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帶一路」與「東守、西進和南進」戰略

[複製鏈接]

34

主題

34

帖子

23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mtwb 發表於 2015-9-6 14: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筆者在2012年5月曾經寫了篇有關中國外交戰略的文章《南進!南進!——中國的國家戰略》,針對當時國內戰略界的「南進」和「西進」之爭提出自己觀點。以中國軍事科學院的劉亞洲將軍和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王緝思為代表的向中亞發展的西進戰略,其中一個最主要考量就是「東緩西進」,緩和與美日的矛盾,為中國的和平崛起消除障礙。而當時筆者認為,中亞是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中國向西發展,必定和俄羅斯發生嚴重衝突。在和美國、日本存在結構性矛盾同時,再惡化和俄羅斯關係,是十分不明智選擇。其次,中國和中亞各國有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中亞雖然是我們近鄰,但相互間都十分陌生。並且雙方文化差異如此巨大,決定我們和中亞各國很難建立穩固的戰略同盟關係,即便建立也十分脆弱,所以當時筆者提出向東南亞和南亞發展的兩個「南進」戰略。
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在美歐一再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的情況下,俄羅斯總統普京終於忍無可忍奪回了克里米亞,美歐和俄羅斯因此徹底交惡,幾乎回到冷戰狀態下。針對這一新情況,筆者在2014年3月所寫的《從中國夢高度重審中日關係》一文中提出,鑒於這次俄羅斯強力吞併克里米亞,使得已經緩和的俄美、俄歐關係遭受重挫。如果美歐不在經濟上強力制裁俄羅斯,繼吞併喬治亞的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之後,如果俄羅斯再毫無代價的吞併克里米亞,俄羅斯的野心很可能還會繼續膨脹,美歐的世界信譽也會遭受重挫。而對於俄羅斯而言,美歐的經濟孤立已經難以避免,除了加深和中國的政治、軍事和經濟關係,俄羅斯已經別無選擇。自前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一直對加深和中國的經濟關係,以及全面提升上海合作組織水平心存芥蒂,也擔心中國藉機染指中亞的前蘇聯地區。這次俄羅斯和美歐全面交惡,給了中國歷史性的西進機會,筆者在該文中提出「西進」和「南進」並重的觀點。
筆者之所以將「西進」、「南進」戰略和「一帶一路」聯繫起來,就在於筆者突然發現「一帶一路」的發展方向幾乎和筆者提出的「西進」、「南進」戰略相吻合。中國正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規劃六大經濟走廊建設中,主要的五個經濟走廊,即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中印緬經濟走廊正和筆者提出的「西進」中亞和「南進」巴基斯坦和東南亞的政策相同。如果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審視「一帶一路」戰略,我們會發現之前關於「一帶一路」戰略所面臨的困惑得到化解,給人茅塞頓開之感。如果把「一帶一路」看出一個政治戰略,從地緣政治角度進行分析和解讀,我們會更深的體會到「一帶一路」戰略的深遠影響,這也給「一帶一路」戰略指明方向和發展綱要。既避免了過度解讀「一帶一路」戰略,搞遍地開花式的粗放型對外投資,同時也堅定我們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決心和信心。在本文里,筆者試圖從地緣政治高度,從「東守」、「西進」和「南進」三個角度分析「一帶一路」戰略的重大意義。
一、「東守戰略」與美國「亞太再平衡」
