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起底中傳女生遇害案兇手李斯達:他生長於書香門第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9-8 05: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起底中傳女生遇害案兇手李斯達:他生長於書香門第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起底李斯達:生長於書香門第的「兇手」
  8月11日,中國傳媒大學女生周雲露,在失聯36小時后,被發現在百子灣陽光家園遇害。
  百子灣陽光家園是同級生李斯達的住處。沒人知道當天發生了什麼。朋友說,「想破腦袋,也不敢相信是真的。」
  李斯達因強姦未遂,殺了人。
  寡言勤奮的學生
  8月13日,河南新鄉。
  李家住在新鄉學院家屬院,略顯陳舊的防盜門,兩側貼著春聯,大大的福字紅得刺目。
  門后總有悅耳的琴聲。
  李斯達很小開始彈琴,從電子琴到鋼琴,曲調婉轉而乾淨。
  「每周練習三四次,一彈就是幾小時。」這琴聲穿過牆壁,飄散到空氣里。鄰居王力(化名)將之視為李斯達的標誌,「他喜歡五月天,喜歡彈流行樂,彈琴的時候像融在裡頭。」王住李家樓上,和李年紀相仿。小時候母親帶王力串門時見過李,後來碰到就點點頭,但不說話。王力當他靦腆羞澀,「沒見院兒里有很好的朋友。」後來李到北京上學,琴聲隨之消失,只待每年寒暑假時響起。一到這時,王力就知道「是李斯達回來了」。
  在張晨(化名)看來,李斯達就是家中的驕傲。
  張住李家樓下,算是老街坊。張說李斯達「有點內向,不常見,碰到也不打招呼。」張和李母接觸不多,但對李父印象很好,「為人謙和,是典型的大學教師。鄰里關係都不錯,偶爾聚一起閑聊。」
  李斯達學校近,張晨幾乎沒見過李父送他。逢下雨時,李父會囑咐孩子「要帶傘,早回家。」李斯達初中那會兒,踢足球受了傷,李父接他回來,「孩子挺懂事,沒叫疼,養幾天就上學了。」
  張晨父親是李父所在大學的老職工。聽父親同事講,李斯達學習好,能自己用功,很少叫家裡操心。「高考那年聽說是高分,到北京上了學。」李父和大家提起,眼裡都是驕傲。「孩子是厲害,院兒里能到那兒念書的有幾個?」
  但在小學同桌唐寧
  (化名)眼裡,李斯達的天性其實受到壓抑。
  「他腦子是活,但小學並不拔尖。」唐寧有次到李家隔壁串門,瞥見李父在打他,「李哭得很大聲,後來媽媽說,他還被罰站,到門外站了很久。」她有些同情他,「我們常上課聊到哈哈大笑,」校內的幽默男生和眼前的人截然不同。
  小學畢業后,兩人漸漸斷了聯繫。後來聽說他考入中傳,她卻有點為他難過,甚至猜想「這是否是高壓下取得的成果」?
  活在戲劇的世界
  大學校友吳飛(化名)從未覺得李斯達內向。
  「第一次見,就覺得和旁人不同。」當時剛開學,各團學組織招新,有新生被選去參加團建活動,李是其中一員。「他很熱情,過於熱情的那種。而且不拘小節。」吳飛說個中故事早已忘記,只剩這印象猶新。
  吳飛聽過李斯達學狗叫,「他學任何聲音都像,是表演需要。只有狗叫會沒來由的響起,走廊里、操場上,隨時都有可能。」後來吳聽說,許多人都聽過。
  待交往漸多,吳飛發現李的「不同」源於他的思維角度。「表演、作曲、剪輯等等,他有自己的理解,怪異卻高超。」這「不同」從李的專業蔓延到生活,每一句話、每個行為都很誇張。「就像天生的演員。」
  許多人這樣認為,李自己也是。
  2013年12月20日,李在博文中寫道,「演戲我幾乎是生來就會的,而且很熱愛。」李還說,「走在校園裡,接收到的負能量很多,有些人看我的眼光,我十分懂得。」
  這是「不同」的代價,李一直知道。
  但他不想「收斂」,「往後的日子我就這麼過著,這就是我的特點,我何必要大動干戈地改呢?我何必要重新做人呢?傳統就是用來廢止的,風箏線就是用來斷的,這文章就是用來黑的。」
  李斯達出事後,他的人人網
  狀態被「扒出」。諸如「我自然是惡人」,又如「原不原諒是上帝的事情,我只負責殺掉你。」吳飛說,當「殺戮」被集中呈現在面前,給人的觸動是放大的。「其實李的人人網狀態不止『殺戮』,還有『夜色風飲冬至月』的文藝和『情,書?』的傷懷。」
  另一名校友周林(化名)始終相信,李斯達是極細膩的人。於是,「壓抑越深,反抗越堅。」
