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9月7日刊登整版廣告歡迎習近平訪美。刊登該廣告的中國商人、美國時代出版公司總裁朱大平稱,刊登這個廣告純屬民間行為,他與中國官方沒有接觸過。
綜合媒體9月11日報道,隨著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進入倒計時階段,《紐約時報》第五版出現整版習近平圖書彩色宣傳廣告,引發外界廣泛關注。朱大平堅稱,這純屬民間行為。
刊登者強調這僅僅是一個民間行為
《紐約時報》這一整版廣告以「中國紅」為主色調,頂端有一面中國國旗,上書「熱烈歡迎習近平主席訪問美國」。國旗下方是一本《習近平時代》的英文版書影,配文是「在這裡,讀懂習近平,讀懂中國的未來。」隨後,該書中文版書影、《習大大說如何讀經典》的中英文版、英文版《中國夢》分列下方。此外,頁面底部還排列了一系列中國主題的英文版書籍。
陸媒《新京報》引述朱大平的話稱,自己刊登廣告的原因是在美國的三年多時間裡,發現美國主流媒體對中國的報道,有很多都是負面的。在他看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中國對美傳輸的東西太少,導致對方對中國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
他還說,刊登這個廣告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宣傳公司的新書《習近平時代》、《習大大說如何讀經典》;二是為了在習近平訪美前表達自己的支持和歡迎。《習近平時代》和《習大大說如何讀經典》介紹了習近平的生平、領導風格、中國夢戰略布局等內容,有利於美國人了解中國和習近平。
於是,他選擇在《紐約時報》刊登廣告。他表示,這主要考慮到《紐約時報》是一份時政大報,而且《紐約時報》也曾刊發關於中國的負面報道。
朱大平認為,在《紐約時報》上刊登歡迎習近平訪美廣告,可以影響到美國最主流的人群。
未跟中國官方接觸過
朱大平強調,刊登歡迎習近平訪美廣告是一個民間行為,他沒有跟中國官方接觸過。
朱大平說,在《紐約時報》刊登的整版廣告均由他的公司自行設計,對方未提出任何要求和限制。記者問及他是否會擔心這可能被認為是利用中國國家領導人做廣告,他再三強調,這是一個商業廣告。而且,這是為了促進中美友好、合作、共贏,是他對祖國的一種心情。
他還表示,這個廣告上推介的兩本書由中美兩國專家共同編寫,其中包含大量美國人接觸不到的資料,「非常客觀」。
至於這份廣告是否會起到讓美國人更了解中國的效果,朱大平表示,「可能會有效果,但效果多大不好說。這代表了一種姿態,也是為在美華人帶個頭。」
不過,據朱大平介紹,在商業上,這份廣告已經取得一定效果。「廣告刊發后,《習近平時代》在美國亞馬遜網站上的銷售排名迅速從120萬名上升到6萬名。」
提前3個月預定整版廣告
朱大平表示,他在今年6月就已與《紐約時報》簽下廣告合同,廣告費用為10萬美元。刊發時間是9月的第一個周一,規模為1個整版。他說,10萬美元的廣告費由美國時代出版公司負擔。
朱大平在朋友圈發出的圖片顯示,該版面上方為五星紅旗,紅旗上寫有白字「熱烈歡迎習近平主席訪問美國」。中間是《習近平時代》、《習大大說如何讀經典》這兩本紅色封皮,印有習近平照片的新書。版面下方是長城的風景圖。整個版面主題顏色為紅色,配有部分留白。
談到該廣告的設計,朱大平表示,紅旗和長城是最能代表中國的兩個象徵。
在該廣告版的中央,寫有一句話,「在這裡,讀懂習近平,讀懂中國的未來。」
查閱資料可以發現,朱大平曾任職於北京市委宣傳部,2008年成立了北京時代華語圖書公司,2011年進軍海外。
白宮國宴可能硌牙
雖然中美關係緊張且兩國間缺乏共識,習近平本月稍後,將對美國進行一次時間長、行程密的國事訪問。習近平此次訪美時間將「出奇的長」,9月22日將在西雅圖開始,之後會到華盛頓、紐約,9月28日結束。這是習近平上台後首次正式訪問美國。專家稱,習近平藉助此次訪美,向美國人闡明「Who is Xi?」(習近平是誰?)
熟悉習近平訪美準備工作的消息人士透露,習近平訪美之行將從9月22日在西雅圖的系列活動拉開序幕,之後會到華盛頓,參加外事活動,最後將到紐約, 9月28日在聯合國總部演講。
在微軟和亞馬遜等美國巨頭總部所在的科技熱點西雅圖,習近平將進行這次國事訪問中唯一一次與商界的互動。屆時除了會安排商界領袖與習近平會面之外,還會舉行CEO圓桌論壇,主持人將是美國前財長保爾森(Henry Paulson)。
前世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以「中美均需闡明增長戰略」為題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月訪美對世界經濟的重大意義,可能堪比1979年時任中國副總理鄧小平的訪美之旅。
但也有不同聲音指出,習近平這次出訪要面對幾個不利因素,豐盛的白宮國宴有可能硌牙。可以預料到,除了一起走紅毯和參加外交盛典之外,中美領袖預計將討論多項讓兩國關係緊張的議題,從中國在南海的活動,到網路間諜問題。雖然兩國都希望強調可以合作的領域,但會談可能帶來的突破非常有限。
甚至有美國官員指出,「奧巴馬不但不應該以國事訪問的貴賓禮儀迎接習近平,反而應該嚴厲追究他們變本加厲危害美國利益的責任。奧巴馬在美中關係上應該多顯示一點骨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