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食寶典:牡蠣(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5-8-21 23: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Viola發布時間:2015.08.20撰文:April Fulton

  

  來自華盛頓州的哈瑪哈瑪牌牡蠣(Hama Hama oyster)。攝影:Scott Heimendinger,哈瑪哈瑪公司(Hama Hama Company)   牡蠣肉質肥美,富含鋅鐵等營養物,甚至可以生吞。

    同時,它們也有益於海洋。

  牡蠣不但低調自足,還能像過濾器一樣改善周邊的水質。由於缺乏中樞神經系統,它們會乖乖地被送入口中,哪怕是心不在焉的享用者也無需多慮。

  科學家還介紹說,花花公子卡薩諾瓦一直把牡蠣當作壯陽葯,坊間傳聞他曾在某天上午吃掉50隻牡蠣。 以下就是這款低卡路里美食的簡介咯,看官還不麻溜入座:

  有史以來,興盛於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野生牡蠣一直是全世界人民的盤中餐,「但今天我們所食用的牡蠣基本都是人工養殖的。」《牡蠣地理》( A Geography of Oysters)的作者Rowan Jacobsen介紹道。而且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人工養殖牡蠣的產量每年都在遞增。

  牡蠣與葡萄酒相比有異曲同工之妙,它的外形和口感與其種類特徵和生境水質有關。

  大西洋的牡蠣體型較大,味道偏咸,貝殼更光滑,佔到美國市場85%的份額。

  源自科德角的韋爾弗利特牡蠣(Wellfleet)一直是經典的選擇,有著清爽微鹹的風味。但要想讓客人爽歪歪的話,還是應該選擇羅德島堅硬的穆思彤牡蠣(Moonstone)或者切薩皮克灣超鹹的奧爾德薩爾特牡蠣(Olde Salt)。

  歐洲平牡蠣( European flats)的外殼比較平直,溝槽細膩;以法國貝隆河命名的貝隆牡蠣(Belon)曾被引入緬因州海域。這些野生牡蠣都稱得上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種類,並且在美國西海岸多地得到大規模養殖。

  太平洋的牡蠣體型較小,口感更甜,外殼凹凸不平,以日本宮城縣命名的宮城牡蠣(Miyagi)就是如此,幾年前這種牡蠣名聲大噪,而更早前雄霸太平洋市場的則是肉質厚重的熊本牡蠣(Kumamoto)。這些原產於亞洲的牡蠣品種同樣在美國西海岸安了家。

  「然而,如今的太平洋西北部正身陷『迷失漁場』的改革漩渦中。」Jacobsen介紹說,他還利用閑暇時光打理互動式網站「 Oysterater」。

  養殖牡蠣需要用網袋裝好,並系著漂浮物在潮間地帶隨波浮動。這種不斷搖晃拍打的方式不但能促進牡蠣的生長,還能打磨它們的外殼。「黑紫色的外殼更光滑,杯型更優美,也就意味著更好的賣相,而且肉質也更飽滿更堅實。」他補充道。

  接下來是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小貼士: >老套的「R」規則:

  「R」規則曾一度大行其道,也就是說食客只能在有字母R的月份享用牡蠣,如今大可不必如此,但頑固的牡蠣愛好者仍會親睞於較寒冷的季節。

  「今天,牡蠣一旦被捕撈出水面,就會保存在零下40度的冷鏈中,」Jacobsen解釋說,「所以全年享用都是沒問題的。」 >需要掌握的牡蠣術語: 湯汁(Liquor):在牡蠣殼中覆蓋肉質的鮮美湯汁牡蠣奶油(Cream):形容如奶油一般甜美爽滑的牡蠣綠牡蠣(Copper):因金屬含量較高而呈現出綠色的牡蠣灰綠醬汁(Mignonette):可以掩蓋牡蠣腥味的醬汁,微酸,多蔥 >食用方法:

  「接吻會嗎?差不多就是那動作。」來自馬里蘭州阿諾德的George Hastings說道,這位30歲的吃牡蠣老手已踏遍整個東海岸,稱得上是「剝殼巡演」的常客,不管是私人聚會還是公共場合,他都會拿著牡蠣侃侃而談,而且他獲得過全美吃牡蠣冠軍哦。

  掀開外殼后對著嘴唇,但別急著碰觸,否則很可能把殼裡的沙礫灌入口中,而是要用嘴唇溫柔地吮入牡蠣肉,咀嚼幾下即可吞咽。 >價廉物美的吃牡蠣聖地: 華盛頓特區:政客們下班后的選擇「老愛彼特燒烤店」(Old Ebbitt Grill)自然錯不了,這家店位於白宮附近,一成不變的深色牆壁和穿白色圍裙的侍者,一如既往的鮮美牡蠣。 奧林匹克島:哈瑪哈瑪牡蠣公司剛剛在這裡開設了一家主題酒吧,所處位置能俯瞰到該公司在華盛頓州設立的牡蠣與蛤的養殖場。這是個家族企業,在養殖業和餐飲業已經歷了五代人的運作。在這裡你不但能盡情享用美酒佳肴,還有機會偶遇路過的鯨魚哦。 新奧爾良:如果你還沒有去過法國街區的百年老店「極點牡蠣屋」(Acme Oyster House),那就必然錯過了盛大的「牡蠣秀」。一面是吱嘎作響的剝殼機,一面是飛舞的刀叉;如果你是坐在吧台旁,記得穿戴圍嘴。還有添加了蒜香奶油、紅豆和米飯的烤牡蠣,一定要嘗試一下。 紐約市:這裡有太多享用雙殼類美食的地方,但位於中央車站的中央牡蠣酒吧(Grand Central Oyster Bar)應該是最優的選擇。所以如果你的車次還有20分鐘才能進站,你完全可以抓緊時間大快朵頤。甚至有人從緬因州乘火車趕來,就是為了一頓肥美的牡蠣,真是會玩會吃吶。 (譯者:清泉石上流)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13: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