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進入諾獎「豐收季」?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zhh 發表於 2015-10-11 20: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繼中國本土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又一位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她就是85歲的藥學家屠呦呦--莫言獲獎更具轟動性,因為文學,也因為他是第一位獲得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但是屠呦呦的獲獎更具價值,因為她獲得的是自然科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
       屠呦呦讓歡度十一「黃金周」的中國人亢奮,輿論場沸騰起來。尤其是兩大「微」字頭的新媒體--微博和微信,屠呦呦成為信息爆炸的「爆點」。值得一提的是,信息時代的中國人,對此事的關注點絕非單純的自豪,而是多元到極致。
       有為屠呦呦人生際遇打抱不平的。屠呦呦被輿論場調侃為「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無留洋背景和無院士身份,「三無」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人們自然考問中國的學研體制,同情屠呦呦。
       有為中醫正名的,中國學界至今存在中醫西醫爭論,很多學者更將中醫視為偽科學的「巫醫」,屠呦呦從晉代煉丹家葛洪的古方《肘後備急方》獲得啟發,發現了治療瘧疾的藥物青蒿素,也算是為中醫正名。包括屠呦呦本人,她在世界著名科學月刊《自然》上發表的《青蒿素的發現——中藥的饋贈》論文,亦強調受到了葛洪的啟發。難怪,微博上有網友調侃,真正該獲獎的應該是葛洪而非屠呦呦...
       雖然中西醫的爭論依然還在繼續,但世界看中醫顯然客觀了許多。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齊拉特:「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從中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這表明中國傳統的中草藥,也能給科學家們帶來新的啟發。」在中國官方的祝賀詞中,則強調中醫對全球的貢獻。
       有逆反思中國教育制度的。中國教育體制,多年來為國民否定這多肯定者少,從幼教、中小學到大學,皆是如此。但是中國本土教育體制培養出來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讓人對中國教育體制的評價理性客觀了許多。不惟如此,有網友甚至指出,屠呦呦接受的是民國時期的中學教育,中共時代的本科教育,文革期間的科研成果...如何褒貶,讓各派人士都能按照自己的立場選擇評價。尤值一提的是,文革期間的諸多中國科學成就,大多都是艱苦條件下集體智慧的成果,此獎是否由屠呦呦一人專美,輿論場亦有討論。
       總言之,屠呦呦獲獎,不僅超越了莫言獲獎時的全民狂歡,也激起了民眾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體制的全面多維度理性思考。
       當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絕非偶然,而是其專業和獻身精神的體現。從1967年到1971年的4年間,她和她的團隊調查了2000多種中草藥製劑,選擇了640種可能治療藥劑的藥方。這些艱苦的工作並未取得進展,但其勤奮和專業精神還是得到了回報。如屠呦呦所言,「西晉葛洪的處方給了我靈感。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點較低的乙醚製取青蒿提取物,並在實驗室中觀察到這種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這個解決問題的轉折點,是在經歷了第190次失敗之後才出現的。」
       屠呦呦驗證了「失敗是成功之母」的真理。難能可貴的是,為了驗證青蒿素的治瘧效果,她和她的團隊用自己的身體做實驗,這更體現了獻身精神--所謂「醫者仁心」是也。就此而言,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也是應有之義。
       當然,她獲得諾貝爾獎並非基於崇高的道德精神,而是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效果。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2013年全球有近2億人感染瘧疾,近60萬人不治,患者多為非洲兒童。屠呦呦從中藥中分離出來的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這被諾貝爾委員會稱讚為「強有力的治療新方式」。
       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可見,屠呦呦獲得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並不令人稀奇。
       從莫言到屠呦呦,再到今年很多初選入圍的中國作家,中國似乎迎來諾獎「豐收季」。這很有趣,從前幾年中國學界的酸溜溜和輿論場的期待,到如今「幸福」接踵而至,中國人還需適應諾貝爾獎擁抱中國的時代。須知,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科技進步,也只有幾十年的時間--而諾貝爾獎中的自然科學獎,則需要時間的檢驗,有時甚至要登上半個多世紀。因而,之前中國人對於諾獎的期待看上去有些心急了些。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經濟基礎不僅決定上層建築而且決定科技進步。可預期的是,未來一段時間,還會有更多的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即如中國大學,前些年很少能進入世界百強榜,現在前五十的榜單中,也有了中國大學的身影,而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大國和強國,科技水平相應地強,諾貝爾獎自然也會青睞之。當然,也不排除諾貝爾獎委員會存有錦上添花的「勢利」心理。
       因而,對於諾貝爾獎,中國和中國人還是應有一顆平常心。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6: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