2011年,中國戰略學界的「西進」和「南進」戰略之爭的關鍵背景,就在於奧巴馬政府的「重返亞太」戰略給中國的和平發展和建設海洋強國的夢想構成巨大障礙。美國戰略調整不但惡化中國東部周邊環境,也危及到中國的國家安全。2009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在東盟會議上首次提出「重返亞太」的構想。希拉里在2011年10月《外交政策》雜誌上發表的題為《美國的太平洋世紀》一文,對美戰略重心東移和未來十年亞太戰略從理論上做了全面闡述。2012年6月,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在新加坡出席第11屆「香格里拉對話會議」將「重返亞太」戰略改稱為「亞太再平衡戰略」。其要旨是,美國海軍將從2012年至2020年把10%的水面艦艇和潛艇轉移到太平洋方向,即到2020年,將有60%的美國戰艦部署在太平洋。帕內塔提出的「亞太再平衡」其核心內容而言:歐洲不再是美國的戰略重點,亞洲已經取而代之。雖然奧巴馬政府一再否認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是針對中國,但中國國內學者和民眾,還包括不少國外學者都毫不懷疑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是針對中國,甚至一些美國學者和政客也毫不隱晦宣稱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就是針對中國。唯一分歧就是美國針對中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究竟是「遏制」和「圍堵」中國,還是在「防範」和「制衡」中國。
目前美國戰略學界有兩方面看法:一類對中美關係現狀和前景感到悲觀,主張對中國進行冷戰式全面遏制,或者為戰爭做準備;一類對中美關係總體樂觀。他們中有的繼續期待通過將中國納入國際體系,倒逼中國改革,從而促使中國成為西方式的國家;有的則認為,中美矛盾不是主要方面,兩國利益廣泛交融,只要克服相互誤判和猜疑,就能繼續保持中美關係上升勢頭。而美國卡特中心-西安交通大學國際和平與發展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丁咚先生則認為:中美關係不是越來越接近美國頭號中國問題專家戴維•藍普頓教授所說的臨界點,而是已經跨越了臨界點,中美遏制和反遏制已成為一個既定事實,中美關係已經進入一個「次冷戰」時代。而筆者認為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還處於造勢和布局階段,目前尚處於「防範」和「制衡」中國階段,但隨著和中國衝突加劇,其隨時可以轉換到「遏制」和「圍堵」中國的狀態中。
筆者認為,美國轉向亞太的戰略調整,很可能是從2010韓國的「天安艦事件」開始具體實施。雖然韓國政府認定「天安艦事件」為朝鮮所為,但至今韓國政府一直沒有拿出確實的證據,韓國國內也一直有天安艦實為美國擊沉的說法。從結果看,天安艦事件使從金大中、盧武鉉執政時期一直不斷改善的韓朝關係受到重挫,美韓軍事同盟得到強化,東北亞安全環境急劇惡化。可以說「天安艦事件」最大的受害者是朝鮮、韓國和中國,最大受益者是美國和日本。
2012年的「釣魚島國有化」事件,2012年7月,野田佳彥政府以防止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購買釣魚島衝擊中日關係為由,宣布將釣魚島「收歸國有」。野田佳彥政府的購島行為打破中日兩國政府三十多年來「擱置釣魚島主權爭端的默契」,置中國政府於極為尷尬的境地中。之後,中國政府也藉機打破三十年來日本對釣魚島的實際控制,一舉突破日本對釣魚島的實際控制權,形成中日雙方相互控制的局面。僅就釣魚島的控制權而言,顯然中國是取得重大突破,而主動挑起釣魚島爭端的日本遭受挫敗。但放到整個東亞和亞太地緣政治的大背景中看,中日都是日本「釣魚島國有化」事件輸家,而以石原慎太郎為代表的日本右翼集團和美國成了贏家。現在回顧整個事件,我們會發現當時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故意將宣布購買釣魚島發布會放在訪問美國的期間,而之後整個事態發展幾乎按石原慎太郎事前設計軌道進行,這種精確設計衝突事件和引導事件發展的能力,確實超過石原慎太郎的個人能力。這其後是否有美國參與,目前看十分令人懷疑。釣魚島國有化事件重挫自民主黨上台後急劇改善的中日關係,使充滿希望的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夭折。並且間接促使整個日本社會右傾化步伐加快。右翼代表人物的安培晉三上台後,通過不斷強化和中國對抗,加快日本社會擺脫和平憲法的束縛,主動擔當美國制衡和遏制中國的急先鋒。
2012年4月10日,12艘中國漁船在中國黃岩島潟湖內正常作業時,被一艘菲律賓軍艦干擾,菲軍艦一度企圖抓扣被其堵在潟湖內的中國漁民,幸運地是被趕來的中國兩艘海監船所阻止。從2012年4月,雙方船艦在黃岩島海域對峙了數個月之久,中國政府實質控制了黃岩島和周邊海域。而菲律賓則要求自己的漁民遠離黃岩島海域以避免與中國海警船的衝突,菲律賓外長羅薩里奧曾公開承認黃岩島處於中國的實際控制下。中國這種借對方挑釁而實質性控制爭議島礁的模式,被中國戰略學界得意洋洋的稱為「黃岩島模式」。自黃岩島事件后,中菲關係開始急劇惡化,而美菲軍事同盟得到空前強化,美國藉此加快軍事上重返南中國海的步伐。從某種意義上看,「黃岩島事件」成了美國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重要抓手。中國實際上在周邊爭議海域陷入兩難境地,如果不對周邊爭端國的不斷挑釁做出回應,周邊爭端國家就會利用中國克制,不斷蠶食中國的海洋權益和領土主權。如果中國做出強硬回應,又成了美國圍堵和遏制中國的借口和抓手。
