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讓年輕人的職業預期更通透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5-9-15 14: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把公務員恢復為現代社會中一個如其所是的正常職業,我們才能以平常心,理解那些選擇「挑戰自我」的年輕人,以及那些選擇離開的官員們。

  大學生擇業哪家強?對於這個問題,以往很多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體制內」,眼下這一情況正在發生變化。近日一項以80后、90後年輕人為主體的調查結果顯示,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體制內」的工作優勢在削弱,逾半數受訪者認為工作性質不重要,適合自己才重要。擇業觀的變化,折射出年輕人價值排序的悄然位移。

  青年的擇業觀,歷來是社會風氣變化最為靈敏的感應器,值得人們關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已經歷過好幾輪大學生擇業觀的變化,諸如「外企熱」「國企熱」「公務員熱」等風潮,這是中國社會流動性的表現,很正常。眼下這一輪的擇業取向,也不是突然出現的,此前就有媒體報道,作為就業市場的重要指數,2015年「國考」呈現出報考總數與競爭比例的「雙下降」。此外,一些官員辭職的消息也不時見諸媒體。這些動向難免讓人們產生疑問,「體制內」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

  變化自然是顯著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重拳反腐、狠抓作風,黨內風氣為之一新,公款吃喝、濫發福利等現象變少了,官商勾結、左右逢源的空間大大縮小。如果期待「體制內」總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福利」,一些「運作事情」的「空間」,一些不為外人道的「好處」,那麼這種變化無疑會導致吸引力下降。在某種程度上,近三年來政治風氣的變化打破了這種對「體制內」的幻想,怎麼說也都是正本清源之舉。其實,在新一輪改革發力之時,在創新、創業熱潮之下,無論是大學生還是公務員,面臨的選擇也更多。根據社會發展情況、根據個人職業規劃作出人生選擇,「在最適合的時候做最適合的事」,本來就應是社會的正常狀態,這跟體制內外,並沒有太多關係。

  把附著在「體制內」標籤上的雜質祛除掉,整個社會的人才流動和職業觀才能回歸正常。國家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等通常都被稱作「體制內」,但最核心的,恐怕是公務員隊伍。很長一段時間,過度的「國考熱」,恐怕很難說正常,因為這要麼意味著公務員的職業之上附著了太多利益,要麼意味著社會發育度和職業分工不夠成熟。這兩點中任何一點的存在,都將影響現代工商業社會的正常運轉。因此,近年來中央下決心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氛圍,既是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治理現代化、祛除「官本位」思想的有效舉措。

  把公務員恢復為現代社會中一個如其所是的正常職業,我們才能以平常心,理解那些選擇「挑戰自我」的年輕人,以及那些選擇離開的官員們。他們的選擇,是走向多元的中國社會必然會出現的職業分化,也是「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的體現。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體制吸納的大多是社會精英,這是中國政治體制的優勢之一。保持和發揮好這個優勢,讓那些選擇留下的人後顧無憂,讓他們覺得在事業上有奔頭,無悔自己的選擇,同樣需要在制度上予以考慮。在政府機關等單位「一干一輩子」的時代或許已經過去,但也不應該讓有這種追求的人覺得失望。

  青年馬克思曾經說,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方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儘管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有益於社會、有益於自我實現,應該是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每個人的擇業觀和職業觀。體制的「內」與「外」,不應該成為影響選擇的唯一標準。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07: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