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廉價救命葯頻頻斷供誰為生命護航?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5-8-25 11: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8月4日,廣東一位父親在網上發布「求葯帖」。稱他兩歲半的女兒患腎母細胞瘤,急需「放線菌素D」救命;就在當晚,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專家萬希潤也在微博平台發布長微博,為該院數十位患者尋求此葯。記者發現,從今年7月起,不斷有來自福建、鄭州、河北、上海等地的網友發帖求葯。

  「放線菌素D」之所以受到患者及醫生青睞,緣於其在兒童較為常見的滋養細胞腫瘤治療上,療效確切,且副作用較小。據悉,該葯在其化療藥物的配伍中不可或缺,若輔之以其他治療手段,對滋養細胞腫瘤的臨床治癒率可達70%—98%以上。再加上每支不到20元的價格,每個療程用量不超過12支,因而成為患兒及其家長心目中名副其實的「救命葯」。

  而導致「放線菌素D」全國斷供的原因,說來簡單:一是價格低廉,缺乏利潤空間。雖說現在價格放開,但對如「放線菌素D」等進入醫保目錄的藥品,國家仍會通過醫保支付機制和藥品招標制度,對葯價進行約束;二是用量偏小且不確定。「放線菌素D」所適用的滋養細胞腫瘤,臨床上並非常見病,其臨床用量顯然不會太大。試想,既無利潤、又無銷量,葯企自然看不上眼。據記者調查,目前生產此葯的3家企業,有2家早已停產,餘下一家因生產線調整等因素,最早也要延至年底才能復產。

  苦等不來的救命葯,對於患者來說,可謂望眼欲穿。若一味苦熬,則有可能預后不良。若用國外替代品,不說其過大的副作用將給患兒帶來多重傷害,就其每支高達6000餘元的天價,一般家庭又如何負擔得起?其實,似這類頻頻斷供的廉價救命葯,又何止「放線菌素D」一種?據相關部門對12個城市42家三甲醫院臨床用藥的調查顯示,近些年來,包括氯胺酮、普羅帕酮、博來黴素等在內的廉價葯短缺情況嚴重,短缺品種高達342種。按中國醫藥企業家協會會長於明德的說法,廉價藥品正以每年幾十種的速度消失。

  這類公眾稱之為「被斷供」的藥品,對於葯企來說,因為無利可圖,顯然缺乏原動力;但對於患者來說,卻因其不可替代性,而成為生的唯一希望。葯企因其逐利性而做出的取捨,或許收穫了更多的盈利,但無疑丟掉了葯企的「良心」。試想,如果我們的各個醫院及大小藥店,葯架上擠滿的皆是利潤豐厚的高價葯,而再也尋不見廉價救命葯的影蹤,那還是諸多葯企信誓旦旦所謂的「做良心藥」嗎?如果我們的急救手術台上,因等不來救命葯,而眼睜睜看著生命遠去,又該誰來為此攬責?

  廉價救命葯斷供,葯企各有各的說辭:成本過高、銷量不好是理由;企業重組、生產線調整也是理由。或許葯企可以等,但救死扶傷的醫生等不起,無助的患者更等不起。雖說市場經濟應以市場調節為主,但藥品畢竟屬特殊商品,事關患者安危,除了市場之手,政府之手似乎同樣不能缺位。換句話說,在生命面前,什麼樣的「理由」都不是理由。

  其實,在廉價救命葯斷供這個問題上,有關部門應該大有可為:譬如,可以利用醫保的槓桿,對相關葯企下達不可替代類廉價救命葯生產的指令性計劃,作為其藥品進入醫保目錄的前置條件;對用量不確定但又具不可替代性的易缺廉價葯,建立國家儲備制度,一則解除醫院因用量少、易過期而不願儲備的後顧之憂,二則有利於整合資源,跨省調配;對於承擔廉價葯生產的葯企,可按產量、成本綜合測評,給予相應的財政補貼,以提高其生產積極性。

  此外,監管環節也存在觀念更新的問題:在既往的監管工作中,我們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整治假藥及不規範的醫藥市場方面。其實,因葯企過度趨利造成的廉價葯頻頻斷供,其對公眾健康的危害絲毫不亞於假藥泛濫。個中道理,應該不難明白。

  因此,葯企生產的藥品,能否適應醫藥市場需求,應該作為評價醫藥市場是否有序、規範的重要標誌。相信只要葯企真心實意兌現做「良心藥」的承諾,加上國家的政策支撐、適度調節及強力監管,廉價救命葯頻頻斷供的難題應該不難破解。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1: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