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帶一路」與「東守、西進和南進」戰略(三)

[複製鏈接]

34

主題

34

帖子

23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mtwb 發表於 2015-9-15 22: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四、「東守」戰略是積極防禦,而非消極防禦     劉亞洲將軍和王緝思教授的「西進」戰略的全稱叫「東緩西進」,所謂「東緩」就是主動緩和與美日關係,為中國繼續贏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機遇期。當然筆者也認同要緩和與美日關係,但在對待具有霸權主義心態、號稱要繼續領導世界一百年的美國,一味妥協不但不能贏得美國的尊重,反而有可能被美國得尺進寸,把中國逼到退無可退的懸崖邊,最終還是無法避免和美國的衝突,俄羅斯就是前車之鑒。這次南海爭端就清楚的顯示這一點,美國不但強化其圍繞中國東部沿海的韓、日、菲、澳、新軍事同盟,還不斷拉攏越南、緬甸、台灣。不但企圖將中國海軍困在第一島鏈內,而且還不斷向南中國海滲透,更企圖將中國海軍壓制在中國近海內。所以中國如果沒有同美國在南海、東海進行較量的勇氣,而是一味韜光養晦,不但中國海軍無生存空間,中國沿海地區的安全也完全暴露美日的軍事威脅下。
正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教授在《新型大國關係向何處去》一文所述的:在對華政策上,今天美國存在如下幾個主要方法或者政策思維。第一,現實主義派,以五角大樓為主導。強調要利用美國所擁有的強大軍事優勢,使用冷戰期間曾經對付前蘇聯的經濟方法,締結區域性的針對中國的戰略性貿易同盟;第二,和平共處方法。這個方法有些類似中國本身所追求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中國的核心利益(主權)要求、以獲取中國大陸的和平承諾、通過要求同盟的剋制,通過改革現存美國西方所主導的國際機構,讓中國擁有更大的權利和責任等等。第三,求同存異法,美國一方面不會在美國認為會損害美國關鍵利益的問題上同中國妥協,例如當中國的「擴張主義」損害到美國或者美國盟友的利益的時候,美國需要和中國對抗;另一方面在一些關鍵問題和中國進行合作。由於中美雙方缺失「戰略互信」, 雖然第三種方法多年來是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主調。但現在的情況是,第二種方法很難在美國有市場,很容易被視為是「親華」「出賣美國利益」。第一種現實主義的方法上升得很快,有可能和第三種方法中的一些負面(對中國而言)因素結合起來,演變成對華政策主流。
奧巴馬上台後,美國先後從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爭中泥潭擺脫的出來,現在又緩和了和伊朗、古巴的關係。雖然烏克蘭危機使美國和俄羅斯在東歐處於緊張的對峙中,但俄羅斯在吞併克里米亞和搞亂烏克蘭東部后,面對美歐的經濟制裁和軍事壓力,現在是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所以美俄關係惡化並不能阻礙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戰略決心和步伐。同時,鑒於最近幾年,中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增長很快,已經到了美國感受到威脅的程度,所以中國繼續韜光養晦政策已經無法緩和與美國的緊張關係。這就是筆者認為「東緩西進」戰略,以及鄭永年教授提出盡量不要刺激美國的方針,並不能真正緩和與美日的緊張關係,反而會使中國在中美關係中處於極為被動地位,最終也無法真正穩定中美關係。所以筆者提出的「東守西進」戰略,是積極防禦戰略,而非消極防禦戰略。
筆者所謂積極防禦是指,中國在國家戰略上,可以向世人宣布中國的戰略方向在於「西邊」和「南邊」,也就是目前所提的「一帶一路」。 在政治上,中國無意將美國從東亞排擠出去,也願意和美國在亞太進行合作;現階段在軍事上,中國也無意突破第一島鏈,將軍事實力擴張到西太平洋上,威脅美國在太平洋霸主地位(這點需要中國主動控制海軍規模);從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給美國社會一個定心丸,以實際行動化解美國反華勢力對中國威脅論的渲染。其次,中國也應該明確告訴美國,中國不可能再容忍美國在第一島鏈內的南海繼續挑事,繼續支持菲越侵犯中國海洋權益。為了顯示中國誠意和穩定南中國海局勢,中國可以承諾在中國控制的南沙島礁上只部署行政執法力量。如果美日繼續挑戰中國在東海和南海劃定底線,中國也要敢於在東海、南海和美國及其盟國進行衝突和對抗。雖然,美國海軍實力遠勝於中國,但在東海和南中國海,中國海軍占著地利優勢,可以得到陸基航空兵和陸基導彈支持,完全可以和美國海軍進行對抗。早就有美國軍事專家指出,如果中美在南中國海爆發戰爭,美國並不具備軍事優勢。另外在今年的香格里拉會議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主旨發言,清楚顯示東南亞國家並不贊同美國和菲律賓不斷激化南中國海的緊張局勢做法,不希望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也反對中美在南中國海爆發軍事衝突。所以,只要中國主動退避三舍,但又堅決守住底線,最後的反戈一擊一定會贏得世界輿論,包括美國社會的理解。