2014年5月2日,中國企業所屬「981」鑽井平台在中國西沙群島毗連區內開展鑽探活動,旨在勘探油氣資源。前後作業海域距離中國西沙群島中建島和西沙群島領海基線均17海里,距離越南大陸海岸約133至156海里。中方作業開始后,越南方面即出動包括武裝船隻在內的大批船隻,非法強力干擾中方作業,衝撞在現場執行護航安全保衛任務的中國政府公務船。由於中越在西沙圍繞「海洋石油981」號的激烈對峙,越南國內爆發了大規模反華示威遊行,在越南的中資企業也成為越南示威民眾的攻擊目標,導致不少中方員工受傷和死亡。該事件現在回頭重新審視,筆者同意一些學者觀點,中國在中國認為沒爭議的西沙水域設置「海洋石油981」鑽井平台是個正確的戰略決定,而且是早應該做的,但中國此舉的時機和手法確實存在問題。1992年中國國家海洋石油公司與美國克瑞史東能源公司(Crestone Enesgy Co.)簽約探勘南沙群島萬安灘附近水域之石油蘊藏,1994年中國實驗2號海洋地球物理勘探船在面對越南的激烈對抗下,最終選擇退出萬安灘海域,終止和美國克瑞史東能源公司勘探合同。如果當初中國不是選擇退讓的話,今天中國在南海局面將有很大不同。越南之所以敢於在西沙海域大規模和中國對抗,一是有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新的歷史背景,二是有萬安灘和中國對抗的成功經驗和信心。越南料定中國在面對美國的巨大壓力下,不敢輕易和越南開戰,重演「88海戰」勝利。客觀講,「981鑽井平台事件」和「5.13反華事件」對美國而言應該是意外之喜,但整個事件發展到如此嚴重程度,是離不開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歷史背景。實際上,「釣魚島國有化事件」和「黃岩島事件」都有同樣歷史條件和背景。「981鑽井平台事件」和「5.13反華事件」撕開了中越關係正常化以來的友好面紗,暴露了中越兩國之間矛盾的一面。從某種程度上說,越南既借「981鑽井平台事件」進一步強化自己海洋權益主張,又相當程度上是向美國交了倒向美國的「投名狀」, 「981鑽井平台事件」后,美日都開始積極拉攏越南。
2016年台灣將開始大選,主張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國民黨有可能失去政權,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則很有可能勝選。過去有一個學界故意忽略的事實,從小布希執政以來,特別是陳水扁執政後期,中國大陸反對台獨的一個主要夥伴就是美國。民進黨在檢討上次蔡英文大選失敗原因時,就是認為蔡英文模糊的兩岸政策引起美國擔憂,在大選關鍵時刻,遭到美國公開打壓。而馬英九也藉機把蔡英文說出麻煩製造者,把自己塑造成兩岸和平維護者。最終馬英九為此加分不少,而蔡英文卻因此失分不少,成了所謂「敗在最後一公里上」。而今天民進黨之所以認為自己穩操勝券,其中一個重要考量就是,自奧巴馬政府上台後,改變了小布希政府的亞太政策,從美中之間合作加防範的政策,改為接觸加遏制的「亞太再平衡」政策,而否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勢必將成為美國倚重對象。從目前台灣島內「反服貿」和「反課綱」運動,以及李登輝公開的媚日言論看,一旦蔡英文勝選,台獨勢力有和美日反華勢力合流的可能,目前台海和平穩定的局面勢必將出現逆轉。
另外,中國還面臨著一個更為嚴重的危險——朝鮮,自金正恩上台後,原本國際社會所期待的曾經從小接受西方教育的金正恩可能會改變朝鮮窮兵黷武的「先軍政策」,效仿中國和越南走向改革開放之路。可惜,金正恩上台後就開始不斷殘酷清洗前朝舊臣,繼續窮兵黷武的「先軍政策」。這種十九、二十世紀鞏固獨裁統治的殘酷手段,顯然是悖離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潮流的。「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倡,逆之則亡」,已經歷時三代的朝鮮金家王朝很有可能像卡扎菲和穆巴拉克王朝一樣突然間崩潰。鑒於朝鮮已經實際擁有核武器,並且其核基地緊靠中國,中國必須對朝鮮可能的突然崩潰做好萬全準備。
