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四軍抗戰戰績

[複製鏈接]

267

主題

1020

帖子

107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7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mw2000 發表於 2015-9-12 00: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四軍抗戰戰績


就日偽控制較強的蘇中來說,粟裕自己寫道: 蘇中位於長江以北、京杭大運河以東,
北起斗龍港,東臨黃海,面積約二萬五干多平方公里,人口八百多萬。這裡臨近南京、
上海,扼制著長江下游北側航運通 道;盛產糧食、棉花、食油、海鹽等重要戰略物資
,沿江城鎮有紡織、加工等現代輕工業,商業興盛,財源豐足;境內系平原水網,河流
縱橫,公路交錯,交通便捷,歷來是官僚資本江浙財團的重要原料基地和工業品銷售市
場,淪陷后成為日本侵略軍的重要後方和人力、物力、資源的供應基地。
蘇中是我華中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中南部的一個前哨陣地,又是向蘇浙皖
邊、閩浙贛邊發展以及反攻階段收復南京、上海的一個重要基地和出發 地。在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中國,上海是個國際都市。蘇中臨近上海,可以成為我黨、我軍連接國內外
反法西斯力量的橋樑;我抗日鬥爭的勝利和根據地各項民主政策 的成果,能通過蘇中
,再由上海迅速向國內外傳播,以擴大我黨、我軍的影響。同時,我方在蘇中所能控制
的人力、財力,在華中各戰略區中占首位。所以,蘇中以 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經濟狀
況、戰略作用,成為日本侵略軍、國民黨蔣介石和我黨我軍三方必爭之地,並決定了斗
爭的極端尖銳和複雜。這是蘇中抗日鬥爭的又一個 特點。

但蘇中的日軍有多少呢?少的讓人不敢相信!

粟裕回憶: 日軍在蘇中的部隊原是第十七師團的一個聯隊,分佈於沿江和沿通揚運河
的南通、如皋、靖江、泰興、揚州,並沿大運河北伸至邵伯、高郵一線。偽軍僅有南京
「維新政府」所轄之偽綏靖軍第三、第六兩個師,分駐於揚州、南通。一九四一年春
,日軍從江南調來獨立第十二混成旅團接替第十七師團一個聯隊在蘇中的防務,以加強
對我進攻的力量。這個旅團的旅團長是南浦襄吉少將。旅團直轄五個步兵大隊和一個特
種兵大隊,共五千六百餘人,武器裝備好,戰鬥力比同等的日軍部隊強 些,有單獨執
行戰略任務的能力。

不錯,蘇中始終只有日軍一個獨立混成旅團5000人,即使偶爾臨時大規模清鄉需要增兵
,也僅增調第六十一師團四個大隊,平時只有這5000人駐紮。

那麼蘇北呢?始終只有一個師團駐紮在徐州和其他蘇北的各大城市,比如鹽城,淮陰,
連雲港。由於徐州地位重要,先後有多個師團輪崗駐紮,包括21師團,17師團。而從
1943年起,駐紮徐州的是日軍序列中戰鬥力相當差勁的丙級師團,也就是65師團。
這種師團總兵力只有1.2萬人,下屬8個獨立步兵大隊。
而徐州是江蘇,安徽,山東交匯的交通樞紐,而安徽北部,山東南部都有大量國軍部隊
,這個師團根本無法移動,只能就地衛戍。

第65師團下屬的8個獨立步兵大隊,具體分部如下:
獨立步兵第56大隊大隊長岡田助大尉(擔負東海地區的警備);
獨立步兵第57大隊大隊長星野輝夫大尉(擔負徐州附近的警備);
獨立步兵第58大隊大隊長弓場義郎大尉(擔負徐州附近的警備);
獨立步兵第59大隊大隊長松田緩治中佐(擔負宿縣地區的警備);
步兵第72旅團旅團長窪田武二郎少將(司令部設淮陰);
獨立步兵第60大隊大隊長南波留八少佐(擔負淮陰、淮安、沐陽、漣水地區的警備);
獨立步兵第134大隊大隊長藤本仁一大尉(擔負淮海地區和沐陽附近的警備);
獨立步兵第135大隊大隊長高橋剛大尉(擔負宿遷地區的警備);
獨立步兵第136大隊大隊長瀧本信藏少佐(擔負阜寧、海州附近的警備);

