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安倍想錯了 日本誤解安保法美國震怒(圖)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9-22 04: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安倍想錯了 日本誤解安保法美國震怒(圖)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日本參議院9月19日凌晨不顧廣大民眾和在野黨的強烈反對通過了被稱為「戰爭法案」的安保相關法案。今後的日本將走向何方,目前無從知曉。但是日本謀求成為「正常國家」的野心恐怕不會收斂。日本媒體甚至已經設想好如何包圍中國,協同美國對中國作戰。
  本次在日本國會通過的系列安保法案中,共有11個具體法案,其中包括1個新立法和10個修正法。在安保法案正式升級為法律后,日本政府將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
  系列安保法案的通過對戰後的日本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局勢也將會產生重大影響。中國近年來的強勢崛起,已經極大地改變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尤其在亞太地區,僅在釣魚島問題上,兩國就大小摩擦不斷,儘管兩軍未動武,但是火控雷達事件等意外的發生,依然讓兩國神經緊繃。為此,日本的安倍政府自2013年以來,一步步解禁集體自衛權,突破自衛隊作戰的瓶頸,積極備戰。按照安倍的說法,中國在釣魚島的存在對日本而言是「存立危機事態」和「重要影響事態」。
  


  這個「安倍」很眼熟
  在南海,日本同樣聲稱南海的航行自由是保障其海上生命線的根本,是影響日本的「存立危機事態」,屢次三番以中國「武力改變現狀」為由,為與中國存在潛在衝突的國家提供軍事裝備、協同訓練。安保法案通過後,日本更可以肆無忌憚地在南海與中國對抗,中日甚至存在動武的潛在風險。日本共同社就模擬三種日本「捲入戰爭」的情況,其目標直指潛艇出現在日本海的A國、在南海填海建人工島的B國以及朝鮮。其中在南海毫無疑問針對的是中國。
  但是如果認為安倍不顧大部分國民的強烈反對,苦心孤詣地通過安保法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在亞太與中國一較高下,那就錯了。FT中文網的文章認為,通過安保法案是日本追求「正常大國地位」的重要部分。這種正常大國地位是安倍政治成功的根本,實現這一目的將成為他最重要的政治遺產。
  不過,日本追求的正常大國地位並不限於在亞洲的影響力,而是全世界意義上的大國,是日本在軍事和外交上的「完全正常化」。這點與美國背後慫恿安倍晉三強推安保法的初衷簡直是南轅北轍。美國支持安倍,是基於其亞太戰略下的行動。
  在美國看來,經濟實力崛起后的中國必然尋求軍事上的擴張和在國際事務中更大的話語權,會成為美國最大的戰略競爭者。隨著日本安保法案的通過,過去的政治與安全格局被打破,日本將會更積極、更少有束縛地參與亞太安全事務中來,這對於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將起到重要的協助支撐作用,對於中國將形成有效抑制。而一旦日本將自衛隊的鐵蹄伸向全球,且不說安倍的野心日本無法控制,真到了自衛隊羽翼豐滿,日本距離真正脫離美國庇護、成為「正常國家」可能也就不遠了。雖然那種情況出現的概率極小,但是慎重的美國人不可能不作任何預測。日本人在二戰中的太平洋戰場上對美軍的兇殘,已經讓美國人感受到了徹骨的寒意。
  如果日本國內的民族主義再度興起,發展到挑戰美國對日本的支配地位時,或許就會讓美國不再具有對日本的完全控制力。而那也是美國所忌憚的。因此,美國只希望安倍帶領自衛隊在亞太地區為美國應對中國崛起出出力。美國官方智庫也持有同樣的觀點。外交關係協會高級研究員史密斯(Sheila.Smith)肯定安保相關法的通過,認為這可以使自衛隊在海外能行使的任務明確化。但她同時也指出,日本國內對美國存在誤解,美國沒有要求日本在海外行使武力。美國的失望與憤怒之情可見一斑,外交關係協會的發聲也是在向安倍喊話:你想錯了!
  故此,或許可以認為在運用安保法的目的上,日本與美國是錯位的。日本企圖建設一個全球性的「軍事大國」,進而向軍事、外交完全獨立的「正常國家」過渡,而美國只是期待盟友配合自己的「重返亞太」戰略。


閱讀詳情: https://big5.backchina.com/news/2015/09/21/385429.html#ixzz3mPNTGzOX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17: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