交道,因此,選擇毒藥作為小說中的殺人方式也不足為奇。事實上,在她的處女作《斯泰爾斯莊園奇案》(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中,她就將三種化合物聯用,外加一點化學知識,將受害者置於死地。犯罪中的化學[align="left"]清晨,斯泰爾斯莊園。埃米莉·英格爾索普太太(Mrs Inglethorp)被發現在床上劇烈地痙攣掙扎,十分痛苦。即使是略顯遲鈍的黑斯廷斯上尉也發現,她的後背反張,形成了誇張的拱形,只有頭和腳還靠在床上。這樣的跡象表明,不幸的英格爾索普太太是中了馬錢子鹼的毒。[align="left"]馬錢子鹼來源於馬錢子(Strychnos nux-vomica)灌木的種子,是種口感極苦的生物鹼。這種化合物通過阻斷運動神經元上的甘氨酸受體來干擾神經的功能。在神經系統中,甘氨酸是一種抑制性的神經遞質,當它與受體結合時,能夠抑制已被乙醯膽鹼激活的神經元。而馬錢子鹼干擾了甘氨酸的作用,這樣一來,乙醯膽鹼就會對這些神經細胞起到過高的激活作用。

  

  在二十世紀初,像馬錢子鹼這樣的致命化合物相當容易獲得。圖片來自:Yon Marsh/Alamy[align="left"]低劑量的馬錢子鹼曾被人們當成一種補劑,因為那時候人們覺得它對神經具有「良好的刺激作用」。並且,人們還曾以為它苦澀的味道能用來增添食慾。但這兩種觀點其實都是錯的,馬錢子鹼最終被移出了藥典。[align="left"]除了對人體沒有什麼益處之外,馬錢子鹼最大的問題在於,人們所以為的「治療劑量」與它的致死劑量其實相差無幾。區區100毫克的馬錢子鹼就足以佔據甘氨酸受體,使神經信號失控。在攝入約15分鐘后,人就會開始顫搐。隨著神經系統的失控,這種癥狀隨即發展為全身肌肉的劇烈痙攣,最終的死亡通常是呼吸肌痙攣、窒息造成的。以前,人們也曾因馬錢子鹼的這種致死潛能而將它當做殺蟲劑使用,而目前這種使用在歐洲已經被禁止了。

  