筆者之所以不厭其煩的重述這些大家熟知的事件,是因為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戰略學界曾經正瀰漫著盲目樂觀的情緒,這種情緒在「釣魚島國有化事件」、「黃岩島事件」和「981鑽井平台事件」中都清楚可見,對朝鮮可能出現危險也熟視無睹。甚至在明年的台灣大選上,一些學者仍然把美國視為遏制民進黨台獨路線的重要考量。實際上,當我們把「天安艦事件」、 「釣魚島國有化事件」、「黃岩島事件」、「981鑽井平台事件」,甚至明年台灣民進黨可能勝選的一系列事件串聯起來,我們將發現美國通過利用中國和周邊國家、地區的固有的矛盾,有意製造和利用一系列事件,將曾經在冷戰時期遏制和圍堵中國的第一島鏈重新強化了起來。再加之朝鮮體制越來越不穩定,使得中國在東方面臨著嚴峻的地緣政治環境。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筆者認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等無可厚非,但要建設海洋強國,就必須建設一隻強大海軍。建設一支強大海軍,中國海軍就要加速從近海海軍向遠洋海軍的轉變,中國不但要越來越多的東出西太平洋,還要西出印度洋,這樣才可能成為一個海洋強國。這幾年中國海軍正處於高速發展時期,發展速度遠超過國內國外的想象。中國目前這種大力發展海軍的方針,已經引起作為海上霸主的美國和海洋強國日本、印度的不安。這次南沙群島的填海造地之所以引起美日強烈反對,其實就是美日對中國建設海洋強國戰略進行的反制。
多年前,筆者就認為中國應該優先發展戰略核力量,而不是優先發展海軍和航母。只要中國擁有美國一半的核打擊力量,中國就足以在軍事上遏制美國對中國進行武力威脅和動用武力的野心,並且美國在常規軍事力量方面巨大優勢也將被有效對沖。筆者認為,中國和美國在海軍方面,不論數量和質量有著很大差距。特別是在質量和人員素質方面,中國海軍沒幾十年的發展和沉澱,是無法趕上美國的。不少美國學者和軍人就公開放言,就希望中國優先發展海軍和航母。鑒於中國在東部的地緣政治環境正變得越來越糟,筆者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我們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
過去三十多年裡,中國外交的一大特徵是「向東看」: 主線是近看韓國到日本,遠看太平洋那一側的美國,再看大西洋東側的歐洲;副線是東南亞國家,也包括台灣、香港等地區,以及大洋洲、非洲與拉美,而基本上「忽略」了「向西看」。目前歐盟經濟正深陷債務危機的泥潭中,而日本經濟還指望中國經濟來拉動。雖然美國目前經濟復甦初見成效,但經濟學界一直有人質疑美國經濟復甦的可持續性。美國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也認識到其完全依靠金融和網路科技等虛擬經濟的局限性,也在倡導製造業回歸。況且,美國正在亞太極力打造排除中國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TP),中國想繼續過去那種主要依靠歐美日為出口市場的出口經濟將越來越難。筆者認為,目前中國經濟正從過去高速增長進入一個低速增長時期,這實際上是和我們過去主要依靠歐美日出口市場的出口經濟,受到歐美日經濟衰退的影響有關。
從中國東面看,美國在政治上利用中國和周邊國家矛盾,不斷強化其和韓、日、澳、菲、新等國的同盟關係,拉攏越南和緬甸,大有重新打造圍堵和遏制中國的亞洲版「新北約」 ;在軍事上,美國聲稱要將60%的海空軍事力量和最新軍事裝備放到中國周邊國家,重新強化圍堵和遏制中國第一島鏈,企圖將中國的軍事力量困在第一島鏈內;在經濟上,美國極力構建排除中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阻止東亞自貿區建設,削弱中國的經濟優勢。另外,中國還面臨著可能出現朝鮮崩潰和台獨勢力重新猖獗的嚴峻現實。所以中國目前要堅持建設海洋強國的東進戰略不但面臨很多困難,也很容易和美日發生正面碰撞。所以目前中國的現實選擇就是在東面,在政治、軍事、經濟上全面採取守勢。在政治上,中國有必要改善和緩和與周邊爭端國家的緊張關係,避免出現腹背受敵的情況。在軍事上,在目前中國海軍補償性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及南海島礁建設初具規模后,中國應轉而消化和鞏固這些已有成果,包括釣魚島的部分控制權,主動大幅降低海軍發展速度,避免繼續刺激美日神經。重審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時機性,避免過早和美、日、印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形成碰撞。經濟上,中國只能盡量避免對歐美日的出口不出現大的下滑,同時中國必須尋找新的出口市場。為此,中國今後對外發展方向只能轉而「向西看」和「向南看」。 只有明白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嚴峻局面和艱難抉擇,才可能從更深層次明白「一路一帶」的重大戰略意義。筆者認為只有從地緣政治角度才能深刻理解「一帶一路」的重大戰略意義,也才能在複雜的國際局勢下,把握「一帶一路」的方向和綱領。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9: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