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薄熙來:一個硬要扮演毛澤東的賈寶玉(圖)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9-24 03: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薄熙來:一個硬要扮演毛澤東的賈寶玉(圖)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某位薄熙來的老友,看過庭審后這樣評價:作為一個具有賈寶玉或者哈姆雷特的內在性格和氣質的人物,卻硬要扮演毛澤東或者凱撒大帝的角色,怎麼能不演出一場既可悲又可笑之鬧劇呢?本文摘自共識網創辦人周志興的微信公眾號「周說」,原題為《兩年過去了,他在獄中還好嗎?》。




  2010年3月6日,薄熙來出席兩會

  光陰似箭,轉眼,兩年過去了。

  2013年的9月22日,他被判處無期徒刑。

  這兩年,他在獄中還好嗎?從萬眾矚目到形影相弔,他能適應嗎?

  其實這個問題不用問,當然會有冰火兩重天的感覺。無論從獄中傳遞出來什麼消息或者是什麼消息也沒有,人們心中都是明白的。也許生活待遇不會怎麼糟糕,但是,心裡的那種冷,一定是寒徹骨髓的。

  時間再往前推兩年,他還炙手可熱。街頭巷尾議論的,不是他被判處什麼徒刑,而是在探討他是不是只是入常,也在給他分配入常后的工作,到底分管什麼?

  儘管有不少反對聲音,但是,這顆閃亮的星即將升的更高,似乎是沒有疑問的。

  後來的事情發展是所有的人都想不到的。

  不過,在這兩年裡,中國又發生了許許多多的難以想象的事情,他卻逐漸被淡忘了。

  其實,在我看來,周永康也好,令計劃也好,都是過去的大人物,眼下他們也都在獄中呆著,相信他們都是百感交集。而我們這些看客,何嘗不是百感交集呢?

  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有這樣一段:

  「俺曾見,金陵玉樹鶯聲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過風流覺,把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充滿無奈。

  然而,儘管世事無常,但不能怨世事無常,因為雖然世間任何事情都有定數,但是人的智慧其實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命運的。

  怕只怕把聰明當成了智慧。

  很多聰明人的跟頭就是摔在了聰明之上。

  想到了我那時寫的一篇短文《聰明和智慧》,重新讀來,也還不算過時,算是憑弔那段歷史吧。

  那個風流倜儻的明星

  2011年9月,我在重慶和當時那裡的一把手見過。那時候,他正在向中國權力的巔峰前進,似乎已經看到了一線曙光。

  儘管不能這樣搭配片語,我還是要說,這是個風流倜儻的官員。長相俊朗,反應機敏,談吐文雅,舉手投足間,頗有領袖氣質。

  說實在話,在中國的官員中,這樣的人是鳳毛麟角。

  他自己,也是以一個政治家的形象來展示自己。而所有的人都知道,在中國,政治家是稀缺品。

  聽說,他在重慶非常努力,辦公室的燈常常徹夜長明。所以,晚上在飯桌上,我對他說了這樣的話:你是我的偶像。

  當然,多少是為了找補我下午對他的不敬。

  下午是一個座談會。一把手從北京開會回來,據說下飛機后還去視察了一個地方,風塵僕僕進的會場,很謙恭地和在座的老同志打招呼寒暄。有人很有點獻媚地說,昨晚看了紅歌表演,真的不錯,只是有的還不夠專業。一把手反應很快,立即說,不專業就對了,這才顯示是群眾的業餘演出。

  真是聰明的回答。

  出席這個座談會的,除了我以外,大都是體制內的官員和學者。記得有前中組部長張全景,社科院副院長朱佳木,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李捷,還有溫鐵軍、李希光、程恩富、崔之元、蘇偉、房寧等人。他們說了很多讚揚重慶的話,這也可以理解,在那個場合。