  在畫作中,查爾斯·貝爾(Charles Bell)記錄下了一位破傷風患者因為肌肉痙攣而出現的拱形姿態。這種狀態被稱為「角弓反張」,在馬錢子鹼中毒時,受害者也會出現類似的表現。圖片來自:wikimedia[align="left"]斯泰爾斯莊園內就有大量的馬錢子鹼,獲得它們對投毒者而言非常容易。這裡有成包成瓶的馬錢子鹼殺蟲劑和補劑,而且,家族中還有人在醫院藥房工作,想拿到更多「藥用」馬錢子鹼也輕而易舉。而謎團在於,兇手究竟是利用了哪裡的馬錢子鹼,又是怎樣對英格爾索普太太投毒的呢?[align="left"]幸好,傳奇般的比利時偵探波洛介入了調查,將一項項無關因素撇除,直擊真相。他推斷,殺死英格爾索普太太的馬錢子鹼正是來源於她自己日常服用的補品。這補品的處方中包含了致死劑量的硫酸馬錢子鹼,不過它已經經過高度稀釋,每次僅服用一勺的劑量。[align="left"]處方中的劑量並沒有算錯,除非英格爾索普太太一次喝下整瓶葯,否則她不應該有生命危險。然而,兇手在補藥中添加了另一種物質——溴化物粉末。在20世紀初,溴化物(例如溴化鉀)常被用作鎮靜葯。而溴離子能夠取代補藥中的硫酸根離子,把馬錢子鹼變成不溶於水的溴化馬錢子鹼沉澱下來。這樣一來,整瓶藥水的「有效成分」就被濃縮到了底部,等到英格爾索普太太服下瓶底剩的最後一點藥劑時,就相當於服下了幾乎整瓶劑量的馬錢子鹼。[align="left"]而在這部小說中,第三種登場的化合物是嗎啡(或是其他類似的麻醉藥)。英格爾索普太太每天晚上都會喝上一杯可可,而這化合物就是被摻到了可可中。它的作用是延緩馬錢子鹼的起效時間,以避免人們對補藥產生懷疑。嗎啡與其他阿片製劑能夠減緩消化道平滑肌的運動,使胃部排空的時間延長數小時。而馬錢子鹼鹽又是要等到脫離了胃部的酸性環境、進入小腸的鹼性環境之後才容易吸收。[align="left"]克里斯蒂在小說中選擇的殺人手法十分精準,這不容置疑。《配藥的藝術》(The art of dispensing)一書中引用了一個真實案例,其下毒手法幾乎與小說中無異,這本書應該是克里斯蒂參加藥劑師助理培訓考試時的複習參考書。《藥學期刊》(Pharmaceutical Journal)是克里斯蒂最喜歡的一本刊物,上面曾刊登過一篇《斯泰爾斯莊園奇案》的評論文章。其中寫道:「這部小說有個閃光點,那就是非常真實準確,而這是其他小說中少有的」。文章中還推測,這部小說的作者應該學過藥學,或向行家請教過。這部小說甚至被推薦作為化學系的學生課文。[align="left"]《斯泰爾斯莊園奇案》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使克里斯蒂開始了她漫長而又輝煌的偵探小說寫作生涯。在寫作的同時,她也一直關注著藥物與毒物的發展。每當有新葯打入市場,她都要向專家請教一番。在她的小說中,很少涉及到槍支彈藥,她也坦率地承認過自己對彈道學一無所知。但她的小說中卻有相當多化學方面的線索,克里斯蒂在1937年發布的小說《無言的證人》(Dumb witness)也是如此。道是「無言」卻有「言」 [align="left"]《無言的證人》中的主角埃米莉·阿倫德爾(Emily Arundell)是位十分富有的獨身女士,她有著很多貪婪的親戚。她在參加一個降靈儀式之後就去世了。去世時,她的口中冒出詭異的光環——這是靈光?是死亡的預兆?或者說,這其實是她攝入體內的白磷在進行化學發光?[align="left"]白磷這種物質具有高反應性,和氧的親和力尤其強。它暴露在空氣中時,就會與氧氣反應,併發出陰森的綠光。而只要有一丁點火花存在,它就會劇烈燃燒,釋放大量熱,併產生濃厚的白煙。因此在戰爭中,白磷也被用來製造曳光彈、煙幕以及燃燒彈。白磷化學性質活潑,因此一旦接觸到皮膚,就會對其產生嚴重的損害。並且,長期吸入白磷蒸汽還會造成磷毒性頜骨壞死(phossy jaw),這會給人帶來極度痛苦、造成毀容,甚至還會導致死亡。這種病最初出現在19世紀,發生在火柴工人身上(註:歷史上,白磷曾被用於製造火柴,這種很不安全的火柴在20世紀初被淘汰)。總而言之,白磷可以在很多方面對人造成傷害。

  

