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經年的遺憾 ——梁啟超信札在山東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28 23: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木青 中文圖書網

  山東中國文學藝術博物館館藏中有一通珍罕的信札。之所以稱它珍罕,是因為它不僅由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梁啟超先生親筆所書,而且字裡行間還披露了一段與山東有關的往事,訴說著這位集大成的學者對一位山東學者的激賞與嘆服,也見證著一段經年的憾事。

  眾所周知,梁啟超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著廣泛的研究和宏富的著述,從而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少見的,在退出政治舞台後轉而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百科全書式人物。能讓他倍加讚賞的學者在學問上的造詣自然無可猜疑,兼之他與山東有關的資料並不多見,因而這通信札對於山東學界的意義也就自然而然凸顯出來了。

  那麼,被梁啟超稱道的這位山東學者是誰,梁啟超為何給他寫了這通信,信的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經年憾事呢?

  

  梁啟超(1873 年~ 1929 年)

  才高狂且狷的學者

  此信信首稱呼處落著「秋輝先生箸席」六字。信中大意是,梁啟超早就知道世間有秋輝此人,昔日在都中師範大學講學時,就有學生贈給他一本秋輝所著的冊子,讀後覺得很好,「字字莫逆於心,歡喜踴躍,得未曾有」,只是適逢妻子病故,心緒不寧,「無心尋訪道蹤」,甚至後來連這本冊子也遺失了,兩年來想補購卻也買不到了。不想遺憾之時,卻收到了秋輝的多篇鴻著,十分快慰。並且認為「先生識力橫絕一世,而所憑籍之工具極篤實,二千年學術大革命事業,決能成就」。

  「秋輝先生箸席」六字,道出了這位「識力橫絕一世」的收信人的名字。這並不是一個讓人十分熟知的名字,可在民國時期的山東學界里,這個名字卻因主人鮮明的個性而有著難以錯認的辨識度——山東學者吳秋輝,想來能以才學打動梁啟超的「秋輝先生」舍他其誰?

  

  《梁啟超家書》中國青年出版社

  歷史遺留下的有關吳秋輝的資料,比起那些名滿天下的學者而言少得可憐,儘管他的才華與學識並不輸於人。當然基本的履歷還是有的,除了名桂華,字秋輝,自號「 侘傺生」,於 19 世紀七十年代出生於山東省臨清縣外,他的才華學識、生平著述和其性格特點、人際往來等也在當時故交的零星回憶以及當今一些學者的著力研究下顯露端倪:他的狂狷與怪異是公認的,不僅表現在身有殘疾(左眼盲)、枯黃乾瘦、獨具一格的相貌上,也表現在晝伏夜作、喜好罵人、反對師承、邋遢不羈等匪夷所思的言行上,其怪異指數大約與同時代的國學大師章太炎、黃侃師徒可一較高下吧;支撐這種怪異言行當然要有足夠的本錢——才學。雖然他古怪的言行不可簡單粗暴地歸結於恃才傲物,來自於性格中的因子必定佔了主導,但他經史子集、天文地理、術數理化無所不容的學識與思想顯然一邊構架著他龐大的學術殿宇,又一邊推波助瀾著他的怪異行止。

  

  

  梁啟超信札 山東中國文學藝術博物館 ( 藏品)

  他的學識高深到何種程度呢?很多人都知道,我省老一輩書畫家關友聲先生不僅畫技高超,寫詩填詞也極為出眾,因此有著「詩書畫」俱佳的美名,卻少有人知道他在詩詞方面正是師從於吳秋輝。在吳秋輝的著述中,經學、史學、文字學、音韻學、甲骨文等無不涉獵、無不精研,他一生著有《學文溯源》(五卷)、《學文溯源續編》、《詩經通義》、《學海紺珠》、《楚詞古文考正》(四卷)、《檀弓糾繆》、《儀禮今古文考異》、《禮記正誤》、《古今文字正變源流考》、《齊魯方言存古》、《讀庄漫錄》、《說易》等六十多部,然而根據他臨終所言來看,這些著述大約尚不及其計劃中的一半。而據說他在世時「每有所述,必言之成理、持之有據,旁徵博引,反覆論證,證據確鑿,義旨宏遠,使聞者驚心、見者嘆服,當時的學界很少有人是其對手」。名滿天下的胡適和康有為來濟南演講時,就曾在這位齊魯學者的學問前吃過虧。胡適好歹還存了些顏面,在演講的前一天與吳秋輝在賓館晤談了兩個小時,談論的內容旁人無法得知,只知第二天一早胡適就取消了演講,收拾了行囊返回北京。康有為則在濟南公開演講后與吳秋輝直接展開了筆戰,一時間,紙上硝煙四起,你來我往沒幾個回合,康竟敗下陣來,不得不匆匆離開濟南。

