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辦法你大概已經聽朋友說過許多遍:面對它,走出來。要知道,依戀風格並非是一成不變的。
走出來的最佳方式,在於勇敢地審視為什麼我們認為自己需要他們的認可。難道他們決定了我們的價值?一旦明白自身價值由自己定義,就不會把掌控自己的權利完全交給別人。如果單純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而改變自己,那麼最終會迷失自己——想象一下,一個活動自如的人,成了會去逼迫他人好好操縱自己的一個牽線木偶,你是否也會覺得有點荒誕?
其次,認清楚一個事實:總有人不喜歡我們。正如我們的價值不應甩給他人定奪,他人的喜惡也不交由我們判斷。無需反抗,接受這一事實即可。不管我們織多少毛衣苦追多少年,到最後都可能只是變成悲情感動了自己,或害苦了口中喜歡的人——但我們明明可以用這些時間擊退依戀中的焦慮,投入到積極且互惠的關係中。
痴迷型的人要學會對自己負責,學著感受自己是值得被愛被尊重被珍惜的,理解內心的不自信,識別並堅定地表達出自我的需求,終有一天也能成為讓自己和另一半都感到安全的伴侶。
不過即便懂得這麼多道理,七夕依然單身。還記得當年課堂上,我的臨床心理學老師說:好的戀愛是一場治療,是一次和幼時的自我和解,和原生家庭和解的機會。我相信,通過親密關係中的積極體驗改善自我認知和情感模式,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依戀特徵,勇敢的接納不完美的自我。
(編輯:Calo) 參考文獻:Meyer, J. K. (2009).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Attachment style differences in emotion perception. The Penn State McNair Journal, 16, 74–87.Niedenthal, P. M., Brauer, M., Robin, L., & Innes-Ker, Å. H. (2002). Adult attachment and the percep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 of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 419–433.苗麗陽. 青少年親子依戀, 父母教養方式與攻擊性的關係研究. MS thesis. 西北師範大學, 2012.Doumas, D. M., Pearson, C. L., Elgin, J. E., & Mckinley, L. L. (2008). Adult attachment as a risk factor for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the "mispairing" of partners' attachment styles..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3(5), 616-634.何影. 大學生戀愛及戀愛暴力調查與暴力影響因素研究. Diss. 中南大學, 2010.
|
|