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醫生主刀首例換頭術 引巨大爭議(圖)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9-12 03: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醫生主刀首例換頭術 引巨大爭議(圖)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2015年4月,義大利神經外科專家賽吉爾•卡納維羅宣布接下來兩年內將完成世界首例人類頭顱移植手術,引發外界廣泛關注。據英國《每日郵報》最新報道,手術的準備工作目前有了新進展,中國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醫生任曉平率領的團隊準備與卡納維羅攜手,樂觀估計,該項手術將於2017年12月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進行。
  任曉平很被看好
  據報道,義大利醫生卡納維羅近日在中國東北舉行的「科學前沿」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與中國哈醫大二院的的任曉平醫生組成實施「換頭」手術的醫療團隊。他說:「中國可能是實施這項手術的最佳地點,因為中國醫療團隊不僅有傑出的組織能力還有豐富的『團隊作戰』能力,而任醫生是全世界唯一能領導這個項目的人。」
  今年53歲的任曉平教授是哈爾濱醫科大學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2013年,他的團隊完成了首例小白鼠頭部移植手術。此後,他們進行了約1000例小白鼠換頭手術。目前他的團隊正準備進行靈長類頭部移植探索,最終挑戰人類「換頭」手術。相比卡納維羅醫生的自信滿滿,任曉平教授則頗為謹慎。他表示,這項手術進行臨床試驗前,還有大量的難題需要攻克。「目前,我還沒有信心說我能夠進行人類頭顱移植手術。」
  不過,任曉平教授也認為,「換頭」手術可以治癒許多此前無法醫治的疾病,譬如脊髓損傷、癌症和肌肉萎縮性疾病,這將極大地改變人類發展的進程。
  手術過程極其複雜
  俄羅斯計算機工程師斯皮里多諾夫將成為該手術的志願者。他患有先天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肌肉停止發展,這讓他從小全身傷殘,骨骼畸形。
  「我已經做出了最終的決定。」30歲的斯皮里多諾夫表示,他完全信賴實施這項手術的醫生。
  據悉,這項手術非常複雜,需要大約36小時才能完成,花費750萬英鎊(1英鎊約合1.54美元)。首先,醫生將幫助斯皮里多諾夫找到一個新的身體,這個身體將來自一個已經被診斷為腦死亡、但身體器官非常健康的捐贈者。在手術開始時,斯皮里多諾夫的頭部和捐贈者的身體將進行降溫處理,進而放慢細胞死亡的速度;然後,醫生會解剖頸部周圍的組織,並用一把特別鋒利的刀切斷脊髓,這個手術的最大難點在於脊髓的連接,而整齊的切口是脊髓連接的關鍵;接著,斯皮里多諾夫的頭顱會移植到捐贈者的身體上,醫生將把兩者的肌肉和血管連接起來,並儘可能保證傷口的清潔度。手術結束后,斯皮里多諾夫將被麻醉長達4周,以便讓頭部和身體完全長到一起。最後,醫生會喚醒斯皮里多諾夫,一旦手術成功,斯皮里多諾夫將在理療的幫助下在一年內學會行走,並學著適應自己的新身體,包括感受面部,甚至用原來的聲音說話。
  雖然這項手術在理論上可以實現,但因缺乏客觀的實驗室數據,還是存在很大風險。此外,術后免疫系統的排斥反應、中樞神經的恢復,也很有可能使得斯皮里多諾夫再次癱瘓。
  任曉平是誰?