  一把手很認真地聽,不時插幾句風趣幽默的話。

  我是最後一個發言的,也是唯一一個說了不中聽的話的。

  記得我主要說了這樣幾條:一是說,群眾是分層次的,一部分群眾因為收入增加,住上了廉租房和公租房而滿意的時候,也許另一部分群眾為不能暢所欲言甚至不能開口表達而不滿意。

  二是說,我剛剛從美國回來,美國學者說,重慶打黑打了1000多億財產,不知道哪裡去了。

  三是說唱紅。我說,我看了紅歌會,很多並不能算紅歌,例如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小提琴協奏《花兒與少年》等,為什麼要強調紅歌概念呢?為什麼要強調跟著毛澤東走呢?我說,現在在意識形態領域裡,毛澤東是分水嶺之一,左派認為毛澤東仍然是千古偉人,而右派則是完全相反的看法。因此,唱紅歌的結果是使許多贊成重慶其他做法的人站到對立面去。

  一把手臉色有點不好看,因為他的臉色本來就黑,我真的沒看出來,這是後來別人告訴我的。他把椅子挪動了一下,更加正面地朝向我,一臉凝重。

  但是,他只回應了我的最後一條。他說,按道理說,我應當不喜歡毛澤東,我父親因為文革被整了十二年,我自己也做過監獄。但是,我想來想去,中國只有走毛澤東的道路才行。

  晚上吃飯時,市委宣傳部長何事忠端著酒杯來找我,說,我們知道你是好意,但是,我們不怕那些議論。

  後來我才知道,他們怕是不怕,但是很不滿意。

  據說,當時在場的有的記者汗都出來了,而一把手則質問秘書長,這個姓周的是幹什麼的,誰請他來的?

  也許一把手真的不知道,重慶市委辦公廳給我打電話時,說的是領導想請你到重慶來參加一個座談會,可以主要談黨群關係。

  那個時候,重慶有意識地約請一些也許持不同看法的人來參觀,希望儘可能多的人為他們說話,起碼是站台。有一個較為知名的學者,一向是給人以偏右形象的,一次碰到我,悄聲說,我到了重慶,那兒搞得真不錯。我說,那你寫篇文章?他連連擺手:那我被罵死。

  不過,他的話,倒是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所以,當有機會到重慶去時,我沒有猶豫,縮短了在美國的訪問,到了重慶。

  在這次座談會上,一把手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李庄案。他說:按道理說,我不應該整李庄,我知道他是傅洋和鄭小虎的人,傅洋和鄭小虎是和我一起長大的。尤其是鄭小虎,文革中我們住一個牢房,我個子大,吃不飽,鄭小虎把自己的糧食省下來給我吃。但是,我不管這些,還是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從重慶回北京后,很多人問我對那個聚光燈下的人印象如何,我一般是這樣回答:這是一個想做事情的人,這是一個極聰明的人,這是一個缺少民主與法制精神的人,這是一個追求個人崇拜的人。

  一場審判大戲里的小聰明

  看到了聰明,沒有看到智慧。當然,智慧這東西,很多人是沒有的。

  真的智慧,是要對歷史有透徹的理解,知道哪條路是走過的不通路,因而選擇更加合理的路線。不能大張旗鼓地重走錯路,更不能高舉著一面旗幟其實夾帶了許多不屬於這面旗幟的私貨。

  當然,除了智慧,還有品格,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我在重慶時寫了四篇《霧都日記》,曾經很隱晦地提到了這一點,是這麼寫的:

  「重慶的帶頭大哥們,他們為重慶人民殫精竭慮,也取得了斐然成績,心到底怎樣?是認為自己是一個為人民做事的僕人呢還是覺得自己是救世主?我說的是心而不是口,口上的話,誰都會說。