「東守戰略」從策略上說,中國還要主動引導地區局勢向有利於中國方向轉變。對於甘當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急先鋒的菲律賓,通過這幾年中國的堅決鬥爭,菲律賓社會也清楚看出,阿基諾政府對抗中國政策,並沒有使得菲律賓佔得任何便宜。相反中美在南海的軍事對持加劇,一旦擦槍走火,必將殃及始作俑者的菲律賓。明年,菲律賓即將大選,如果新一屆菲律賓政府能夠放棄阿基諾政府的對華政策,中國不妨給予菲律賓以足夠的經濟援助,以此化解美國捲入南海爭端的借口。如果菲律賓新政府繼續堅持阿基諾對華政策,中國一定要不懼怕美國的捲入,敢於對菲律賓採取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強硬反制手段,一定要讓菲律賓品嘗挑釁的苦果。由於今後中國的國家戰略轉向「西進」和「南進」,所以中國並不懼怕未來東海、南海的地區局勢惡化,中國要敢於給予膽敢製造地區緊張局勢的菲、日、越等國以強力反擊,讓挑事者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以堅決的鬥爭求得東海和南中國海的和平與穩定。
五、世界將從海權時代進入陸權、海權並重時代,「一帶一路」戰略正好順應這種時代變遷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火車和輪船同時出現,由於火車要建設工程巨大的鐵路線,所以輪船在世界貿易中的作用就超過火車,由此世界政治、經濟進入海洋時代。十九世紀未,美國傑出的軍事理論家馬漢,在其《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一文中提出有關爭奪海上主導權對於主宰國家乃至世界命運都會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的海權論觀點。西班牙、英國、日本、美國崛起為世界強國,無不以世界進入海洋時代有關。至今,海洋仍是世界貿易的重要通道,誰控制著海洋,誰就擁有世界霸權,這也是擁有強大海軍的美國仍然維持世界霸權地位的關鍵。但同時代的英國戰略學家麥金德,在二十世紀初鐵路發展的蓬勃時代又提出「陸權說」,認為鐵路的出現已經大大降低了一個單一強權主宰中心地帶的難度。當歐亞大陸被密集的鐵路網覆蓋時,一個強大的大陸國家將主宰這片自東歐門戶開始的的廣袤土地。"誰控制了東歐就控制了心臟地帶; 誰控制了心臟地帶就控制了世界島; 誰控制了世界島就控制了世界。" 麥金德的上述結論假設了對於兩大海洋強權-英國和美國的地緣政治噩夢。
二十世紀初,歐洲和美洲的鐵路雖然興起,但火車的速度、鐵路工程建設的水平,限制著洲際鐵路發展,麥金德的「世界島」理論就顯得不切實際和過於超前。但隨著高鐵出現,極大拉近人們的空間距離,特別是工程機械和工程技術的快速發展,建設高效的洲際鐵路在技術上已經沒有任何障礙。所以最近幾年麥金德的「世界島」理論又開始盛行。過去強大蘇聯帝國和東西方冷戰,阻礙了亞洲和歐洲的陸地聯繫。現在隨著前蘇聯的解體和俄羅斯的衰落,正好為建設高效的亞歐陸路通道提供政治保障。同時,亞歐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的建設,不但拉近亞洲和歐洲的聯繫,節省亞歐間的貿易成本,也將極大促進中國西部地區和中亞地區發展。在為中國打開一個廣闊市場的同時,也有助於歐洲和俄羅斯的經濟復甦。美國奧巴馬政府極力推行的以美國為中心的跨太平洋自由貿易區(TTP)和跨大西洋的自由貿易區(TTIP),就是要將歐洲和日本等西太平國家作為保障自己經濟發展的兩翼,將中、俄、印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排除在外。而如果中俄印主導的亞歐自由貿易區和歐洲經濟共同體對接,將廣袤的中亞大地對歐洲開放,形成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這顯然將對歐盟形成更大吸引力,也會得到歐盟對「一帶一路」和亞歐自由貿區的支持。同時也會使美日被排除在歐亞大陸之外,這必將動搖日韓緊跟美國的戰略,動搖美國在亞洲的同盟體系。筆者認為,隨著高效的洲際鐵路建成,世界必將從單一的「海權」時代進入「陸權」和「海權」並重的時代。而中國在高鐵、工程建設和資金方面的優勢,正好為亞歐洲際鐵路的建設發揮關鍵作用。
當然,我們也應該清楚認識到這種世界趨勢的變化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筆者認為中國應該堅持「西進」和兩個「南進」戰略共同進行,卻不可過於樂觀和操之過急,而應該保持足夠耐心。一旦一個方向受阻,我們可以把重點切換到另一個方向進行實施,任何一個通道的建成,都將彰顯中國國家戰略轉型的成功。隨著中國經濟告別高速增長時代,中國的對外投資也應該從目前四處開花的粗放性投資,轉向「一帶一路」的重點項目上來。這也可以有效避免中國在埃及、利比亞、委內瑞拉、蘇丹等這些不穩定的國家進行大規模投資。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產生有著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美國認為中國的崛起威脅到美國在東亞和太平洋的霸主地位,中國不妨轉而向西、向南發展,重回大陸型國家的本質,將廣闊的太平洋及其沿岸島嶼國家讓給美國,讓美國繼續充當海洋世界的警察。

                                  Kmtwb
寫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前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22: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