可以看到,宿縣是安徽的,徐州也不是新四軍活動區域,也就是說65師團只有6個獨立
步兵大隊在蘇北新四軍控制區駐紮,不到1萬人。
徐州的衛戍師團,以1萬兵力分散在蘇北5萬多平方公里,1500萬人口的廣大區域,根本
就是捉襟見肘。日軍由於兵力不足,衛戍師團每次掃蕩新四軍只能抽調一部。

日軍以1個師團一部和1個旅團,總兵力還不到1萬5000人控制蘇北蘇中,而新四軍有多
大的實力呢?抗戰結束時候,兵力已經突破30萬人,雙方的兵力相差20倍之多!

新四軍抗戰的成績是很不好的。新四軍在最後幾年保持著20,30萬規模,如果想打,想
打一個百團大戰這種規模的戰役,並不稀奇。但新四軍八年對日寇最大一戰,是車橋戰
役,殲滅日軍為:日軍陣亡441人,被俘24人(此數字系中共公布)。而車橋內的40個日
軍,居然也沒有被全殲。
而當時已經是1944年,新四軍規模已經有20萬,殲滅了日軍460人。
而在新四軍僅有6萬多人的1940年,他們黃橋一戰就能殲滅國軍1萬1000人。
顯然,這並不是實力問題,是願不願意打的問題。

新四軍戰死最高的軍官是項英和彭雪楓,項英死於皖南事變,是和國軍的火拚。而彭雪
楓死於1944年的新四軍東進攻擊國軍,也是和國軍的火拚。在9月11日,彭雪楓於河南
夏邑八里庄圍攻國民革命軍蘇北挺進軍第一縱隊李光明部的戰鬥中勝利結束時被流彈擊
中陣亡。

新四軍在皖南事變之後,其實並沒有消停。在1944年末,日軍集中65萬主力猛攻國軍,
國軍一線接連潰敗,而新四軍卻在乘機擴張。
1944年4月日軍開始豫湘桂會戰的全面進攻,會戰持續到11月底才大體結束。
而新四軍從1944年8月開始,由彭雪楓率新四軍4師全力攻擊國軍,接連獲勝。彭雪楓中
彈戰死以後,張愛萍接手,經過4個月激戰,殲滅國軍1萬多人,恢復了豫皖蘇邊區。隨
后新四軍各部紛紛南下,跟隨日軍前進腳步,佔領一個個地盤。粟裕的新四軍第一師南
下,殲滅國軍數千人,控制浙江西部100多平方公里,包括10個縣的地區,人口100多萬
。總之這次所謂的反攻,又讓新四軍力量深入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四省。

57

主題

530

帖子

404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041
沙發
夸父追月 發表於 2015-9-14 05:24 | 只看該作者
新四軍的確是一支奸軍,抗戰八年,一直是和國軍、抗日游擊隊作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7

主題

530

帖子

404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041
3
夸父追月 發表於 2015-9-21 12:09 | 只看該作者
未震驚世界的黃橋之戰「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幹了什麼,新四軍以逸待勞,把剛打完台兒庄轍下來的國軍部隊全繳了械!抗日英雄的換來的就是這個嗎?新四軍拿手好戲就是做一些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皖南事變的起因是什麼?一九三九年夏,新四軍主力舉著抗日大旗,從江南挺進蘇北,卻不從日軍手裡奪回失地,而偏要從國軍手裡搶佔地盤。陳毅和粟裕認為,在黃橋建立根據地,可以切斷國軍蘇魯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與冷欣之間的聯繫,「不應強調華中特殊而坐失發展時機,在江蘇境內,應不顧顧祝同、冷欣、韓德勤等反共分子的批評、限制和壓迫,西起南京,東至海邊,南至杭州,北至徐州,儘可能迅速地、有步驟有計劃地將一切可能控制的區域控制在我們手中,獨立自主地擴大軍隊,建立政權。」(見《粟裕戰爭回憶錄》原載中國新四軍網)

黃橋一戰,國民黨89軍全軍覆沒,軍長李守維遇害。真可謂是「千古奇冤,黃橋一李,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建黨偉業,其實是蘇聯人的偉業;國共內戰,其實是中華民族與蘇聯及其代理人的生死存亡之戰。他們贏了,而中華民族輸了,從此淪入萬劫不復之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3: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