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ulull 發表於 昨天17:48
好不容易戰勝了內心的懶蟲,準備到健身房裡揮灑汗水,這時的你肯定希望自己的每一步都能最大限度地燃燒能量。而與此同時,你的身體卻已經打定主意要偷懶到底,而且它真的很擅長這樣做。
最近,來自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研究者發現,我們的身體在步行運動時會隨時調整邁步頻率,從而讓能量消耗維持在最低狀態,而同樣的「偷懶神技」可能對大多數運動都同樣適用,相關論文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上[1]。
科學家很早就發現,儘管人類的腿部構造完全可以勝任各種五花八門的動作,但我們在日常移動時的步態卻相當保守,似乎只有「走」和「跑」這兩種選項。背後的原因似乎就與我們這副愛偷懶的身體相關。

慢動作下的跑步姿態。原視頻來自:James Dunne
計算機模擬結果表明,需要低速運動時,膝蓋彎曲幅度較小的「走」是一種最節能的運動方式,而雙腳交替躍起的「跑」則是高速運動時的最優解[2]。可以說,通過漫長的進化歷程,我們已經學會了如何儘可能地節省力氣。

兩腳前進其實有很多其他的形式,比如看起來很活潑的跑跳步。但這些高能耗的步法並不會被人們日常採用。原視頻來自:pleated-jeans
不過,我們的身體是否只有這兩種固定的「節能模式」呢?一些研究者認為,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或許人類能夠根據當下狀況實時調整動作姿態,從而讓耗能持續保持在最低狀態。
為了證明這一假說,本篇論文的研究們利用一種腿部的輕質機械外骨骼裝置展開了實驗。志願者穿上這種裝置后,他們的步態、步頻等信息就可以實時傳輸到計算機上。同時,這個裝置還會再膝蓋部位施加阻力,影響受試者的運動狀態,阻力的大小會隨著邁步頻率發生變化,當達到實驗者預設的某個頻率時,阻力會達到最小。與此同時,通過覆蓋在志願者口鼻處的氣體收集裝置,研究者們還可以測算受試者實際的運動能耗。

一位穿著機械外骨骼和氣體收集裝置的女性志願者。圖片來自:Greg Ehlers
在實驗中,研究者會預設一個與志願者平時習慣不同的邁步頻率,並觀察志願者在「阻力懲罰」下會如何反應。結果發現,志願者並沒有立刻做出改變,而是暫時維持了原狀,只不過由於外骨骼施加阻力的原因,這個「原狀」顯得有些浪費體力。接下來,研究者請志願者們自由地嘗試了不同的邁步頻率。結果,在短短15分鐘的探索之後,志願者就迅速掌握了新的「偷懶訣竅」——他們的邁步頻率明顯向著預設的「最佳頻率」偏倚,並且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內還會進行一系列微調。對呼出氣體的分析結果也顯示,志願者們的代謝能耗正在逐步接近個體的最低水平。

志願者在不同條件下的邁步頻率變化。中間是沒有外加阻力的情況,左側設置為高步頻時阻力小,右側與之相反。原視頻來自:HANS GOKSOYR, DAVID BRIGDEN, SFU LOCOMOTION LAB
隨時調整姿態來「偷懶」對人體而言可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它背後其實有著相當複雜的變化。要知道,如果讓計算機程序來尋找最優解,大量的平均和迭代也是要花上不少時間的。人類的大腦是如何收集實時耗能數據,並在短時間內完成「優化運算」的呢?這個謎題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來解決。(編輯:窗敲雨)
題圖來自:Greg Ehlers參考資料:Selinger et al., Humans Can Continuously Optimize Energetic Cost during Walking, Current Biology (2015), http://dx.doi.org/10.1016/j.cub.2015.08.016Srinivasan, M., & Ruina, A. (2006). Computer optimization of a minimal biped model discovers walking and running. Nature, 439(7072), 72-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