  儘管有人質疑「異體頭身重建術」研究是對現有醫療資源的浪費,但任曉平還是堅持認為,它將會對未來醫學的發展起到積極正向推動效果。「這一研究是社會敏感話題,在學術界也有其爭議性,但並不是『禁區』。」
  如果不是因為義大利都靈高級神經調節小組的賽吉爾•卡納維羅醫生在2015年3月初高調宣布,將在近兩年內完成一次頭部移植手術,同樣正在從事「異體頭身重建術」研究的中國科學家任曉平也許不會被如此密集地「曝光」在大眾媒體面前。
  此前,任曉平並不想早早地向大眾公開自己的研究項目,也不想過度吹噓自己團隊的進展,但意料之外的關注讓他被爭議圍繞。
  6月12日,在美國馬里蘭舉行的美國神經和骨科醫師學會年會上,應邀作主旨發言的卡納維羅,也邀請了任曉平參與,並進行報告。儘管在這次重要的國際外科大會上,各種討論、質疑聲不斷,但任曉平表示,能在一個備受關注的國際公開平台上自由地探討一項前沿的、敏感的科學技術並不多見,這本身就是一個積極的舉動。
  「換手術」已成功實現
  在「換頭術」事件之前,並沒有多少國內媒體熟悉這個正在進行一項充滿挑戰性科研工作的任曉平。
  2012年,作為哈醫大引進的人才,任曉平從美國回到故鄉哈爾濱,在哈爾濱醫科大學轉化醫學中心及附屬第二醫院組建了他的科研團隊。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表示:「就算理論上可行,但一個全身器官都健康的捐贈者,原本可以幫助許多患者,現在卻只換到一個人身上,而且還有很大風險,這不公平。另外,這樣的捐贈者很難找到。」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弗蘭克斯坦教授則認為義大利醫生卡納維羅是個「瘋子」。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協會主席亨特教授表示:「我不希望任何人接受這種手術,手術結果有可能比死更難受。」事實上,早在十幾年前,任曉平就成功設計和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異體複合組織移植臨床前動物模型,隨後參與完成了人類第一例成功的異體手移植手術。
  儘管在他看來,這一切帶著些許偶然。
  1996年之前,任曉平一直是哈爾濱市第一醫院手顯微外科一名普通的臨床大夫,直到他去世界著名的手顯微外科中心,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醫學院學習。
  之所以說幸運,是因為任曉平一進入團隊,就接觸了當時手顯微外科最富挑戰性的研究——異體複合組織移植。
  「心臟、腎臟、肝臟等單一臟器移植手術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相繼成功了,但是,像手這類由多種不同功能的成分組成的複合組織器官,由於免疫原性特彆強,尤其是上皮組織,現有的免疫藥物無法控制術後排斥反應,因此,始終無法移植成功。」任曉平回憶說,路易斯維爾大學醫學院手顯微外科中心想要實現這個突破。
  在臨床前實驗中,該中心的科研人員選用「豬」建立大動物模型,但在大半年時間裡,卻屢屢失敗。實驗豬在接受手臂移植之後,由於無法控制其運動,往往很快肢體再骨折。根據美國動物保護協會的要求,為避免實驗豬的痛苦,它們必須被處死。因此,術后免疫學藥物反應、排斥反應監測、術后功能恢復等要長期研究實驗內容都無法繼續進行下去。
  任曉平進入該中心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改進這個臨床前動物模擬實驗模型。於是,他設計應用複合組織皮瓣技術原理,不將手前臂整個切除,只切掉橈側的一部分,尺側完整保留,同時保留腕關節和肘關節,大大減少了由肢體損傷而帶來的傷殘率。這樣一來,實驗動物術后被實驗的動物活動就不受影響了。
  隨著實驗的順利進行,任曉平與該中心的科研人員一起首創了三聯合免疫抑制方案和免疫排斥監護方案,建立了免疫排斥反應的五級分類法。這些方案至今仍是異體複合組織移植手術的國際治療金標準。
  直到1999年初,路易斯維爾大學醫學院手顯微外科中心完成了全球第一例成功的手移植手術,任曉平也是團隊的成員之一。
  當年接受移植的患者手臂已經存活16年,是迄今為止存活時間最長的病例,且患者本人也已經重返工作,社會生活不再受到影響。
  最後一個挑戰
  2011年3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布列根和婦女醫院成功進行了全球第一例全臉移植手術,轟動一時。在異體複合組織移植領域發展至今,全球共完成了200多例手術。
  已經在該研究領域工作整20年的任曉平自己看來,向異體複合組織移植的下一個也是最後一個挑戰——頭移植髮起挑戰,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早在一個世紀以前,美國的一位臨床生理學博士就已經產生了這個念頭,並邀請了當時著名的醫生兼藥理學家查爾斯•居特里嘗試了世界上第一例狗頭移植實驗。到了1950年,蘇聯科學家弗拉基米爾•P•戴米科夫也進行了一次換頭實驗——把混血種小狗整個前半截身體安到大犬的脖子上。
  「迫於時代、技術所限,這些早期的動物模型都沒有成功。」任曉平說,最有名的要數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外科醫生羅伯特•J•懷特,1970年,他將一隻恆河猴的腦袋移植到了另一隻猴子的身上。「但由於懷特醫生沒有做中樞神經再生、免疫學研究,動物實驗無法長期存活,臨床轉化未能成功。」
  頭部移植之所以長期以來被視為醫學禁區與極限,是因為其涉及到中樞神經再生、免疫排斥、缺血再灌注損傷等一系列始終無法破解的難題。任曉平也承認學界提出的種種技術上的挑戰,但他認為是時候重新面對它們了。