  吳飛說,熟人眼中,這才是「完整」的李,或說是成為「兇手」之前的李。
  吳飛曾跟朋友聊起,「如果李斯達成功了,就是XX。」XX是他們一個同學,同樣特立獨行,已小有名氣。「朋友說,許多人是設法證明自己不同,李斯達不需要證明,他就是不同。」
  悄然交錯的命運
  2010年,秋。李斯達第一次踏進這所學校。
  同級中有個女生叫周雲露。他們尚不相識,命運已悄然交錯。
  兩人同在戲劇影視學院,系別不同,「但學生建組拍戲喊人幫忙,再正常不過。」一位中傳學生說,建組要編劇、導演、演員、錄音等各工種,「我的人脈不夠,喊組裡頭帶人過來,一來二去熟了,下次就會直接叫。」
  他們是不是這樣相識,沒人知道。陳宇(化名)也不知道,他是兩人的朋友,他甚至「沒聽露露提起過李」。2014年,夏。周雲露被保送為中傳研究生。李斯達因未做論文答辯沒有畢業,事後他說,「是為了找刺激。」
  2015年8月10日,本應參加河北涿州同學婚禮的周雲露沒有出現,兩部手機也已關機。「她上次露面,還是在33小時前。」同學有些慌了,聯繫校方報警,周的名字擠滿了中傳朋友圈,「周雲露於8月9日12:30離開宿舍,前往百子灣拍戲,只知道是李斯達的組。」
  8月11日上午9點42分,「據悉,失聯的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周雲露已經遇害。」中傳教授田維義發布上述微博。照片中,周雲露的笑靨猶在,如花一般。
  時間倒回兩天前。
  百子灣陽光家園是李斯達租住的公寓,5月起租,租期一年,20多平米。李斯達帶周雲露回家時,恰巧被吳女士碰到。吳未多留意,於她而言,李只是「擾民」的鄰居,「每天在房間大聲得放音樂。」
  當天下午6點多,李斯達孤身到內蒙古飯店開了一個房間,260元一天。飯店工作人員回憶,次日上午,李斯達在飯店用過餐,並在當晚幾次進出飯店,一切如常。直到11日凌晨1點20分,三間房派出所民警進入李的房間時,他依然平靜。「在我……出租屋裡邊。那個……」民警問周雲露的下落,他低下頭,欲言又止。「因為我做了傻事兒了」。民警有些急躁,「活著還是死了?」李斯達再次垂首,「對不起,死了。」直到他被銬走,嘴裡還在小聲念,「死了,死了」,像說給自己聽。
  兩個家庭的悲傷
  「就是選擇一個無辜的人,當作一個發泄的點吧。」在審訊室,李斯達向警方說起作案動機。
  李斯達被警方抓獲后,中傳嘩然。有人憤懣,有人不解,陳宇則多了份「自責」。
  「露露人太好了。」陳宇的評價簡單、直接,陳想不到更合適的詞兒,好像什麼都不為過。這些天,一個場景、一點小事……都能捲起記憶的洪流。自己卻在閱遍網路各種謾罵后,對李斯達湧起一陣惋惜,「有誰知道他一直以來的痛苦呢?」
  陳宇說,3月,自己返校時遇到李斯達。天氣冷,自己拖著行李箱,「他堅持送我到樓下,其實並不順路。」李斯達對陳宇說,他在北京混不下去,要回老家了。陳宇愣在那兒,「很難想象,他居然灰頭土臉得向現實妥協了?」。李斯達說事業不順,只能到4S店彈鋼琴,想賺錢拍戲。有同學搞了培訓班,賺了很多錢,他想效仿。陳宇一時語塞。李斯達突然反問,「這難道不是成功嗎?」
  數月後,有人說李斯達沒畢業的事兒瞞了家人,培訓班失敗了。個中真假,無從考證。
  再然後,就有了周雲露遇害的消息。
  陳宇很後悔,多數人只當他是笑話,未嘗試理解或包容,「如果當時多和他聊下就好了。」
  8月12日,從江蘇宜興趕來的周家人,到朝陽分局了解案情,前往殯儀館辨認遺體。曾經的明眸善睞,如今隔進時空,永難相見。「意圖不軌」、「遭遇反抗」、「被殺」……這些詞一股腦地灌進耳,讓人來不及接受。
  與此同時,這些詞也成為李家人的夢魘。
  李斯達是家中獨子,父親是大學教師,母親是高中教師。事情傳到小城,李斯達很快成了「名人」,鄰里、同事的每一次談論,網路、報刊的每一點筆墨,像把刀,刻在兩人心頭。
  8月13日,午後。陽光被隔在門外,李家大門緊鎖。房裡傳來一陣哭聲。


閱讀詳情: https://big5.backchina.com/news/2015/09/08/383036.html#ixzz3l5l9TTtw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4: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