  作為山東人,每逢想起這段軼聞頗有些與有榮焉之感。這段故事後來也令「吳秋輝」這個名字傳到了康有為的高足梁啟超的耳中。經年後,二人機緣巧合地有了一番書信往來,此通信札便是這段機緣的寶貴見證。根據信中所言,梁啟超極為喜歡吳秋輝的著作,並認為吳秋輝「二千年學術大革命事業,決能成就」。回想梁啟超在國學上的造詣,便可知曉,這樣一番發自內心的真摯讚美是何等之高的評價。

  實至名不歸的遺憾

  事實上,這封信的起因是吳秋輝的兩位朋友怕其著作散佚,所以勸其寫信給梁啟超,請求這位曾在北京當過報社總編輯的學界名人,幫助其將著作刊印成書。可以想象,讓這位狂怪而耿直的學者去求人為自己辦事,哪怕是以寫信的方式,也是很困難的。最後,吳秋輝勉強同意由其朋友代筆寫了一封長信,簡述了他的治學經過和心得,並呈上幾部著作。

  學界傳聞,這封信寫於 1926 年10 月,發出后僅四天,吳秋輝就收到了梁啟超寄來的快件復函。梁啟超在復函中對吳秋輝的學術成就推崇備至,並表示將全力幫助他。那麼,傳聞中梁啟超寄給吳秋輝快件復函的原件,應當就是這通入藏山東中國文學藝術博物館的信札。

  信的內容與傳聞相符,時間也是契合的。信尾落款處寫著「啟超拜復十月十三日」,雖沒有寫下具體的年份,但梁啟超在信中說:「時正值亡妻病亟,心緒不寧……乃至並此冊子而失之,兩年來屢欲補購……」文字中的「亡妻」李蕙仙,在 1924 年病逝,兩年後自然是 1926 年,那麼,梁啟超寫下此信的確切時間就是 1926 年 10 月 13 日。所以,對於吳秋輝的一些傳說,可以以此信為佐證了。

  只是,吳秋輝在給梁啟超寄出信件后,幾乎立刻就反悔了,大抵是舊時讀書人的氣節在他心中又佔了上風,讓他覺得寫信求助實在是一件失節之事,因而倍覺無顏。即使梁啟超的回信如此情真意切,言「大著不可不亟謀全部分公之天下」,並鄭重允諾「若剞劂之資,一時不給,啟超願出全力負荷之。若有鈔胥,盼飭錄副見寄。若因此無之,望將原稿掛號付郵,當飭繕錄后,鄭重寄復」,甚至在自己已「謝絕塵俗」,輕易不見旁人的現狀下,仍希圖能夠在暑假或南遊之時見秋輝一面,吳秋輝也不予理會了,著作出版一事後來也就不了了之。遺憾的是,此事的不了了之就像是一個休止符,他一生宏富的研究成果付諸刊印的寥寥無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些有著重要學術價值的著述猶如匣中明珠,光彩奪目,卻不為人知。

  不過,梁啟超與他的聯繫並沒有因此而終結。因著他精深的學問,梁啟超曾想將他介紹到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任導師。那時,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導師只有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四位,可惜,這個時候的吳秋輝身體狀況並不好,而且也不想「討人厭」,所以最終謝絕了梁啟超的好意。而與梁啟超通信的第二年,也就是 1927 年,吳秋輝就離開了人世,彼時不過五十一歲。

  上天給了他橫絕的才華,卻沒有給他一個健康的身體、綿長的壽限;命運給了他高深的學識,卻也給了他一副令旁人敬而遠之的脾性,以致世人無法窺其內在光華;偏安山東,又讓他囿於一隅,名聲不顯,時人不識。在他去世后,漸漸地學界知道他的人也就不多了。還記得 2012 年秋,陳丹青的油畫《國學研究院》在嘉德秋拍中以 2070 萬元的價格成交,畫中描繪的正是昔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吳宓,這五位學者被公認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大師。歷史的身影重現,可卻讓人無比感慨:倘若,吳秋輝當年走出山東進入清華,倘若他的年壽再久一些,倘若他的性格親和一些,那麼以他的才學必然也會嗤聲學界,而這幅《國學研究院》油畫中也必然會有他一席之地。然而過往的一切如何更改?徒留實至名不歸的遺憾。好在,1997 年,山東齊魯書社出版了他的遺稿《 侘傺軒文存》;2000 年,國家圖書出版社先後出版了他的百萬字巨著《說經》及《吳秋輝遺稿》,吳氏之學終得現於世人眼前。而這通見證了這段往事的信札,也留在了山東,成為研究山東近代文化史、佐證吳氏之學的重要資料。歲月且歌且走,這通信札在未來將為越來越多的人講述這位命運多舛的山東學者的傳說,或許有嘆息,或許有敬佩,或許有不解,或許有瞠目,或許有爭論。但他的輪廓必然會越來越清晰,而他對國學的研究也將惠及後世學界。或許有一天,他將真正得到實至名歸,縱然沉迷於學術的他或許並不在意這些所謂的虛名,但我們依然為此而期盼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8: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