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有些官員,除了會做官啥都不會

[複製鏈接]

6195

主題

6540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00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DT001 發表於 2015-9-14 05: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當微博和朋友圈被央視主持人張泉靈的辭職感言刷屏時,同樣走出體制的山東濟寧市長梅永紅,選擇了低調和沉默。這個原本仕途明朗的廳官為何突然掛印而去?梅永紅的同學提供了一條線索:他曾在朋友圈轉發一篇題為《永遠保持隨時可以離開的能力》的文章,或許從那時起,他就已經為自己的離開埋下了伏筆。

  我們不知道是哪句話引起了梅永紅的共鳴,但那篇文章中的一些觀點確實頗有道理。比如文章說,為什麼常見到一些體制內的人吐槽,卻不見他們辭職,是因為他們自己很清楚:在體制內「舒服」了太久,已經失去了隨時離開的能力,他們知道自己就算離開,也不會過得比現在更好,起碼體制內相對穩定。
  那句「失去了隨時離開的能力」,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部分體制內人士的生存狀態——這些人已經習慣了「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安閑,已經習慣了「年頭熬夠了,位置就有了」的穩定。如今,在從嚴治黨、從嚴治吏的壓力下,有些官員明顯跟不上節奏又捨不得離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已退化到「除了做官啥也不會」的地步,只能留在體制內。
  「會做官」當然是一種能力,但官員除此之外身無長技未必是好事。不少年輕人剛進入體制就染上了嚴重的官僚病,張嘴就是滴水不漏的官話,滿肚子都是拉幫結派的心思,最終確實越來越有「官樣」,但也越來越面臨「本領恐慌」。於是,雖然有不少官員感嘆「為官不易」,但他們卻沒有走出圍城的勇氣和資本。
  事實上,相較於庸庸碌碌的「撞鐘和尚」,那些超越只懂得「做官」的人,那些「不立志做大官,而立志做大事」的人,確實能更好地履行職責,不負組織和人民的期待。如果這樣的「能人」成為官場主流,何愁沒有健康的政治生態?十八大以來,中央頻頻向官場「不作為」現象亮劍,也是希望能有更好的政風官風。
  一個健康的官場,不應該是自我循環的封閉系統。但我們仍看到,一個人一旦擁有幹部身份,只要沒有嚴重的違紀違法行為,基本上能一直在體制內終老;而另一方面,很多人在企業的專業崗位上,即使表現很優秀,也有參與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情懷,一般情況下卻很難成為官員。這樣的身份壁壘,雖然有利於穩定,但也限制了體制內外的人才流動,產生了不少的問題。
  不過,儘管對於當前中國是否迎來新一波官員下海潮仍存在分歧,但隨著社會的進一步開放和多元,辭職的確正在成為一些官員的普通選擇。由此帶來的一個直接影響是,體制內的人才流動正在加速。尤其在十八大以來,整個社會對於官員的認知都有所轉變。
  更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一些官員辭職遭遇各種猜測不同,輿論對梅永紅這個技術型官員辭官下海的態度,普遍比較積極。人們甚至期待,未來官員不僅要「能上能下」,還要「能進能出」。一方面,在某些專業的管理領域,可以借鑒一些歐美國家「商而優則仕」的經驗,直接從企業事業單位選拔官員;另一方面,官員離開體制內,依照程序進入企業或科研院所,也應該視為尋常。
  當然,主張官員應該擁有「隨時離開的能力」,並非鼓勵優秀人才全都辭職下海,而是站在整個國家、社會的角度來審視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從公共利益的視角來看,好的官員應該是那些有公共服務理想的人,如果一個人有參與公共服務的能力,就應該有制度性通道讓他們有機會進入,同時也應該有制度性門檻拒絕和淘汰那些濫竽充數者。
  當然,一些既有理想又有能力者,如果覺得官場並非施展自己才幹的最佳舞台,也可以憑著「隨時離開的能力」自由退出,轉而從事更能施展抱負的事業。如此,既能確保高效廉潔的公共服務,又能讓各行各業都有高素質人才,整個社會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
一個內心陰暗的人是容不得任何光明的,因為光明讓他們原型畢露,嘲笑正義、調侃崇高是他們的心理需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0: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