  「脊髓受傷、癌症晚期和先天性肌肉萎縮患者無法通過現有的醫療手段獲得治癒,因此,這項技術在臨床上是絕對需要的。」儘管有人質疑這項技術研究是對現有醫療資源的浪費,任曉平還是堅持認為,啟動這一醫學領域重大前沿研究將會對未來醫學的發展起到積極正向推動效果。「這一研究是社會敏感話題,在學術界也有其爭議性,但並不是『禁區』。」
  尤其是過去被認為是無法恢復的中樞神經,受到幹細胞、電刺激、神經營養因子等生物工程進展的影響,再生研究開始獲得一些成果。
  任曉平還在美國神經和骨科醫師學會年會上,對卡納維羅醫生給出的開創性的設計方案——用聚乙二醇和電流加速神經纖維的重新結合,將切斷的脊髓縫合,表達了讚賞。
  事實上,任曉平此前已經花了5-6年時間,從生物學模型設計到完成上千例小鼠實驗。2014年12月,國際性同行評審期刊《CNS神經科學與治療學》雜誌發表了其團隊的研究成果,他們的最長紀錄是讓實驗鼠在術后存活了24小時。
  由於換頭術被大肆報道,任曉平似乎被描繪成了一個過分大膽的科學家。
  「這裡面有誤解的成分。」任曉平試圖澄清,他表示從來不認為也沒有公開指出,「異體頭身重建術」是一件可以輕易完成的事,「這是一項全新的研究,頭部又是人體最特殊的複合組織,我們沒有任何過去的研究可以參照。」
  任曉平所做的,是臨床前最為基礎的科研工作。「我們需要設計一種全新的、有效的、實用的、科學的生物醫學實驗模型,研究它、評判它,給出科學的指標。從而為將來臨床轉換提供可靠的參照物。」
  在已經進行的實驗中,任曉平團隊研究了兩項核心技術。首先是通過交叉循環確保在移植中腦組織有效的血液灌注以避免腦缺血,其次是通過保留供體腦幹以保證術后機體具有有效的自主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
  「讓動物模型能夠長期存活,才可能研究中樞神經再生、術后免疫學藥物反應、術后功能恢復等問題。」任曉平說,目前的實驗只是邁出了第一步。
  有媒體透露,任曉平計劃在今夏把「異體頭身重建術」用到靈長類身上。但當事人卻表示,並不想過早公開團隊的研究內容和進展,「這些只是媒體的過度報道」。
  爭議與科學
  任曉平笑言,自己的科研內容第一次在學術圈發表時並未引起多大反響,沒想到,卻因為卡納維羅醫生公開表示要進行臨床人體實驗后,隨之成為了另一個關注焦點。
  6月5日出版的《華爾街日報》對任曉平及其研究項目進行了長篇報道,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倫理學家亞瑟•卡普蘭(Arthur Caplan)直言,換頭術的想法本身就是荒謬的。普林斯頓大學生命倫理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表示,現階段進行靈長類動物實驗仍然存在巨大風險。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弗蘭克斯坦教授則認為義大利醫生卡納維羅是個「瘋子」。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協會主席亨特教授表示:「我不希望任何人接受這種手術,手術結果有可能比死更難受。」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表示:「『換頭術』就算理論上可行,但一個全身器官都健康的捐贈者,原本可以幫助許多患者,現在卻只換到一個人身上,而且還有很大風險,這不公平。另外,這樣的捐贈者很難找到。」
  「現在的處境與20年前我們開始第一例人體手移植手術時很相似。」任曉平坦言,就在那場手術將要舉行之前,學界許多權威人士,甚至還有路易斯維爾大學醫學院手顯微外科中心內部近半數醫生都表示異議,認為技術不成熟,還需要繼續研究。但隨著人體手移植手術的成功,許多當初持反對意見的醫生也紛紛加入臨床應用研究的行列。
  「科學研究就是這樣,重大突破往往有它的機遇性、偶然性。」任曉平在採訪中反覆強調,「我始終堅持,臨床前的基礎研究非常重要。也許現在並不是臨床實驗最成熟的時候,但有時臨床還是會先走一步。」
  不過,相較於手移植術,換頭術面臨的強勢質疑主要源於生命倫理學。
  當年,懷特已經是美國著名的腦手術專家了,但由於手術潛在的巨大的失敗風險和對倫理造成的衝擊,他受到了鋪天蓋地的猛烈抨擊。
  假設實驗成功,活下來的人究竟是誰?他與他的家人朋友能否認同這個身份?如果他還具備生殖功能,那麼生殖細胞來源於供者軀體,孩子的父親或者母親究竟是誰?
  「我認為,倫理學關於人的認同,主要是體現在以腦為主體的部分,意識是誰產生的,他就是誰。」任曉平解釋,而個體的自我接納,需要進行心理層面的調適。
  至於可能的下一代問題,任曉平認為這在倫理學上也是有所參照的,人工受孕也可能出生與名義上的父母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
  「任何一項前沿的科學技術在成功之前總是會面臨各種爭議和質疑,這是絕對正常的。」任曉平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認同,也有勇氣接受來自各方的批評。「有基礎研究,才有科學共同體的討論,才可能啟動生命倫理學在新領域的研究,並建立新的規範。」
  任曉平說,自己並沒有進行臨床試驗的時間表,一切都將取決於臨床前實驗的效果。


閱讀詳情: https://big5.backchina.com/news/2015/09/12/383752.html#ixzz3lSfsbhvd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3: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