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東風26堪稱反艦彈道導彈極限 東風31打航母沒可能(圖)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5-9-8 08: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今天的東風5B,不僅僅是增加了多彈頭能力,跟更重要的是已經成為了一種廉價、耐用的成熟戰略武器。(資料圖)

  時間荏苒,2015年抗戰勝利大閱兵也結束了,如果從工業化視角看本次閱兵,那就是標誌著中國已經完成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要任務,我們的工業門類從最基礎的簡單機械加工到最高端的增材製造技術,從最入門的鋼鐵冶鍊到最高級的複合材料和完美晶格結構金屬構件製造,從最簡單的電子管到最複雜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中國已經全部掌握。

  在本次閱兵式上,曾經是用50年代技術「攢」60年代導彈的東風-5型再次出現,但這次,它已經是一種成熟、廉價、耐用、方便的新產品,雖然看似很多基本設計變化不大,但其整個涉及的製造工藝、流程都已經全面提升到21世紀水平。筆者一位曾參加國內運載火箭某部件製造工作的親屬曾回憶,90年代為了確保載人航天萬無一失,這個部件的合格標準被制定的相當苛刻,只有10%不到的合格率。進入21世紀后,為反艦彈道導彈生產同功能的部件的時候,生產合格率大大提高,但部件可靠性和質量並未降低,因而總體成本大幅降低、生產效率也得到了巨大提高。可見,21世紀中國的工業在解決從無到有問題后,已經開始了從有到優的新征程。東風-5B導彈可以說是這個過程的集中體現之一。

  如果說東風-5體現的是中國工業系統質量管理能力和系統工程能力的新提升,那麼東風-26等導彈的出現則是另一個信號。這表明中國已經不再滿足於對國外技術的學習和引進,開始按照自己的需要,製造全世界聞所未聞的頂尖技術水平的複雜工業產品。類似的產品還有我們的殲-20戰鬥機、反導攔截系統、055巡洋艦等,這是中國工業體系建設進入又一個新階段的重要標誌。

  以此為基礎,我們將第一次站在全人類的最前沿,探索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道路,中國的未來,要去星辰大海中尋找!

  這便是從工業視角回顧新中國15次大閱兵,所給我們帶來的全新感悟。

  出現在廣場上的,和出現在阿拉斯加的

  本次閱兵,最令西方軍事觀察員們驚訝的東西,莫過於中國突然宣布東風-26中遠程彈道導彈具備打擊大中型水面艦艇的能力。

  我們的網友也很聰明,第一時間就提出反正東風-26反艦其實用的原理和東風-21D導彈差別不大,都是彈頭在高層大氣中拉起減速,然後用雷達搜索海域並引導攻擊。那麼東風-26可以,東風-31A難道就不行了嗎?如果給東風-31裝上雷達引導頭,那不就可以獲得射程上萬公里的反艦彈道導彈了?

  DF-26也能打航母,不僅僅是「關島快遞」

  這種想法靠譜嗎?當然不。

  實際上洲際導彈裝雷達引導頭確實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技術,事實上美國的「三叉戟」「民兵3」,俄羅斯的「白楊」都具備類似的技術,不過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導彈打擊固定目標時的命中精度,而不是對付移動的艦艇。

  為什麼洲際導彈沒法打移動目標呢?

  我們還是要從原理說起。

  現代的雷達主動制導式反艦導彈的原理,不論是彈道導彈,還是飛航式導彈,都是相似的。這就是,首先要求對目標進行精確定位、定向,並預估在導彈飛臨目標附近時敵艦可能的位置。然後將導彈發射出去,讓它通過慣性、衛星導航等方法精確地出現在預估敵艦會出現的地方,然後導彈啟動雷達開始搜索,找到目標的話就可以開始攻擊,找不到目標的話,有些導彈會開始進行大範圍的搜索,試圖找到目標,但因為導彈的雷達引導頭功率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找到目標的可能性就很小了。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如果要打擊遠距離的目標,對敵艦位置就必須要有精確的掌握,並且要能夠以盡量短的間隔刷新敵艦位置信息。因為這樣才能確保導彈飛向目標的時候盡量縮短敵艦迴避的可能,否則很可能導彈飛到預定位置卻發現敵艦早已改變航向逃走了。

  要讓反艦導彈打擊數千公裡外的目標,就必須具備幾個要素。第一,要有實時監控目標位置和航向信息的能力,信息更新時間越短越好;第二,導彈飛行速度要快,盡量縮短敵艦進行機動躲避的時間;第三,導彈應能在高空開機以便大範圍搜索敵艦。因此,打擊越遙遠的目標,難度就越高。要用射程上萬公里的導彈去打移動目標,恐怕需要在導彈飛行過程中通過數據鏈向它上傳目標位置的新信息才行了,而這是現有的技術難以做到的。

  彈道導彈反艦作戰,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化作戰系統,不是簡單的提升導彈射程就可以立竿見影的。

  可以想象,未來我國的遠程反艦作戰,將會是依託信息系統的作戰。其骨幹是天基偵察系統,據澎湃新聞網防務記者高卓的相關報道,中國目前已經依託「遙感」系列衛星和「天鏈」系列衛星,做到對太平洋上的大型水面艦艇位置每45分鐘一次的刷新率。美國航母編隊航速最高約30節,也就是說,在45分鐘內,它可能出現在最後一次發現目標位置周圍40餘公里半徑範圍的一個圓內。也就是說,如果導彈在45分鐘內抵達目標區域,它只需要使用末端尋的手段搜索這個範圍,就可確保找到目標。

  但是,也應該看到,這是一個相當理想化的情況。現實中恐怕45分鐘的信息刷新率是難以100%保障的,尤其是美國一樣也有反衛星手段。

  美國方面有關專家在聽說東風-26具備反艦能力后的第一反應也是認為中國的遠程海上監視技術有了新的提高。這至少說明外媒的軍事專家也不全是吃白飯的。

  那麼,除了衛星,中國還有什麼辦法跟蹤遠在關島的敵艦呢?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核潛艇、無人機或者空中預警機對目標進行定位,而這些裝備,並未全部出現在本次閱兵式上。

  此外,上周還有中國正研製類似SR-71「黑鳥」的高速戰略偵察機的消息傳出。這也將成為中國對遠海目標進行詳查的新手段。當然,這種飛機的研製成功可能還要相當長的時間。

  而在閱兵式舉行的同時,有幾艘中國戰艦的行蹤卻引起了美國方面的關注,這就是中國艦艇首次進入白令海。

  據稱,這5艘艦艇就是不久前參加了中俄聯合海上軍演的艦艇。美福克斯新聞網一讀還報道稱這5艘艦曾經進入美國海岸12海里(美國並不承認12海里領海)。

  當筆者看到這遠行的艦隊,聯想到的卻是當年蘇聯海軍追隨美國海軍航母編隊不離不棄的「跟蹤群」,如今解放軍艦艇數量,遠航能力都已經今非昔比,在局勢緊張的時候,採取類似「跟蹤群」戰術,深入大洋,以信息為矛,為東風26指示目標,是完全可行的。

  類似的戰術曾被美方稱為「新時代的海岸炮台」,《海權論》作者馬漢曾經說過,任何再強大的戰艦,也無法與陸上炮台正面對決而取勝。現在的美國專家認為,中國將憑藉東風-21D和東風-26作為海岸炮台,而以自己的艦隊,作為為海岸炮台指示目標的眼睛,並在「海岸炮台」削弱對手之後,再進行「補槍」。應該說,他們的想法,不是沒有道理的。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2: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