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股災百日需回答三個問題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5-9-22 10: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牛市」和「熊市」相生相伴,是硬幣的正反面。反思股災要從牛市的成因開始:

  【6月15日至今,股災歷經百天。期間,上證指數跌去近50%;滬深上市公司超過20萬億市值灰飛煙滅;7-8月份,300萬個市值超10萬元投資者消失……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管理層一直執著希望發展股市、債券等直接融資手段。那麼,股災百天之時,是時候來反思一下了。林加力賜稿觀察者網認為,站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反思此次股災,需先回答三的幾個問題:牛是怎麼瘋的?誰該為瘋牛負責?A股是否有慢牛?】

  距本輪股災開始已有三個多月。我們見證了政策利好頻出、證金萬億救市、央行降准降息、期指變相關停,但股市仍跌跌不休,平均每3.5個交易日就有一次「千股跌停」。下跌不能怪期指,降息也不能救股市,站在這個時點上,我們有必要反思本輪股災的成因,在歷史中總結經驗與教訓,以開啟資本市場更好的將來。

  「牛市」和「熊市」相生相伴,是硬幣的正反面。反思股災要從牛市的成因開始:

  一問:牛是怎麼瘋的?

  在2014年7月份,中國A股市場距2007年的巔峰已過去七年。對許多老股民來說,當年的股票賬戶已經是歷史沉珂;而對大多數新生代,股票市場仍只是財經新聞上的1個指數,和個人關係並不大。但就在這個時點,暗流已開始涌動,風暴的種子正悄悄萌芽,很快將席捲中國。

  在07年股市暴跌后的七年中,中國最好的金融投資渠道一直是「非標」。(即「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是指未在銀行間市場及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包括但不限於信貸資產、信託貸款、委託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賬款、各類受(收)益權、帶回購條款的股權性融資等。」觀察者網注)。

  以信託產品為例,它不僅有高達10%的高額收益,更有七年不破的剛性兌付金身,吸引著來自銀行、產業資本、高凈值個人的巨額資金。而非標的發展史,也是一段監管失靈的歷史。

  ——2008年次貸危機后,中國貨幣超發,監管部門嚴控銀行信貸以防過度投資。而銀行則以「銀信合作」規避管制,非標橫空出世。

  ——2012年,銀監會加強銀信合作監管。銀行則通過券商、基金、保險、租賃等新通道成功繞過。

  ——2013年,銀監會意識到管通道不如管資金源頭,以8號文限制銀行理財資金投資非標。對此,銀行改用了自營資金,非標事業繼續高速發展。

  ——2014年初,國務院發出107號文《關於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終於協調各部門管住了非標。

  非標受到監管擠壓之後,分析師主流觀點認為,擠出的資金將流入債券市場和銀行信貸,有利於工商企業獲得更多債務資本、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但這一美好的願望再度落空。

  對於習慣了無風險高收益的資本來說,債券市場的收益顯然過低;低風險貸款往往要定價在基準利率以下,也沒有吸引力;而房地產在二三四線城市庫存過剩,似乎快要漲到盡頭。那麼,買什麼?怎麼買?

  很快,無孔不入的資本就在被遺忘多年的股票市場里,找到了一片新天地。由下圖可以看到,從2011年開始,工行股息率就一直高於國開債收益率,且逐年穩步上漲。

  

  買什麼:銀行股

  銀行股因缺少炒作價值,又被資本市場無故看空,股價普遍跌到凈資產的0.5-0.8倍,市盈率跌到4-5倍,幾乎沒有下跌風險。公司凈資產還以每年10%以上速度穩步增長,股票分紅率往往超過債券收益。這就解決了「買什麼」的問題:以銀行股為首的大藍籌股。

  怎麼買:槓桿工具

  而對於「怎麼買」的問題,雖然銀行資金不能直接投資股票,卻並未規定不能借錢給別人買。傘形信託、單一結構化證券投資信託的出現,解決了銀行怎麼買的問題。加上已有的民間配資、融資融券等工具,使「杠杠牛」成為本次牛市的一大特徵。

  終於,資金在2014年7月開始大舉進入股市。非標監管的結局是A股大牛,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也包括監管機構。

  

  降息之後:市場利率沒降,牛卻瘋了

  既然「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政治任務並未達成,央行遂於2014年11月開啟了降息之路。但降息之後,市場利率反而大幅攀升。原因在於:股票是當時最好的投資機會,降息刺激資金湧入股市,債券市場反而受損。政策又一次失靈,而且一而再、再而三。

