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時間治癒了傷痛,卻帶來更多焦慮(圖)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5-8-24 22: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Sharken 發表於  2015-08-22 10:24

  有心人不難發現,災難發生后,人們一開始往往會沉浸在悲傷中,為受災地區和人民祈福;而幾天過後,塵囂之下的諸多疑問又開始漸漸浮出水面:質疑災后應急響應的速度、關注相關責任人是否收到了應有的懲罰、擔心類似的事故是否還會再次發生……

  這種變化是個例還是共性?或者說,災難之後的情感變化是否有什麼心理規律可循呢?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凱文·奧克斯納(Kevin Ochsner),於今年3月發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隨著時間推移或者空間距離拉遠,我們的悲傷情緒會慢慢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逐漸滋生的焦慮情緒[1]。災難發生幾天後,我們變得沒那麼傷心了,甚至開始表現出「冷漠」,這種變化也符合我們平日的觀察。當焦慮逐漸取代悲傷

  研究者對美國歷史上第二嚴重的校園槍擊案——2012年發生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紐敦鎮桑迪·胡克小學的槍擊案進行了縱向研究。奧克斯納和他的助手打算從網民們的推特賬戶上找點證據,通過逐條分析推文中情感辭彙的使用比例,來評估人們的情感變化。

  

  2012年12月14日發生的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共造成28人死亡,其中20人是兒童。圖片來源:cbslocal.com

  研究共收集了推特上三個時間段內(總時間跨度六個月),所有與槍擊案有關的推文。結果正如我們想的那樣,隨著時間推移每條推文中表達悲傷的辭彙量不斷下降,而表達焦慮的辭彙以及質問事件原因的辭彙量不斷攀升。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們不再「多愁善感」,開始理性的看待前因後果。

  與時間效應相似的是,離事件發生地點越遠的人,對事件多麼慘痛並不是很感冒,他們反而表現出焦慮之情,更希望得到真相,這頗有一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味道。進一步的分析還發現,焦慮辭彙和質問原因的辭彙之間存在高度相關,奧克斯納認為可能正是人們一方面在關注原因,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及時了解真相,所以才引起了焦慮情緒。解釋水平理論:站得「遠」才能看得清

  那麼,時間或空間是如何發生作用的呢?奧克斯納認為近十幾年興起的「解釋水平理論」(construal level theory)能對此做出闡釋。解釋水平理論認為,我們的大腦會用不同的水平來感知事物,高解釋水平下,人們會以抽象和總體的方式去感知;而在低解釋水平下,人們會從具體和局部的方面入手去感知事物。而我們離事物的心理距離,也即時間、空間或社會關係的遠近就決定了我們大腦用什麼水平。

  具體來說,心理距離越遠我們越可能用抽象水平,而近的話則用具體水平。比方說我們遊玩廬山,如果站在離廬山很遠的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廬山全貌。但如果你離它很近或置身其中的話,可能就會「不識廬山真面目」了。

  依照解釋水平理論,如果災難已經發生了一段時間,或者離我們距離很遠的話,大腦就會動用高解釋水平去理解這個災難,因此我們才不會拘泥於情感,而將注意力放在原因上。而原因這個東西,你不去細想還好,一旦深究的話往往就會開始很多擔憂,進而導致焦慮情緒的產生。

  這次的研究認為,其實災難過後感動和呼喚真相是並存的,只不過開始時感動要多一些,之後呼喚真相會佔據優勢。在研究中,奧克斯納還表示如果能弄清人們在災后情緒變化的模式,那麼這將對災后心理恢復工作大有裨益,因為這樣就可以根據人們在不同時間點的主流情緒,採取有針對性的康復措施。

參考文獻:Sadness Shifts to Anxiety Over Time and Distance From the National Tragedy in Newtown, Connecticut.​文章題圖:shutter
世人皆醉我獨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20: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