  這才是關鍵。」

  一晃,兩年過去了。

  這兩年裡,圍繞這座西南城市,發生了太多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就不必多說了。

  日曆翻到了2013年的8月22日。濟南。

  一場大戲開演了。 主角是誰很清楚,還是一把手。他的演技如何,見仁見智。在我看來,還是印證了這個判斷,聰明,缺少智慧。

  也許,最高當局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想法,就是以貪腐和濫用職權的罪名為主來審判,就是這兩個罪名所涵蓋的內容,也是斟酌過的。斟酌的結果,是忽略許多不容易上檯面的罪行。

  但是,「聰明」的一把手從來是不甘寂寞的,也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他要佔據制高點,掌握話語權。以他的聰明和口才,他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這一點,確實贏得了喝彩。

  但是靜下來想,這叫做智慧嗎?中國有句老話,語多必失,或者說,禍從口出,他的滔滔宏論,其中不知賣出了多少破綻。

  其實,早在去年三月兩會期間,一把手在記者會上,用兩個「一派胡言」回敬了那些傳言,但是,明白人都知道,那些傳言很多是真的,可嘆的是,明白人很多。這個時候,低調一點不是更好?

  聰明的人以為可以一下子反擊得手,智慧的人要多想想退路。

  這次審判的高潮出現在最後,一個「暗戀」,一個「如膠似漆」問題的性質悄悄轉移到了兒女私情上。分析起來看,暗戀,是王立軍承認的,如膠似漆,是一把手感受到的。

  退一萬步說,就算此說無懈可擊,觀眾們起碼看到了一把手很難被稱作一個「男兒」,

  聰明的人會選擇路徑,平常時也許不會走錯,但是老祖宗留下一句「慌不擇路」,是適用於許多人的,慌亂時需要大智慧應對。

  一把手顯然是慌了,儘管不少人認為他表現可圈可點,但是我不這麼看。為了跳過眼前的水塘,他先說自己出軌,再說屬下暗戀自己的太太,進而說屬下和自己的太太如膠似漆。這實際上是掉進了更大的一個深淵。

  仔細分析,暗戀和如膠似漆不在一個層面上,正常情況下,每個人都可以暗戀其他人,但是不能和其他人如膠似漆。再加上他後面說的:

  「3號樓是在市委大院里我的家,包括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長等領導也沒有不敲門就到我家裡來,我家裡又不是大雜院,實際上王立軍能隨便來,那實際上是他們倆的一種極特殊的關係,我煩透了。」

  難怪有網友把一張他和太太參加民族活動時戴花帽子的一張照片染成了綠帽子。這是他自己戴上的。

  這完全沒有了政治家的風度,把責任推到了自己的夫人、下屬和朋友身上,因為想擺脫一個麻煩,用盡心機結果陷入一個更大的麻煩。

  歷史將怎樣記錄這樣一個人?家族將怎樣回憶這樣一個人?朋友們將怎樣評價這樣一個人?

  小聰明製造的大問題

  可以說,這是小聰明製造的大問題。

  正如中紀委的一個官員所說:

  「多年來力圖將自己打造成政治家的薄熙來,卻以力辯自己並未涉嫌貪腐的被告角色而落幕。229頁的庭審實錄證明,過於注重儀錶和談吐的薄熙來,展現於世人的最後定位:既不是一個失敗的政治家,也不是一個有情有義的悲劇英雄。」

  某位一把手的老友,看過庭審后這樣評價:作為一個具有賈寶玉或者哈姆雷特的內在性格和氣質的人物,卻硬要扮演毛澤東或者凱撒大帝的角色,怎麼能不演出一場既可悲又可笑之鬧劇呢?

  這兩段評論,都是中肯的。

  這次庭審,堪稱世紀審判。不只是說開創性以及被告人的級別影響力,還有複雜性。被告人的罪狀未能全面展現,貪腐和濫用職權中夾雜著意識形態的因素,嚴肅審判中又添加了一抹桃色,在庭審之前之中和之後,被告人的反對者和支持者都很堅定,等等。

  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主角的面目更加清晰了,原來的面紗已經褪去。



閱讀詳情: https://big5.backchina.com/news/2 ... .html#ixzz3mamW999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8: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