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本為什麼只紀念「8.15」不願多提及「9.3」?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9-3 04: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日本為什麼只紀念「8.15」不願多提及「9.3」?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將9月3日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既是遵循國際慣例,也是對日本長期以來借「終戰紀念日」渲染「被害」意識、忌用「投降」以掩蓋侵略事實的揭露,更彰顯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
  1945年9月2日,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上,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天皇和日本政府、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軍方和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籤了字。隨後,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和9名盟國代表依次簽字,接受了日本投降。從法定意義上說,這一天才是日本投降的日子。
  


  資料圖
  按照國際慣例,戰敗國簽署投降書是投降日,翌日為戰勝國勝利紀念日。例如,1945年5月8日,德國陸軍元帥凱特爾代表德國在柏林向蘇聯等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因此,5月9日即為蘇聯及俄羅斯等國「衛國戰爭勝利日」。因此,就不難理解中國為何將9月3日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但是,日本為何刻意迴避了投降日,而將8月15日定為「終戰紀念日」並加以紀念?這個問題若不闡明,就難以洞察日本為何迄今仍存在否定侵略戰爭、拒絕反省歷史的右翼思潮。
  釐清這一問題,首先必須了解日本政府在投降前的舉動。
  1945年5月8日德國宣布投降后,日本圖謀請蘇聯斡旋,實現「體面媾和」。在裕仁的《天皇獨白錄》里有如下記載:「之所以選擇『蘇聯』進行斡旋,是因為其他國家皆勢單力薄,即使進行調停,仍有遭英美壓制,從而導致無條件投降之虞。」
  但是,日本的圖謀未能得逞。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敦促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發布。7月30日,時任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在記者會上表示:「我認為三國公告重申了開羅會議精神。政府並不認為它有什麼價值,因此予以『黙殺』。我們將朝著繼續進行這場戰爭的方向邁進。」
  在日本展現如此「強硬」立場之後,1945年8月6日上午8點15分,美國在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8月8日上午,蘇聯外長莫洛托夫通報日本政府,由於日本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通過蘇聯進行和平斡旋的基礎已經喪失,9日以後,蘇聯將和日本進入戰爭狀態。8月9日上午11時許,美國的第二顆原子彈投向了長崎。
  8月14日上午,日本最高當局召開御前會議,裕仁天皇接受了《波茨坦公告》。當晚,天皇完成了《大東亞戰爭終結之詔書》(簡稱「終戰詔書」)的錄音。翌日,由天皇親自宣讀的這份詔書隨電波傳向了整個世界。
  


  大東亞戰爭終結之詔書
  接受《波茨坦公告》,頒布「終戰詔書」,無疑意味著日本投降。但是,此詔書通篇沒有提及「投降」二字。
  詔書名稱中的「大東亞戰爭」,也具有「為建設大東亞新秩序而進行戰爭」的含義。為否定「大東亞戰爭」是侵略戰爭,詔書中還拋出了兩種論調——「自衛戰爭論」和「大東亞解放戰爭論」——「所以宣戰於美英二國者,實亦出於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寧故」,「對始終偕帝國戮力同心致力於東亞解放之各盟邦,朕只得深表遺憾之意」。
  詔書中的「深意」不難理解。這也成了日本將8月15日定為「終戰紀念日」並加以紀念的一個歷史根源。
  日本戰敗數十年後,仍有不少右翼政客、學者在偏執於過去的戰爭觀,對「大東亞戰爭」情有獨鍾。比如,1995年8月15日,包括安倍晉三在內的105名自民黨議員組成的「歷史研究委員會」,就收集了19名政客和學者的講稿,編纂出版了歪曲歷史的「大東亞戰爭的總結」,大肆鼓吹「大東亞解放戰爭論」。
  日本只紀念「8·15」還有一個重要背景:一些人將日本「終戰」歸因為此前美國投了原子彈以及蘇聯「背信棄義」,他們否認中國戰區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是導致日本戰敗的重要原因。
  二戰期間,日軍在中國戰場上投入的兵力為180萬至200萬人,從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8月14日(不包括中國東北地區),有多少日軍被擊斃?
  日本厚生省援護局1956年3月公布的數據是40.46萬人,美國學者統計的數據是44萬餘人,國民黨軍隊參謀總長何應欽在《八年抗戰》中給出的數字是48萬人,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公布的數字是55萬人。即便是按照日方的數字,40.46萬人也佔了日軍陣亡總數185萬人的約22%。不僅中國的正面和敵後戰場殲滅了大批日軍,牽制了大量日本兵力,還有約4萬名中國士兵赴緬甸與美英軍隊並肩作戰,確保了滇緬公路的安全通暢……這些,都是中國人應該永遠銘記的。
  綜上所述,將9月3日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既是遵循國際慣例,也是對日本長期以來借「終戰紀念日」渲染「被害」意識、忌用「投降」以掩蓋侵略事實的揭露,更彰顯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其意義毋庸置疑。


閱讀詳情: https://big5.backchina.com/news/2015/09/02/382167.html#ixzz3kcBvFT2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5: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