  非標監管是打開牛欄的鑰匙,而杠杠工具為瘋牛提供了興奮劑,降息則最終揮下了策動萬牛奔騰的皮鞭。瘋牛跑起來后,其巨大的賺錢效應進一步吸引了全社會的資本,從此「千金難買牛回頭」。

  股指暴漲的結局,必定是暴跌。「改革牛」、「政策牛」的美麗謊言並不能阻止股市到頂。瘋牛擊鼓傳花的遊戲本質從未改變,每次卻要改頭換面,用不同的故事圓謊,讓人相信這次不一樣。但泡沫的結局從未不同,唯有「破滅」一途。「日本買下美國」?日經指數在1989年見頂,至今沒有漲回去。「網際網路改變世界」?納斯達克2001年跌去了80%。而中國這次,是「政策牛、改革牛」。

  本次股市暴露了一個矛盾:在經濟新常態下,高息資產已逐步消亡。國內實體經濟的回報率下滑,使經濟無法持續供給充足的高息資產。但資金的收益率目標並未顯著下降,從而湧入高收益高風險的股票市場,最終釀成股災。——這是非標監管導致A股大牛的深層次原因。

  二問:瘋牛誰之責?

  高息資產消亡與收益率目標高企的矛盾,並不必然導致股災。政府有許多管理失當之處,才最終釀成了苦果。

  銀監會:放任銀行資金進入股市,放任槓桿工具發展

  銀行資金不能進入股市,這是銀行監管最基本的原則之一,也是1929年「大蕭條」總結出的歷史教訓。但在本次牛市中,銀行資金入市並未引起警惕。

  本次牛市中,銀行以優先順序資金的形式,大舉進入股票市場。不僅給傘形信託配資,給單一結構化信託配資,還購買券商兩融收益權,發放大股東股票質押貸款。甚至,許多銀行在牛市途中很「適時」地推出了無抵押零售貸款,放款迅速,還款方便,不監管用途。理財經理在推廣時也會暗示客戶,資金可以用於炒股。

  在內部風險計量時,銀行一般僅計算這部分資金的信用風險。而事實上,其風險實質更接近於股票市場風險,存在嚴重的風險低估。例如,若給私募基金的配資出現大幅虧損,劣後方幾乎無可能賠償優先順序的損失。其風險大小並不基於劣後方的信用,而主要基於市場走勢。

  銀行大幅低估了其所承擔的股市系統性風險,如果這次股災沒有政府救市,銀行將出現大面積虧損。銀行作為需要平衡風險和收益的金融機構,並未真實計量業務面對的實質風險,而僅僅追求短期利潤,反應了國內商業銀行在風險經營方面的不成熟。

  銀監會作為監管機構,在銀行出現過高風險經營行為時,並未給予監管和指導,也沒有對相關槓桿工具進行管理,未能履行其應有職責。

  證監會:對槓桿資金,前期監管缺失,後期監管過急

  本輪牛市頂峰的中國股市槓桿率很高。僅場內融資方面,融資餘額就占標的股流通市值的10%左右,如果去除前10大流通股東的股份,融資佔比平均超過20%。若再考慮傘形信託、單一信託、民間配資公司等場外配資,實際槓桿率更高。

  對於快速上升的槓桿率,證監會在前期並未有所警惕,偶爾有整頓的風聲也都是不了了之。到後期槓桿率過高時,又過快過急清理,搞一刀切,引發了系統性風險。

  央行:降息是經濟需要,但與銀監證監的協調有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中樞的下降,存貸款利率下降是必然要求。下圖是A股上市公司除金融業以外22個行業的「息稅前利潤/總資產」比率:

  

  僅有7個行業的比率高於社會平均貸款利率。也就是說,如果以平均貸款利率借款擴大生產,超過2/3行業連貸款利息都掙不回來。結合經濟形勢的下滑,央行降息確有必要。降息也切實降低了平均貸款利率:

  

  降息雖然是推動本輪牛市的最直接動力,但央行從履行其主要監管職能來說,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央行對第一次降息后股票市場的暴漲並未有所警惕,也沒有協調銀監、證監部門對股票市場進行恰當的管理,在股市受降息刺激漲幅明顯脫離基本面的情況下,仍然連續降息,終釀股災。

