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畫作中,查爾斯·貝爾(Charles Bell)記錄下了一位破傷風患者因為肌肉痙攣而出現的拱形姿態。這種狀態被稱為「角弓反張」,在馬錢子鹼中毒時,受害者也會出現類似的表現。圖片來自:wikimedia[align="left"]斯泰爾斯莊園內就有大量的馬錢子鹼,獲得它們對投毒者而言非常容易。這裡有成包成瓶的馬錢子鹼殺蟲劑和補劑,而且,家族中還有人在醫院藥房工作,想拿到更多「藥用」馬錢子鹼也輕而易舉。而謎團在於,兇手究竟是利用了哪裡的馬錢子鹼,又是怎樣對英格爾索普太太投毒的呢?[align="left"]幸好,傳奇般的比利時偵探波洛介入了調查,將一項項無關因素撇除,直擊真相。他推斷,殺死英格爾索普太太的馬錢子鹼正是來源於她自己日常服用的補品。這補品的處方中包含了致死劑量的硫酸馬錢子鹼,不過它已經經過高度稀釋,每次僅服用一勺的劑量。[align="left"]處方中的劑量並沒有算錯,除非英格爾索普太太一次喝下整瓶葯,否則她不應該有生命危險。然而,兇手在補藥中添加了另一種物質——溴化物粉末。在20世紀初,溴化物(例如溴化鉀)常被用作鎮靜葯。而溴離子能夠取代補藥中的硫酸根離子,把馬錢子鹼變成不溶於水的溴化馬錢子鹼沉澱下來。這樣一來,整瓶藥水的「有效成分」就被濃縮到了底部,等到英格爾索普太太服下瓶底剩的最後一點藥劑時,就相當於服下了幾乎整瓶劑量的馬錢子鹼。[align="left"]而在這部小說中,第三種登場的化合物是嗎啡(或是其他類似的麻醉藥)。英格爾索普太太每天晚上都會喝上一杯可可,而這化合物就是被摻到了可可中。它的作用是延緩馬錢子鹼的起效時間,以避免人們對補藥產生懷疑。嗎啡與其他阿片製劑能夠減緩消化道平滑肌的運動,使胃部排空的時間延長數小時。而馬錢子鹼鹽又是要等到脫離了胃部的酸性環境、進入小腸的鹼性環境之後才容易吸收。[align="left"]克里斯蒂在小說中選擇的殺人手法十分精準,這不容置疑。《配藥的藝術》(The art of dispensing)一書中引用了一個真實案例,其下毒手法幾乎與小說中無異,這本書應該是克里斯蒂參加藥劑師助理培訓考試時的複習參考書。《藥學期刊》(Pharmaceutical Journal)是克里斯蒂最喜歡的一本刊物,上面曾刊登過一篇《斯泰爾斯莊園奇案》的評論文章。其中寫道:「這部小說有個閃光點,那就是非常真實準確,而這是其他小說中少有的」。文章中還推測,這部小說的作者應該學過藥學,或向行家請教過。這部小說甚至被推薦作為化學系的學生課文。[align="left"]《斯泰爾斯莊園奇案》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使克里斯蒂開始了她漫長而又輝煌的偵探小說寫作生涯。在寫作的同時,她也一直關注著藥物與毒物的發展。每當有新葯打入市場,她都要向專家請教一番。在她的小說中,很少涉及到槍支彈藥,她也坦率地承認過自己對彈道學一無所知。但她的小說中卻有相當多化學方面的線索,克里斯蒂在1937年發布的小說《無言的證人》(Dumb witness)也是如此。道是「無言」卻有「言」 [align="left"]《無言的證人》中的主角埃米莉·阿倫德爾(Emily Arundell)是位十分富有的獨身女士,她有著很多貪婪的親戚。她在參加一個降靈儀式之後就去世了。去世時,她的口中冒出詭異的光環——這是靈光?是死亡的預兆?或者說,這其實是她攝入體內的白磷在進行化學發光?[align="left"]白磷這種物質具有高反應性,和氧的親和力尤其強。它暴露在空氣中時,就會與氧氣反應,併發出陰森的綠光。而只要有一丁點火花存在,它就會劇烈燃燒,釋放大量熱,併產生濃厚的白煙。因此在戰爭中,白磷也被用來製造曳光彈、煙幕以及燃燒彈。白磷化學性質活潑,因此一旦接觸到皮膚,就會對其產生嚴重的損害。並且,長期吸入白磷蒸汽還會造成磷毒性頜骨壞死(phossy jaw),這會給人帶來極度痛苦、造成毀容,甚至還會導致死亡。這種病最初出現在19世紀,發生在火柴工人身上(註:歷史上,白磷曾被用於製造火柴,這種很不安全的火柴在20世紀初被淘汰)。總而言之,白磷可以在很多方面對人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