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段,一篇「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彷彿一枚炸彈,鬧得動靜很大,引發熱議不斷。連發改委官員都在公開場合被問及如何看待李嘉誠的「跑路」,人民 日 報評論的官方微信,還針對這事還發了一篇評論,說,經商無國界,商人有祖國。
但熱鬧一陣兒,也就過去了。在網際網路的輿論場上,引發爭議的事兒太多,應接不暇,再熱的話題,過一段,也就被新的話題給覆蓋了。我有個同事去創業,搞了個APP,就叫「熱門話題」,我相信他們會一直有料。但是,再熱門的話題,無論是沉船,還是爆炸,對於圍觀者而言,都不會留下太多的記憶,因為沒有最熱,只有更熱。
我以為李嘉誠也懂得,即便他是李嘉誠,他也會被新的熱門話題覆蓋,所以他保持了一貫的沉默。不過,今天他卻突然回應了,之所以沉默這麼長時間,是因為如果前一段回應,會影響主席的出訪,擔心口舌之爭喧賓奪主。言外之意,眼看訪美圓滿結束,他可以回應了。
這篇近2000字的回應文字,是以第三方轉述「李先生」的話的方式,對4個問題的回答。這4個問題,分別是:1,為何受到抨擊未回應?2,為何頻頻出售內地房產但否認撤資?3,被內地媒體抨擊,李先生與中央關係是否有變?4,如何回應被質疑「不愛國」?
令我震驚的是,這篇回應中,6處提到「主席」,1處提及「領導人」。除了解釋前一段沒有回應,是因為擔心影響主席出訪而提及主席之外,有幾處皆是引用主席倡導深化改革開放等中央政策。還有一處提及主席,則是李嘉誠對主席的評價,他說,對中國充滿信心,對主席沉穩的領導能力深感佩服。
在回答上述4個問題之前,李先生說,之前抨擊他跑路的那篇文章,「文理扭曲,語調令人不寒而慄」。看完這篇回應之後,我揣度,李先生真的是被那篇文章嚇到了,以至於,要用大人物的言論,來為自己「壯膽」。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這是一篇失敗的回應——他有意或無疑地,將這事兒很沒必要地進一步政治化了。
李先生用領導人倡導深化改革開放和領導人的領導力令他佩服來證明自己沒有必要「跑路」,那,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如果領導人不倡導深化改革,如果領導人領導力讓他不滿意,他就會跑路?李先生自我設置一個「與中央關係是否有變」的問題,或許有他的深意,但在我看來,有些可笑。
其實,李先生就是一個商人而已,真的沒有必要把自己與中央聯繫起來。經商無國界嘛,在哪裡經商,是商人的自由和權力,李先生也不必用他在大陸有2300間店來證明自己沒有跑路。換句話說,即便跑路,那也是自由,對自己的自由和權力進行解釋,畫蛇添足,徒勞無益。當年,李嘉誠少小離家,從大陸到殖民地香港,不也是跑路嗎,難道當時跑路的時候,李先生覺得有必要向外人解釋?
所以,李先生不僅解釋而且用領導人的權威為自己的解釋背書,大可不必,甚至適得其反——剛好將自己的個人自由政治化了。
當然,這可能是因為,李先生在漫長經商生涯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打量政治,從而很懂政治,以至於在言談之中,不由自主地將自己與政治關聯起來。我認為這是一個小小的悲哀,也是很多中國商人的悲哀。自古以來,在中國經商成功的人,似乎都難以與政治和官家涇渭分明。他們大多本著你不關心政治政治也會關心你的心態,不得不關心政治——誰讓你想賺錢而且有錢嘛。我原本認為,在香港這個「化外之地」經商起家的李先生能夠免俗,看來他沒有。
倒是李先生關於被質疑不愛國問題的回答,我很讚賞。他說,兒時歷經戰亂,然後目睹國家改革三十多年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天天進步,內心觸動不已。對於一些是是非非,雖然痛心,但「此心安處是吾家」,「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他所引用的蘇軾和白居易的兩句詩,將「遊子」與家國的關係,表達得既清楚又委婉。好在他沒有引用富蘭克林那句話——哪裡有自由,哪裡就是我的祖國。
除此之外,李先生的回應中,還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對中央堅定不移繼續改革開放,致力於優化營商環境有信心,並不相信文革思維復甦。這句話,保留了「讚美中央」的特徵,但又有「走夜路吹口哨」為自己壯膽的嫌疑。畢竟,文革思維是否復甦,與你信不信,沒啥關係。
最後,我想說,一個人如果有足夠的自由,應該可以做到兩點:1,不公開讚美自己不能公開批評的事情,2,不公開發表自己不相信的言論。顯然,成功富足如李嘉誠,也沒有足夠的自由。
【文/王海濤 微信公號/海濤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