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彈道導彈怎樣一發擊沉航母?中國非首個嘗試

[複製鏈接]

1091

主題

1126

帖子

372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5Rank: 5

積分
37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rn2005 發表於 2015-10-4 22: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彈道導彈怎樣一發擊沉航母?



圖為東風-26彈道導彈。



  中評社北京10月4日電/在9·3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東風-26和東風-21D兩款反艦彈道導彈的正式亮相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視覺衝擊。相比超音速反艦導彈、巡航導彈,用彈道導彈攻擊水面艦艇殺傷力更大,尤其是對於大型水面艦艇而言,很有可能被「一發擊沉」。

  環球網報道,雖然採用彈道導彈攻擊大型水面艦船的做法並不多見,但中國並不是最早提出以彈道導彈打擊海上艦船目標的。其實早在50年前,蘇聯就進行過反艦彈道導彈的研究,並取得過型號成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巡航導彈還未成熟,反擊航空母艦的技術手段並不多見。那個時期,蘇聯面臨的緊迫課題是如何克制具有單邊優勢的美國海軍。1960年,全蘇導彈火箭及航空系統會議上,蘇聯海軍提出了的以導彈反擊美國航母優勢的技術要求。時任第52特種設計局(OKB-52)總設計師切洛梅首次在會議上提出來,研製一種能夠擊中海上機動目標的彈道導彈,全系統研製代號是「R-27」。

  在赫魯曉夫的推動下,R-27反艦彈道導彈方案於1962年4月通過了蘇聯部長會議國防委員會的審核。蘇聯海軍總司令部最終於1964年將UR-200項目列入1966年開始的五年海軍裝備發展計劃,切洛梅領導的OKB-52設計局為主要研製單位,負責研製導彈和與之配套的「神話」海洋偵察衛星。

  1962年時,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決定研製發射4K10(R-27)液體彈道導彈的D-5潛射系統,之後切洛梅認為這種導彈很適合改進為反艦彈道導彈,無需全新研製一個單獨型號的彈道導彈。新導彈被命名為4K18(R-27K)反艦彈道導彈,北約代號SS-NX-13。

  R-27K導彈使用威力較強的核裝葯戰鬥部,發射重量13.25噸,長9米,直徑1.5米,最大射程900公里。1970年新型反艦導彈開始試驗,在卡普斯京亞爾訓練場進行了20次試射,其中16次成功。從1972年12月起改由605型(629A改進型)K-102號柴電潛艇試射,11次發射10次成功,最後一次是在1975年,導彈準確命中了目標船隻。

  導彈從潛艇發射后,先按預定彈道式飛行,30秒后導彈第二級開始工作,當導彈上升到300公里高的彈道頂點時,導彈的戰鬥部開始調整姿態,打開雷達,目標搜索和跟蹤系統開始工作,彈上雷達系統可捕獲偏離預定彈著點65公里半徑內的大型海上艦船目標,捕獲目標后,導彈彈體重新取向,根據目標的實際位置用控制小火箭修正飛行彈道(持續8秒鐘),修正兩次。此時再入體與彈體分離,攜帶核彈的戰鬥部以修正後的彈道直接飛向瞄準點。然後命中目標。

  俄專家指出,蘇軍並沒有裝備R-27K反艦彈道導彈,最終放棄了這種獨一無二的武器,原因有很多,主要可能有兩個。一是原計劃裝配R-27K彈道導彈的667V型核潛艇,在外形上與667A、667AU核潛艇沒有任何區別。而根據美蘇1972年簽署的限制戰略武器條約,這些潛艇都在受限之列,蘇聯被迫「忍痛割愛」;二是人為因素,蘇聯海軍司令部意識到一旦裝備R-27K導彈,實際上等於否決了打造遠洋艦隊的龐大計劃,因為如果使用潛艇發射彈道導彈就能消滅敵方航母編隊的話,那還要遠洋艦隊幹什麼。性能更加優越的R-33反艦彈道導彈D-13發射系統的研製工作也隨即終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08: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