  這一方面,是中國金融管理條塊分割所導致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傳統金融體系長期漠視股票市場的影響。中國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國家,銀行業總資產已達188萬億元,比股市規模高一個數量級。股票市場在社會融資總額中的佔比長期低於5%,而歷史上的股災也沒有導致嚴重的經濟蕭條,使得人民銀行、商業銀行、學術界都長期存在「股市大跌對經濟影響有限」的觀點。事實上,隨著中國股市規模的擴張,以及金融創新帶來風險傳染性的顯著提升,股災的能量已遠超股市「幼年」時期,需要引起警惕。

  官媒:外行部門的推波助瀾

  在股災的演進過程中,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官方背景的媒體,都在「政策牛」、「改革牛」的輿論背景下,一味迎合市場的錯誤論調,發表了一些諸如「4000點才是A股牛市的開端」的不恰當言論。

  人造牛市並不能承載中國夢,後面必然導致的崩盤反而會讓中國錯過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經過這次股災,我們需要反思社會各界對「牛市」的態度。「牛市」和「熊市」總是相生相伴,為「牛市」搖旗吶喊的人,也是「熊市」的始作俑者。

  三問:A股能否有慢牛?

  回顧一下A股的牛熊轉換歷史,我們會發現,「慢牛」這種物種,在A股歷史上似乎沒有出現過:

  

  股市的暴漲暴跌是A股的常態。而近年來,牛短熊長的趨勢更加明顯。2001年的熊市持續了4年,而2009年以後的熊市則持續了5年。對於投資者來說,要充分估計熊市的長度,A股歷史上最短的熊市也持續了0.5年。

  筆者認為A股無慢牛的主要原因在於:A股長期投資回報過低,投資者不能通過企業成長與分紅獲得合理回報,不具備長期持股的動機。而長期回報過低的原因在於:股票估值過高。

  剔除掉銀行股,A股近20年的平均盈利增長率是5.88%,市盈率的歷史中位數是34.1倍,歷史平均分紅率低於1.5%。按照現金流折現模型計算,其長期投資回報率僅為6%左右,甚至低於社會貸款平均利率,而風險卻很高。如果要使得股票投資在這樣的盈利增長率上獲得10%的收益,則需要在40%分紅比例下,以10倍PE估值。

  A股的長期投資回報過低,使得投資者不願意長期持有股票。股價=盈利*市盈率。企業盈利帶來的收益只有6%。因而,市場只有在市盈率大幅上漲的時候才能獲得合適回報。但市場的上漲總有盡頭,市盈率不會無止境提高。一旦市盈率上漲步伐停歇,資金就該撤出股市了。表現出來就是暴漲暴跌,資金不願意長期停留在股市內忍受低收益高風險。

  而在槓桿牛市中,這種股市長期低收益的特徵更加致命。銀行給出的槓桿資金成本大多在7-8%,券商融資融券利率大多在8-9%,而民間配資公司甚至有超過30%的利率。融資盤絕不可能長期以8%的融資成本投資長期收益6%的股票,能夠承受這種融資成本的投資品種,可能也只有銀行股了。一旦市場略有動蕩,就會有資金陸續撤出,導致市場進一步下跌,形成滾雪球式的雪崩。

  股票發行的審批制,是估值過高的首要原因。證監會長期把持著股票發行的審批,使得中國股票市場供需失衡。一方面,是居民財富增長后的股票投資需求增長;另一方面,發行審批制下股票供給不足。這種供給短缺,使得中國私募股權市場和A股市場的股權之間存在數倍的估值差距,也成為企業希望上市的首要原因。這種估值差在A股和海外市場之間也可以觀察到。

  以後隨著A股註冊制的推行,A股與私募股權市場的估值將會趨向一致。隨著跨境資本自由流動的開放,A股與海外市場的估值也將接軌——結果當時是A股的下跌。但從更長期來看,這將是A股估值回到合理區間,讓投資者真正能夠通過長期持有A股獲得合理回報,讓A股市場真正迎來穩定繁榮的慢牛時代。

  小結:經過股災的教訓,大家對「牛市」應當有新的理解,「牛市」的另一面往往是「熊市」,政府也不應當發動政策牛市。對於市場參與各方來說,投資者應當變得更加成熟,在經濟新常態下降低對收益的期望。

  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應當進一步提高風險運營能力,不被高風險業務帶來的高利潤所迷惑。監管機構在金融市場關聯度不斷提高、風險傳染性不斷增強的背景下,應當提高監管的統籌協調水平,並提高對股票市場的重視程度。最後,我們不能因為股災了讓註冊制改革停滯,註冊制后才有慢牛。經歷洗禮后,讓我們期待一個更好的中國資本市場。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0: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