  暴露在空氣中併發光的白磷。圖片來自:wikimedia[align="left"]在《無言的證人》中,克里斯蒂最關注的是白磷產生的毒性效應。從兇手的角度來講,食入白磷是最「靠譜」的致死方式,也比上述其他方式更難以被人發現。服用僅100毫克的白磷就足以使一個成年人死亡,且表現出的癥狀看起來與一些消化道疾病類似:嘔吐、出血以及腹部的劇烈疼痛。但磷中毒和疾病之間也有關鍵的不同點——磷中毒病人的嘔吐物往往會冒著煙(因為其中的磷會與空氣產生反應),同時還會散發出難聞的氣味,不熟悉磷化合物的人通常將這種氣味描述為「大蒜味」。首發癥狀可能會逐漸平息,讓受害人以為他們在慢慢好轉。但其實,如果人體吸收的磷已經達到一定限度,那麼接下來更糟的事情還會發生。在片刻緩解之後,更劇烈的癥狀捲土重來,通常還會伴隨口渴難忍,人在大約三日後就會死亡。[align="left"]磷具有親脂性,極易穿過胃腸道細胞膜的磷脂層而吸收入血(特別是在油膩食物的伴隨下攝入時)。磷會積聚在肝臟,並對其造成實質性損害。儘管這其中的具體機制還未研究透徹,但普遍的觀點是,磷會通過自由基的途徑對細胞產生損害。正常情況下,肝臟負責代謝體內的毒素。因此,一旦肝臟產生了不可修復的損傷,人體的其他部位就暴露在了危險之中,人也將在肝衰竭之後的數天內死亡。[align="left"]磷中毒時肝臟受到的損傷,在死後屍體解剖中,看起來很像是由肝病或酒精造成的。但其實病理學家依舊有線索可循。磷化合物的獨特氣味在內臟中也可能被察覺。若死者生前服用了大量的磷,其胃腸道還可以在暗處顯出具有標誌性的光。同時,通過水浴加熱也可以將人體組織中的磷分離,它揮發產生的煙霧在儀器中冷凝,在黑暗中可以看到發光。[align="left"]在《無言的證人》中,受害者埃米莉患有肝病,這也正是兇手充分利用的一點。埃米莉習慣在每天晚餐后服用治療肝病的膠囊,兇手就在其中一粒膠囊內摻入白磷,並覺得人們會把白磷對肝臟產生的損害都歸結到她自己的肝病上去。但在降靈儀式上,從她口中冒出的發光的氣體使兇手露出了馬腳,大偵探波洛就這樣得到了他需要的線索。他將這種現象稱為磷光現象,而不是化學發光——這是一個小小的錯誤,但可以原諒,因為在小說寫成時,磷光產生的機制還未闡明。而在其他方面,克里斯蒂像以往一樣準確。她甚至還在小說中提到了兇手得到白磷的可能途徑——從老鼠藥或火柴頭中獲得。一部投毒指南?

  描述了如此細緻的毒物化學原理,這些小說會成為犯罪者的指南嗎?如果你想照搬小說中的方法來投毒,那你首先應該了解,克里斯蒂筆下的那些致命化合物現在都受到嚴格的管制,想拿到手可比在她那個年代要難多了。就算真的成功從實驗室得到了這些毒藥,如今先進的檢測手段和敬業的毒理學家們也會讓投毒犯無處遁形。

  

  克里斯蒂的作品。圖片來自:ImageBroker/Alamy[align="left"]克里斯蒂在小說中涉及到的化學知識數不勝數。在《藍色的天竺葵》(The blue geranium)中,通過將石蕊試紙貼在病房牆紙上的花兒上,使患者使用嗅鹽(smelling salts,成分通常為碳酸銨,會揮發出氨味,那時通常用於喚醒病人,減輕頭暈、頭痛)時,花兒看起來從紅色變成了藍色。而實際上,這只是嗅瓶中釋放的氨氣與石蕊試紙發生了反應。在《柏棺》(Sad cypress)中,提到了用嗎啡合成阿撲嗎啡(apomorphine)的方法。而在《勒梅熱勒遺產》(The Lemesurier inheritance)中,甚至還通過蒸餾螞蟻的辦法來獲得蟻酸(註:蟻酸即甲酸的俗稱)。[align="left"]人們有著種種理由去鍾愛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但當我從化學的角度去進行解讀,就會發現,其中展現出的創意,狡詐的陰謀和對細節的關注著實讓人眼前一亮——但這可不能降低犯罪難度,別想太多了!(編輯:窗敲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20: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